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3篇“ 寒热药性“的相关文章
- 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中药寒热药性预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中药寒热药性预测方法,包括:选取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并分别获得对应的靶点组成矩阵,根据矩阵筛选获得区分靶点特征,根据区分靶点特征获得特征矩阵;基于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构建中药—中药矩阵;...
- 李兵牛琪锴王晶爱曾子玲许海玉张华敏
- 基于正常大鼠物质能量代谢的栀子不同炮制品寒热药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通过检测栀子不同炮制品对正常大鼠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以期阐明炒制引起栀子寒热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栀子组、炒栀子组及焦栀子组。对照组大鼠灌胃蒸馏水(1 mL·100 g^(-1)),生栀子组、炒栀子组及焦栀子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相应炮制品水提取物,连续给药9天。记录各组大鼠给药期间体质量、肛温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物质能量代谢相关指标GCK、PFK、PK、Acetyl-CoA、PDH、CS、ICD、α-KGDHC、PYGL、GSK-3、ATGL、CCR、COX、ATPs、ADK、Na^(+)-K^(+)-ATP酶、ATP、ADP、NAD及NADH的含量。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AMPK/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栀子极显著性降低大鼠体质量、肛温、PK、PDH、Acetyl-CoA、CS、ICD、PYGL、GSK-3、ATGL、CCR、ATPs、ADK、Na^(+)-K^(+)-ATP酶、ATP、NAD^(+)、NADH、AMPK(P<0.01),显著性降低大鼠GCK、PFK、α-KGDHC、COX、ADP水平(P<0.05),极显著升高大鼠mTOR水平(P<0.01);炒栀子极显著性降低大鼠体质量、肛温、PK、PDH、Acetyl-CoA、CS、ICD、PYGL、ATGL、ATPs、ADK、Na^(+)-K^(+)-ATP酶、ATP、NAD^(+)、NADH水平(P<0.01),显著性降低大鼠PFK、α-KGDHC、GSK-3、COX、ADP及AMPK水平(P<0.05),极显著升高大鼠mTOR水平(P<0.01);焦栀子极显著性降低大鼠肛温、PK、Acetyl-CoA、CS、ICD、PYGL、ATGL、ATPs、ADK、NAD^(+)水平(P<0.01),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DH、Na^(+)-K^(+)-ATP酶、ATP及NADH(P<0.05),极显著升高大鼠mTOR水平(P<0.01)。与生栀子组相比,炒栀子极显著性升高大鼠PK、PDH、Acetyl-CoA、ICD、ADK及NADH水平(P<0.01),显著性升高大鼠PDH水平(P<0.05);焦栀子极显著性升高大鼠PK、PDH、Acetyl-CoA、CS、ICD、ADK、Na^(+)-K^(+)-ATP酶、NAD^(+)及NADH水平(P<0.01),显著性升高大鼠GSK-3、ATPs及AMPK水平(P<0.05)。与炒栀子组相比,焦栀子可极显著性
- 李淑静曾梦楠张钦钦王茹李红伟李红伟李凯郑晓珂曹彦刚冯卫生
- 关键词:焦栀子寒热药性
- 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及其7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 2024年
- 目的:验证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探究3者挥发油中7种挥发性成分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含有的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法(GC法)进行测定,给予SD雄性大鼠灌服寒凉药构建胃寒实证模型,再分别给予热性药、寒性药、生莪术、醋莪术、生郁金的水煎液治疗。通过观测比较大鼠在造模和给药的全过程中体质量、肛温、进食量、大便粒数和质地的变化,比较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结果:温莪术醋制前后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温莪术挥发油中1,8-桉叶素、樟脑、龙脑、吉马酮、莪术二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温郁金上述成分的含量(P<0.01)。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对胃寒导致的腹泻治疗效果弱于热性药的治疗效果,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表现为脾胃温性,温郁金的生品会加重腹泻,但致泻效果较寒性药致泻效果弱,温郁金表现为脾胃弱寒性。结论:1,8-桉叶素、樟脑、吉马酮、莪术二酮4种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温热药作用一致,且其含量高低与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这4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 张海霞宋肖桦李千程水清文佳王璇王旭星李向日
- 关键词:温郁金温莪术挥发油寒热药性
- 基于中药拉曼谱图的寒热药性判别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从中药的整体性出发,开展中药拉曼谱图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统计判别研究。本研究选取寒凉性中药109种、温热性中药128种,共计237种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如海光电SEED 3000近红外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对量化后的中药拉曼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和统计检验,筛选出与寒热药性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5种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建模。经比较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对测试集判别的正确率高于90%,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度大于0.90。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中药的分析,中药的拉曼数据与其寒热药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指标,结合RF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分析。
- 梁浩纪徐维晟王献瑞王耘
- 关键词:中药拉曼光谱药性寒热
- 基于模式识别的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
- 2023年
- 基于模式识别算法对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并建立寒热药性识别模型。首先,建立唇形科中药物质成分数据库。采用物质成分三级分类体系,利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逻辑回归、特征选择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并建立识别模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一级、二级、三级分类水平上,寒热药性的物质成分构成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随物质分类层次而变化,各级分类下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2.30%、79.07%、91.51%,占比差异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级分类条件下,有效的关联规则较多。进一步分析得到27个核心类群及34个特异类群,特征选择结果得到15个决定性类群。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成功建立了寒热药性识别模型,总体准确度可达到89%。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差异明显,且互有交叉;双环二萜等27种物质为寒热药性的核心类群,其中,15种物质为决定性类群;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往往由多种类别的物质成分交互作用而体现,单一类别的物质常不能用来表征寒热药性,多种物质类群的有机组合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 张传耀周晴王校卜菲菲王鹏
- 关键词:模式识别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
- 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的寒热药性识别及特征标记可视化研究
- 目的:正确识别中药的寒热药性,探究中药寒热药性的内在规律对中医施治与用药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指出,物质成分是产生中药寒热药性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中药指纹图谱可以有效表征中药的物质成分。本文以中药指纹图谱中的紫外光谱为...
- 张喜科
- 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处理可视化技术
- 中药寒热药性智能评价
- 魏国辉
- 基于XGBoost算法的中药寒热药性识别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运用XGBoost算法探索建立中药寒热药性识别模型。方法以61味中药在无水乙醇、蒸馏水、氯仿、石油醚四种溶剂下的中药紫外光谱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集成学习中的XGBoost算法,构建更加符合中药数据特点的识别模型。通过稳定性评价和外推评价等方式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稳定性比较中,提出的模型在石油醚溶剂下的AUC和ACC值分别为0.865、0.852;多溶剂下的ACC值为0.770。外推比较中,提出的模型在石油醚溶剂下的AUC和ACC值分别为0.828、0.810;多溶剂下的ACC值为0.786。结论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识别模型对中药寒热药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为中药寒热药性识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张喜科赵文华马志庆魏国辉
- 关键词:中药药性紫外光谱
- 中药淡豆豉寒热药性及功效应用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为理清淡豆豉的寒热药性及功效,采用查阅现代文献、历代本草及方书为研究方法,探究淡豆豉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总结其药性、功效和主治应用等。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汉代开始区分咸、淡用药,明代《本草蒙筌》确立淡豉入药。历代炮制、原料、辅料和续炮制方法改变了淡豆豉药性及功效。历代医家皆认为豉味苦气寒、无毒,明代部分医家开始认识豉有寒热之别。淡豆豉主入肺、胃经,还可入心、小肠、三焦、膀胱和肾经,并经火蒸窨其有升降之性。查阅现代文献和历代医家总结并补充淡豆豉功效和主治应用,以对功效主治方面的深入研究来突破现代对淡豆豉认识的局限性,为淡豆豉能更好地合理运用于临床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马晶鑫郭金洲陈海宁谢珂全德森杜京晏田维毅蔡琨
- 关键词:淡豆豉药性功效主治
- 基于SMILES结构的中药寒热药性随机森林算法建模及验证
- 1目的将中药化合物的SMILES结构引入寒热药性研究,并通过MACCSkeys密钥将寒热属性中药化合物转化为分子子结构,然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分子子结构构建中药寒热属性判别模型,再结合体外实验进一步探索中药寒热药性的物...
- 林林
-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
相关作者
- 李峰

- 作品数:396被引量:1,912H指数:20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中药 指纹图谱 鹿茸 商品药材 菊苣酸
- 王鹏

- 作品数:236被引量:997H指数:18
-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中药 寒热药性 药性 中药四性 辨治
- 王振国

- 作品数:249被引量:1,00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中药 中药药性 药性 中药四性 中医
- 刘建利

- 作品数:154被引量:645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衍生物 MTT法 色胺酮 寒热药性 仿生合成
- 肖小河

- 作品数:919被引量:7,546H指数:43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中药 肝损伤 何首乌 板蓝根 微量量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