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8篇“ 审美转向“的相关文章
- 从黎族藤编技艺的“雅化”逻辑看非遗产品的审美转向
- 2025年
- 非遗作为民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意趣根植于民间文化之中。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非遗工艺逐渐呈现出向文人化审美趣味靠拢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雅化”。近年来,在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与活化利用过程中,“雅化”现象再次显现。该文以黎族藤编技艺为案例,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对其“雅化”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生态环境对非遗技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该文旨在揭示非遗工艺产品“雅化”背后的逻辑及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探索实现非遗技艺“活态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胡轩铭张君
- 关键词:美学审美取向雅化
- 技术赋能、文化叙事与审美转向:央视春晚舞蹈作品的创新实践(2016—2025)
- 2025年
-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中的舞蹈作品再次以其卓越表现惊艳了广大观众,延续了前几年央视春晚舞蹈作品的高品质。《秧BOT》《喜上枝头》《伊人》《幽兰》《太平有象》五个舞蹈类节目中,前三个为央视春晚原创作品,后两个曾登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这些作品创新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体验,更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有一定启示。
- 文学
- 关键词:舞蹈作品央视春晚审美转向文化叙事
- 浅析影视剧的叙事艺术与审美转向——从武侠剧到仙侠剧
- 2025年
- 随着传统武侠剧的没落,仙侠剧逐渐兴起并成为国产剧热播题材。然而,在热播的同时,仙侠剧的问题与短板也逐渐呈现。本文基于后现代文化背景,从叙事艺术和审美转向两个维度分析武侠剧向仙侠剧的转变过程,同时探究导致仙侠剧陷于困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法。基于以上分析,为我国影视剧发展在创作路径和文化借力方面提供启示与借鉴。
- 牛芷若
- 关键词:叙事艺术审美流变
- 晚清碑帖风尚的“显”与“隐”——兼论书迹与法书的审美转向
- 2025年
- 清代书学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碑学和帖学之间。晚清以来的部分书家,以康有为充溢着变法思想的《广艺舟双楫》为显论,对碑盛帖败的革新变化予以了强烈的鼓吹,利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与“古学”相类的帖学进行批判,并通过“同化”王羲之、贬斥唐碑来宣扬碑学主张。在碑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帖学并没有消亡,从晚清士人对《阁帖》和《兰亭序》的多处跋记中可以看到,尊崇帖学的传统审美观一直以一条隐线贯穿始终。以两条“显”“隐”脉络为线索,可探究晚清碑帖的审美祈尚。
- 刘畅
- 关键词:晚清碑学帖学
- 技术驱动新范式:微纪录片的审美转向与现代性表征
- 2025年
- 微纪录片是技术驱动的纪录片新类型,它以精短的时长为特征,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蛰伏到主体觉醒的过程。作为独立的艺术样态,微纪录片“凝缩”与“增容”的特质带来内容、叙事及传播格局的全面变化。微纪录片的演变隐喻着新的观看之道,在内容生产、传播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均遵循技术的底层逻辑,在加速时代成为媒介融合新生态的重要索引。无论是信息社会的数智化维度,还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维度,微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融合都成为纪实影像现代性的表征,以此成为社会观照、纪录片行业发展回应的一种横截面。
- 高月罗锋
- 关键词:美学范式
- 西方文论的审美转向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新确认
- 2024年
-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异常繁荣,但形式主义所主张的“文学性”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自结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之后,众多流派都不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哈罗德·布鲁姆几乎以一己之力捍卫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研究的审美转向既是对审美批评的重新建构,也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新肯定。
- 张弛
- 关键词:西方文论审美转向审美批评
- 狂草书在清代的审美转向
- 2024年
- 狂草书发展至清代而逐渐衰落,清人对狂草的关注由创作转向了对前人的批评。在“崇董”“复古”和碑学思潮的多重作用下,清人重新建构了狂草书的审美特质,即由“狂”转向了“古”。在尚朴崇质和“误读”的文化氛围中,有清一代虽未有狂草大家,但却在近现代产生了多位融合碑帖的草书大家,其技术、风格正暗合了清人的草书审美理想。
- 孙超
- 关键词:狂草清代审美转向
- 熙宁变法中的道学之争及审美转向
- 2024年
-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有同有异:异者,是关于“道”与“术”的关系,或者说“道”为一还是为二;同者,都致力于性命道德的追求。变法及其失败对于洛学以及南宋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奠定了两宋之际文化转向的雏形。北宋前中期士人关于审美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消解,“道”成为审美的标准,这也是南宋美学转向内在的根本原因。
- 李昌舒曹务龙
- 关键词:熙宁变法新学洛学审美转向
- 从ins风的流行看当下消费文化的审美转向
- 2024年
- ins风作为流行于当下的一种消费文化,代表了当下大众消费一种典型的审美趋向。这种以文艺、精致、轻浅、简约为特征的消费审美背后潜藏着象征性符码系统的权力话语。这种消费文化的流行审美也使审美话语日趋物化,审美逐渐走向一种同质化与浅白化。因此,分析ins风背后消费文化的审美转向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洞见当下消费文化的运行机制,了解大众消费背后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困境。
- 赵丽君
- 关键词:消费文化审美转向符码
- “非遗学”视阈下年画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与出路
- 2024年
- 年画艺术的当代活态变化,即“活态传承”问题,是非遗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转型,导致年画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选择就是转向“美的艺术”。然其本质,实乃年画艺术在现代艺术“权力话语”下的一种自我规训。不但如此,这种转向还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年画艺术要以追求个性与独创性来实现对传统的反拨;二是年画艺术理论言说的本身阙如,使得现代艺术世界无法将其纳入其中。在现代艺术世界中,艺术品身份的确立,不在于它的外显特征,而在于它引发的理论解释。故而,年画艺术进入现代艺术世界的关键,并不在于一味地趋同“美的艺术”,而是要努力建构年画艺术理论话语体系。
- 刘军
- 关键词:年画艺术审美转向
相关作者
- 刘永利

- 作品数:8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
- 研究主题:文化社会学 后现代 当下 审美转向 救赎
- 孙彩平

- 作品数:91被引量:52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道德教育 道德 教育 儿童 文化
- 刘畅

- 作品数:49被引量:24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患者满意度 资源整合 碑学 高端 维特根斯坦
- 张立荣

- 作品数:33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七律 白体 《唐诗鼓吹》 元好问 晚唐体
- 胡清清

- 作品数:13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 研究主题:新中国 国家形象 美术展览 大团结 美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