搜索到150篇“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810-nm激光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回顾分析810-nm眼底激光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7例27眼孤立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脱离患者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后第1、3、6、12月复诊,包括视力、眼底照相、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根据瘤体萎缩及黄斑积液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激光治疗。结果:经多次激光治疗后疗效显著18例(66.67%),好转9例(33.33%),所有病例眼底照相瘤体萎缩,B超显示瘤体高度下降,黄斑OCT示网下液吸收。结论:810-nm激光光凝可显著改善孤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简易、费用低廉、疗效好。
奚翠萍熊期柯敏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血管瘤激光光凝
孤立脉络膜血管瘤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孤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13只眼,女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瘤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瘤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瘤体边界清晰,瘤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瘤体处全层视网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瘤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杨婷婷赵玥姚进
光动力疗法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回顾临床研究。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51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瘤体位于黄斑区36只眼,位于黄斑外(旁中心外或视盘周边)15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眼B型超声、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51只眼中,伴黄斑区浆液视网脱离48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05±0.05、0.32±0.15;肿瘤厚度、直径分别为(4.5±2.2)、(3.8±1.4)mm和(9.7±3.6)、(7.7±1.9)mm。患眼均行PDT治疗,照射时间123 s;48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下积液(SRF)、瘤体渗漏情况及大小变化。治疗前后BCVA、瘤体厚度和直径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眼瘤体缩小,未见瘢痕形成;瘤体内血管较治疗前稀疏,荧光素渗漏减少,其中未见荧光素渗漏8只眼;伴黄斑区浆液视网脱离的48只眼中,视网平复43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6±0.15、0.55±0.21。与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676,P=0.036、0.040)。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位置患眼肿瘤厚度(t=3.416、3.055,P=0.011、0.028)、直径(t=4.385、4.171,P=0.002、0.00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DT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使CCH瘤体缩小,BCVA提高。
梁思颖陈青山胡晨丽李志马大卉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2019年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于2018年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一例患者,该患者被确诊为左眼颞上孤立脉络膜血管瘤。采取经瞳孔温热治疗,融合光斑,分区域分次完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复查显示眼底照相见左眼颞上方灰白色萎缩灶,OCT提示患眼视黄斑及瘤体部分浆液视网脱离完全平伏,可见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为非黄斑区孤立脉络膜血管瘤首选治疗方案,可以在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黄斑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邱丹魏伟胡天明
关键词:经瞳孔温热疗法脉络膜血管瘤眼底自发荧光
国产敷贴器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价国产敷贴器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0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孤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43例(43眼),所有患者都存在渗出视网脱离,经国产敷贴器进行巩外敷贴放射治疗。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瘤体大小(最大基底直径和最大高度),间接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视网下液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视力、眼压、瘤体大小及视网下液的变化,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前后瘤体最大基底径、瘤体高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末次随访LogMAR视力(2.03±1.45)与术前(2.14±1.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8,P=0.019)。末次随访眼压为(13.6±6.0)mmHg(1 mmHg= 0.133 kPa)与术前的(12.5±4.2)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9,P=0.3)。末次随访瘤体最大基底直径为(10.3±2.5)mm,较术前的(12.3±3.2)mm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2,P<0.001);末次随访瘤体高度为(2.6±1.3)mm,较术前的(4.8±1.4)m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7,P<0.001)。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视网下液完全吸收,未观察到放射视神经病变、视网病变、黄斑病变或放射白内障的发生。结论:国产敷贴器巩外敷贴可以使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瘤体缩小,视网下液吸收,从而避免眼球摘除,并保留视功能。
刘月明延艳妮李洋魏文斌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敷贴器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
王越李甦雁刘亚鲁孙永承吴爽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疗效
误诊为中心浆液脉络膜视网病变的孤立脉络膜血管瘤1例被引量:2
2019年
孤立脉络膜血管瘤全身表现不明显,当病变未波及视网黄斑区而视力受损不明显时,它的症状与中心浆液脉络膜视网病变以及其他脉络膜肿瘤极为相似,在临床中极易误诊、漏诊。现就临床诊断的1例孤立脉络膜血管瘤报告如下。
周慧谢学军田梦瑶郑曦黎晓冬李志林王泰
关键词: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黄斑部孤立脉络膜血管瘤激光治疗1例
2018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3月于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无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1.0,左眼视力为0.02,矫正无助。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张斌孙先勇姜善好
关键词:黄斑血管瘤激光
TTT联合PDT治疗后极部孤立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瘤体位于后极部且波及黄斑中心凹的孤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瘤体位于后极部且波及黄斑中心凹的CCH患者7例(7只眼),治疗前眼部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均提示黄斑区视网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所有患者予TTT治疗黄斑以外区域,1个月后再针对黄斑中心凹病灶行1次PDT治疗。随访6~18个月,黄斑以外区域可反复多次TT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眼部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检查结果。结果 5例患者BCVA提高,2例稳定,瘤体部分萎缩,黄斑周围灰白色瘢痕形成,可见较多色素增生,黄斑区呈灰白色,可见色素紊乱,眼部B超显示所有患者瘤体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吸收,FFA提示瘤体渗漏明显减轻或消失,OCT检查显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吸收,视网平伏。结论TTT与PDT均为临床治疗CCH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波及黄斑中心凹且肿瘤较为巨大的患者,可采用TTT联合PDT的治疗方法,TTT反复治疗黄斑中心凹以外区域,PDT针对黄斑中心凹治疗,这样既可避免TTT对黄斑区视网的损伤,又可使瘤体有效萎缩、视网下液消失,同时还能减轻患者多次PDT治疗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张黎袁容娣杨惟惠
关键词: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
黄斑部孤立脉络膜血管瘤激光治疗1例
2017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3月于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无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1.0,左眼视力为0.02,矫正无助。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张斌孙先勇姜善好
关键词:黄斑血管瘤激光

相关作者

王光璐
作品数:168被引量:876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经瞳孔温热疗法 脉络膜黑色素瘤 眼底病
史雪辉
作品数:57被引量:168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脉络膜新生血管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血管瘤
杨丽红
作品数:38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光学相干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 激光扫描
苏兆安
作品数:78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光动力 疗法治疗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化学疗法 疗效观察
魏文斌
作品数:545被引量:1,902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脱离 葡萄膜黑色素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黑色素瘤 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