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0篇“ 寒潮过程“的相关文章
京津冀地区1961—2020年冬季区域性寒潮过程特征和路径分析
2025年
利用1961—2020年冬季京津冀地区126站逐日最低气温、降水量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京津冀地区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气候特征和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一般持续2~5 d,最低气温平均为-18.9℃;近60 a共出现5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年际变化呈略减少趋势,气候趋势率为-0.1次/(10 a),空间分布上,从南向北寒潮频次增加;1961—2020年冬季京津冀地区共有16次较湿以上过程(区域平均降温幅度13.0℃),31次较干以上过程(区域平均降温幅度11.8℃);通过FLEXPART模式对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路径进行分析发现,西北路径共26次、偏西路径15次、偏北路径10次、东北路径仅1次。
李丹华杨扬杨扬王兴丽陈佩璇
关键词:寒潮
低纬高原一次航空高影响的寒潮过程分析
2025年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影响。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是在冷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大范围寒潮过程。21日前,主要受冷锋影响,气温骤降,降水偏弱,对航空的影响主要是风切变和层结不稳定导致的飞机颠簸;此后受南支槽影响,降水增大,机场积雪、低云、雷雨、风切变等天气对航班影响明显。(2)冷锋主体位于700 hPa以下,寒潮爆发时,锋后冷空气在低层偏东风引导下向西推进,冷空气前端有鼻状凸起,偏东风的强度和厚度与冷气团的强度和厚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冷空气入侵导致暖空被迫抬升,同时锋前温暖的西南风沿锋面爬升,在冷气团上形成明显的逆温层。(3)当锋面强烈发展西进时,800 hPa锋生函数大值带可较好反映锋线的位置及强度,锋后偏东风与锋前西南风辐合可在锋生区形成明显的上升气流,同时锋前650 hPa以下垂直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以及锋后的近地面层理查孙数(Ri)数值偏小,易出现湍流和飞机颠簸。(4)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低层偏东风维持期间,2 km以上西风增强对降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意义,当低层系统性的偏东风减弱消失,过程结束。
陈艳刘佳朱莉刘佳赵尔旭万云霞赵德显王静万云霞
关键词:低纬高原寒潮冷锋
2004-2023年克拉玛依寒潮过程频数及强度特征
2024年
利用克拉玛依市国家站2004-2023年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及降温幅度为指标,依据《寒潮等级》(GB/T 21987—2017)标准对寒潮过程进行筛选,针对近20a克拉玛依市寒潮过程频数及强度特征展开分析。结果指出:(1)在2004-2023年期间总计出现58次寒潮,年均2.9次,以冬季最为频繁;(2)寒潮持续日数平均3天,多数(87.9%)持续2-4天,冬季超强寒潮持续时间相对较长;(3)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平均-13.05℃,9月降温幅度最大,24h、48h及72h最大降温幅度分别在2月、1月和9月出现;(4)寒潮过程最低气温平均-12.88℃,1月最低,9月最高。寒潮过程最低气温与多年平均相比最大偏低幅度为-6.7℃,4月偏低幅度最大。
胡雪婷菅人乐
关键词:寒潮频数
2022年11月沧州一次寒潮过程分析
2024年
2022年11月28日—30日沧州出现一次低槽东移型寒潮天气过程,带来极端低温。这次寒潮过程中,前期冷空气的大量堆积有利于寒潮的暴发;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在槽内聚集,地面冷高压中心逐渐增强,为降温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先于中高层被强冷空气入侵,冷空气高空动量下传,造成地面大幅度增压和降温,中高层的强冷平流是造成沧州地区出现极端低温的重要因素;偶极型极涡中心的异常偏南对极端低温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参考极涡指数计算出本地化指数,及研究极端低温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提供参考。
孙庆瑶
关键词:寒潮极涡环流形势
一次寒潮过程的地面观测特征分析
2023年
文章从观测角度出发,利用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产品对2021-11-04/09寒潮过程的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根据天气背景详细地分析了温度、极大风和降水等地面观测特征并得出结论。所得结论旨在加深对致灾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理解,也为此类寒潮天气的准确预报、气象服务和雪灾防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王倩倩杨金红王佳郭建侠
关键词:寒潮大风特大暴雪
一次强寒潮过程的多相态降水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综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和雨滴谱仪探测资料,对2020年3月28日发生在常州地区的一次罕见强寒潮引起的降雨、雨夹雪和雪不同相态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3月末罕见强寒潮和降水主要是在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与地面冷高压配合下,强冷平流入侵以及850 hPa明显干层的蒸发(或升华)吸热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中低层温度的急剧下降,导致降水相态发生变化。(2)双偏振雷达监测到3种降水相态呈现出不同的偏振变量特征:降雨相态向雨夹雪转变时,反射率因子Z增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增大,相关系数C_(C)有明显的低值带状分布,呈现出Z>30 dBz,Z_(DR)>1 dB,C_(C)<0.95组成的雨雪相态混合区域;而纯雪则为Z>22 dBz,Z_(DR)<1 dB,C_(C)>0.98。(3)雨滴谱仪显示降雨阶段主要由高浓度小粒子构成,雨滴速度-尺度谱呈现为倾斜的带状;雨夹雪阶段数浓度减小,粒径范围较宽,质量加权平均直径明显增大,雨滴速度-粒径范围介于降雨和纯雪之间;纯雪阶段速度-尺度谱下压右伸,粒子直径分布较宽。
温静雷正翠温龙姚丽娜黄文彦
关键词:强寒潮双偏振雷达雨滴谱
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寒潮过程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安装在北京地区的毫米波云雷达的技术指标,结合地面站气象综合观测资料,对2020-02-13—2020-02-14的1次寒潮天气过程中云的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毫米波云雷达回波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期为寒潮期间云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参考。
胡树贞陶法张雪芬王志成
关键词:寒潮天气降雨降雪
寒潮过程和海洋锋面影响南海西北部大气波导演变的个例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利用2012年冬季南海西北部的航次探空资料,研究了寒潮过程和海洋锋面对大气波导特征演变的共同影响。文中观测发现,航次期间的大气波导以悬空波导为主,平均波底高度约738.64m,平均厚度约185.17m,平均强度10.21M单位。观测前期,天气形势稳定,东北季风较弱,在锋面暖水区一侧的悬空波导较为深厚,且高度较低。其主要成因是大气边界层顶部925hPa至850hPa高度左右存在深厚的逆温层,且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航次中期的寒潮过程导致东北季风大幅增强,使得大气边界层顶部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导致悬空波导显著变薄变弱。而锋面冷水区一侧,低水温抑制湍流发展导致大气修正折射率(M)的负梯度扰动较弱,较难形成稳定且有一定强度的波导层,且无显著日变化。但当东南暖湿气流覆盖锋面冷水区上空时,容易形成较稳定的表面波导。
石睿陈举陈举何云开隋丹丹
关键词:大气波导寒潮探空大气边界层
2020/2021年冬季大范围低温寒潮过程中一种典型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模态被引量:3
2022年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超前于对流层环流异常,是延长冬季寒潮低温预报时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强SSW事件前后地面温度响应的区域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涉及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和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2020/2021年冬季“偏心型”强SSW事件前后中高纬度地区地面温度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平流层—对流层分支的耦合演变模态的动力联系。结果表明,伴随此次强SSW事件,亚洲和北美中纬度地区的寒潮低温事件分别在绕极西风反转为东风之前和再次恢复为西风之后发生。SSW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的平流层向极地暖支与对流层高层向极暖支、低层向赤道冷支之间呈现出三个阶段的耦合演变模态:同位相“加强—加强”、反位相“加强—减弱”以及反位相“减弱—加强”。加强的质量环流对流层向赤道冷支是SSW前后寒潮低温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加强的向极地平流层暖支是SSW发生及其伴随的北极涛动负位相持续加强的主要原因。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不同的垂直耦合模态取决于行星波槽脊在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中低层两个关键等熵面上的西倾角异常。西倾角异常表征大气波动的斜压性,主要通过影响关键等熵面以上向极地的净质量输送和其下向赤道的净质量输送进行调控。尤其在SSW发生后的极涡恢复期,对流层顶处异常偏弱的斜压性会加强对流层向极地暖支,进而加强向赤道冷支,有利于寒潮低温的发生。本次SSW事件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三支的耦合演变模态,与历年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负事件中极区平流层温度异常信号下传滞后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类型相一致,其在波动尺度方面也存在共同特征,即SSW事件或NAM负事件前期对流层一波加强且上传,后期对流层二波加强�
虞越越李亚飞任荣彩任荣彩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1951—2016年中亚努尔苏丹与乌鲁木齐寒潮过程频数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1951—2016年努尔苏丹和乌鲁木齐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当年7月到翌年6月为统计年,对比分析了中亚地区的努尔苏丹与乌鲁木齐的寒潮、强寒潮和超强寒潮过程频数气候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北大西洋涛动(NAO)与中亚两个城市同期寒潮活动关系。结果显示:努尔苏丹的年平均寒潮过程频数(15.7次·a^(-1))是乌鲁木齐(4.1次·a^(-1))的3.88倍,强寒潮和超强寒潮过程频数分别是乌鲁木齐的5.91倍和7.55倍;努尔苏丹的超强寒潮过程频数月分布呈单峰型,1月最多,乌鲁木齐的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月和4月。努尔苏丹的寒潮过程持续日数普遍比乌鲁木齐短。65 a来,努尔苏丹与乌鲁木齐的春季寒潮过程频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努尔苏丹和乌鲁木齐的年寒潮过程频数的线性递减率分别为-0.111次·(10a)-1和-0.445次·(10a)-1;两城市秋、冬、春季寒潮、强寒潮和超强寒潮过程频数线性趋势大多以递减为主,但是努尔苏丹冬季和乌鲁木齐春季的超强寒潮过程频数均呈递增趋势。努尔苏丹的年超强寒潮过程频数在近5 a最多。努尔苏丹的年寒潮过程频数序列有31 a、20 a左右的显著周期,乌鲁木齐的年寒潮过程频数序列有39 a、8 a左右显著周期。北大西洋涛动(NAO)与努尔苏丹和乌鲁木齐寒潮过程的关联程度比北极涛动(AO)与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更为密切;努尔苏丹的寒潮过程频数受NAO以及AO的影响程度更深。
段均泽段均泽毛炜峄陈静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姚俊强姚俊强
关键词:AONAO乌鲁木齐

相关作者

毛炜峄
作品数:157被引量:1,746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塔里木河流域 乌鲁木齐 塔里木河 北疆
王坚红
作品数:104被引量:41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辐合线 近海 天气雷达 气温 FVCOM
苗春生
作品数:125被引量:895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回波 天气雷达 数值模拟 WRF模式 暴雨
苗爱梅
作品数:209被引量:637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暴雨 暴雨过程 降水 特大暴雨 气候特征
董文晓
作品数:37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降水 相态变化 寒潮天气 暴雨 物理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