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1篇“ 审美选择“的相关文章
英汉语篇审美选择对比与翻译研究——以中外媒体对谷爱凌夺冠的新闻报道为例
2025年
本文基于美学语言学理论对英汉语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并提出翻译策略。以期提高汉英翻译可读性,吸引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效实现新闻的二次传播。
王雅伦
关键词:审美语言学
鲁迅书法的审美选择
2024年
鲁迅书法集金石碑刻的朴拙、生涩与行书的流畅、简便于一体,自由无拘又极富创造性地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体现出鲁迅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底气。梳理鲁迅的书学之路与审美取向,发现其对传统文化的取舍,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文艺审美追求。
胡利平
关键词:旧学
审美选择与时尚演进的原境探析——以路易十六王后的三幅肖像画为个案
2024年
自17世纪起,法国成为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其“法式风格”的宫廷礼仪和服饰制度不仅制定了整个欧洲的“流行准则”,更引发了自19世纪起萌生的现代时尚精神。法国宫廷女画家勒布伦为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绘制的三幅肖像画,因为徘徊在王室肖像画图式规则与彼时审美道德的内外而引发的所谓“丑闻”,在无形中传播了崇尚自然、顺应人性的启蒙思想,并有形地助推了女装朝着舒适为本、彰显个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借助图像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还原了肖像画的原境,系统地梳理了以下三个核心维度:首先,细致探讨了三幅画作所呈现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珠宝配饰、场景与鲜花等图式元素,阐明其背后的社会象征与文化义含;其次,同作为女性的勒布伦,巧妙平衡了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张力,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富有创意地捕捉到接近王后真实性格的神情与外貌,为观者呈现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形象表达;最后,法国民众将王后的奢华时尚选择归因于其哈布斯堡家族的“外来者”背景,而这一身份特质与宫廷及社会的法式传统格格不入,成为舆论谴责的焦点。
欧娜
关键词:审美选择
工具性与价值性:AIGC艺术双重面向的审美选择被引量:2
2024年
数字时代,AIGC的诞生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IGC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数据、强大算法、高效生成的数字输出,赋予了艺术创作与传播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但主体性的缺失决定了其依然是一种艺术工具。工具性对于价值性的冲击,导致了AIGC艺术的审美异化倾向。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复归AIGC艺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消解审美异化的题中之义。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价值立场审视AIGC艺术,完善了艺术鉴赏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助于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推动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
崔昊刘闻名
民族性语言的审美选择和史诗叙事——董继宁的中国画创作
2024年
董继宁的中国画作品以个案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创作与时代情境个人思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董继宁的艺术修习历程促进了他的民族性语言的选择;民族性语言中的求真性与诗意性的双重审美表达,构成了董继宁的艺术特色,他的美术创作中的史诗叙事追求奠定了其艺术的时代价值。
王睿婕王微曦
关键词:民族性
易代之际诗学观念的独特审美选择——元末明初北郭文人诗学思想研究
2024年
作为元明易代之际平江文坛主要构成层面的北郭文人,尽管拥有各自的创作个性及独特的诗文创作体貌,但从思潮史角度看,他们又具有较为一致的性情趣尚与思想观念。他们大多具有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视自我性情、亲情与友情的重情倾向,在诗歌体式、体貌上均具有模拟各种前人经典的尊体意识,在创作目的上具有追求愉悦自我的求乐观念,在元明易代之后均渴望通过梦的书写以满足相互思念与回忆元末美好时光的心理需求。此种纯审美的诗学观念已脱离讲究道德教化、温柔平和的元代台阁主流诗学传统,亦有别于吴中地区其他文人追求物欲享乐的世俗化倾向,具有无可重复的独特性。
左东岭
关键词:身份尊体
《理水》怪诞书写的“木刻感”——论鲁迅对珂勒惠支木刻艺术的审美选择
2024年
在“文章为美术之一”的文艺观指导下,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创作过程中受到珂勒惠支木刻艺术怪诞风格的影响。在鲁迅的图像认知艺术观的生成途中,“语—图”处于关联阶段,图像媒介与文字媒介的交互行为表现为怪诞书写的“木刻感”,此种美学指向在《理水》中有集中且突出的表现。内生的怪诞审美贯穿于《理水》的人物形象、场域、情节、体裁的艺术建构中。《理水》文本暗含鲁迅因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形成的“负重者”人格,是对其“肩住黑暗的闸门”之精神形象的隐喻,沉郁苦闷的艺术特质对应着此一时期鲁迅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矛盾变化的内在统一。
张建芳周怡佳
关键词:《理水》
油画风景创作的品格提升与审美选择
2023年
油画风景创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艺术主张不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在当代中国油画风景的创作中也是异彩纷呈,艺术主张上有的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表现和描摹,有的强调绘画中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受地域特征和民族审美文化的影响。笔者在近年的油画风景创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美创作,逐渐寻找到能够表达自己独立感受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秦天星(文/图)
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审美选择审美创作艺术风貌
哈尔滨市艺术消费主体审美选择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达民众对艺术的消费日益增长。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到日常用品在慢慢过度到更高层次的消费,也从物质生活的消费过渡到精神层面的消费。在日常激烈的生活竞争中,人们普遍精神压力较大,由于情感缺失的原因使艺...
王艺燃
关键词:艺术艺术消费审美选择
从“气韵”到“灵韵”——古典视域下的木雕创作及其跨文化审美选择
2023年
在艺术鉴赏和批评领域中,“气韵”与“灵韵”两词看来相似,实则却代表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艺术品评标准,前者诞生于古典时代,后者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在深层次中,二者却有着微妙的联系和共性。在工业化的机械时代,随着复制技术的逐渐成熟,工业复制品因具有临时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而对以往艺术品诸多独特和持久的特质有所冲击。艺术品原作的独特性和永久性逐渐被复制品所取代。这种现状也深深渗透到雕塑领域。在雕塑创作中,以往最常见的石膏和硅胶开始被更为时髦的新兴材料所取代,传统手法也受到不断成熟的3D打印技术的冲击。可复制的创作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使得作品的原真性遭到破坏。在这一背景之下,关于传统材料生命力的讨论,就显得颇有意义。木雕使用的材料最为天然,其质感各具特色,创作技巧和审美经验都代表着传统雕塑深邃的艺术追求。在当今时代,对于木质特性的把握,以及创造性地在雕塑创作中运用传统技法,理解传统审美,并将之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新阶段创造性地加以升华,也显示出将“气韵”与“灵韵”进行深化和互补的诸多可能性。本文也借此讨论,以中国木雕的传统和现状为观察对象,通过探讨古今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人文精神以及对木材特性的理解等方面,阐述当代木雕作品如何融入古典雕塑传统,最终践行熔古铸今的艺术理念。
宋天琦
关键词:木雕灵韵气韵

相关作者

何丹
作品数:11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精神还乡 小城文学 乡下 文化视阈 审美选择
王慧刚
作品数:33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陶渊明 宋词 晏几道 辛弃疾 《小山词》
王爱松
作品数:53被引量:16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创作 文学 作家 小说 小说综论
谢丽
作品数:23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常州词派 晚期 审美选择 采珠 边缘人
叶金梅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视觉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选择 移动课堂 大学公共英语 信息化时代 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