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篇“ 小肠癌“的相关文章
克罗恩病合并肠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总结分析克罗恩病(CD)合并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诊治的CD合并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包括病变部位、疾病行为和并发症等)、CD相关病史、肿瘤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截止至2022年3月发表的CD合并肠癌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结果纳入7例CD合并肠癌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7例患者中6例病理类型为肠腺癌,1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均累及回肠并发生狭窄。仅有2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肠癌确诊前7例患者CD相关治疗用药及时长不一,肠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及CD相关治疗为辅。5例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现肿瘤复发,1例患者术后7个月肿瘤复发,第2次术后3年疑似肿瘤再发;1例患者失访。共检索到文献7篇。结论 CD合并肠癌多为男性患者、回肠受累多见,肿瘤类型以肠腺癌和淋巴瘤最为常见,影像学检查发现CD合并肠癌的能力有限。
尚丽丽田杵文姚玲雅曹倩
关键词:克罗恩病小肠癌炎症性肠病
某肿瘤医院2002—2017年原发肠癌生存分析
2024年
目的对南通市某肿瘤医院原发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收集该医院2002—2017年间新诊断的南通户籍肠癌病例资料,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χ^(2)检验。当生存曲线有交叉时,对交叉前后分别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诊断年龄、户籍、肿瘤解剖部位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181例,男性105例,女性76例,无失访;诊断年龄60~<80岁的占58.6%。患者5年观察生存率为38.1%,平均生存期为6.11(95%CI:4.96~7.25)年。不同性别、户籍、肿瘤解剖部位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诊断年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1),诊断年龄35~<60岁患者生存率较高。结论肠癌生存率较低,应加强高年龄人群肠癌综合防治工作,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张歌行陈海珍蔡波林玲糜跃萍韩颖颖陈永胜杨艳蕾钱赟茅丽婷陈建国
关键词:生存率
一种基于GPNMB阳性巨噬细胞的肠癌预后预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PNMB阳性巨噬细胞的肠癌预后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数据获取:对肠癌患者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蛋白组学检测,同时随访患者生存信息;S2:特征提取:在肠癌单细胞测序数据中提取GPNMB...
莫少聪骆菲菲刘杰林征宇丁健
2002—2016年上海市肠癌发病、死亡和生存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2002—2016年上海市肠癌发病、死亡和生存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上海市肠癌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等因素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简称标化率)等指标。分析肠癌发病和死亡数量、粗率、年龄别率和标化率趋势。标化率应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变化趋势。计算不同诊断年份组合的肠癌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指标的数量和构成比。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调整计算发病和死亡的标化率。1~5年观察生存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应用Elandt-Johnson模型推算0~99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Ederer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1~5年相对生存率。结果:2002—2016年上海市肠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稳定状态,年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80例和174人,粗发病率为2.02/10万,标化发病率为0.96/10万,粗死亡率为1.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0.54/10万,男性发病和死亡的标化率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和率值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肠癌以十二指肠为主,腺癌居多,胃肠道间质瘤的数量和占比增长明显。2002—2013年上海市肠癌诊断病例的5年观察生存率为36.34%,5年相对生存率为39.98%,男性的各项生存率指标均低于女性。5年观察和相对生存率保持稳定状态,随诊断年龄和诊断时分期的增长而降低,十二指肠相对其他部位的生存率最低,胃肠道间质瘤则相对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生存率最高。结论:上海市肠癌诊断水平在不断改善,但是生存率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提升,Ⅰ期比例较低且没有提升。本研究为肠癌的进一步研究和预�
吴春晓顾凯庞怡王春芳施亮向詠梅龚杨明窦剑明施燕付晨
关键词:小肠癌发病流行病学
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肠癌特异性生存列线图
2022年
目的本研究为探讨肠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一个有效的预后预测模型,用于预测肠癌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方法自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下载2004-2015年肠癌患者临床信息,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CSS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使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时间依赖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对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列线图得分的最佳截断值建立风险分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09名肠癌患者。经过多因素Cox分析,CS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肿瘤原发位置、分级、病理类型、分期、T期、M期、手术、化疗、放疗。上述独立预后因素均参与列线图的构建。使用多种方法验证列线图的准确性和临床效益。构建的列线图展现了稳定的预测性能,列线图1年、3年和5年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1.6%、92.3%和91.6%,在校准曲线上可以看到,预测生存概率与实际生存概率非常接近。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有效的肠癌特异性生存列线图,为协助临床医生个性化评估肠癌患者预后,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张琦琦王红兵蒋馨莹丁川
关键词:小肠癌列线图
肠癌组织中肿瘤标志物microRNAs的筛选和价值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肠癌组织中肿瘤标志物microRNAs的表达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与合作中心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肠癌组织55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因良性占位、外伤等行肠切除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组织中microRNAs表达情况,筛选出有价值的microRNAs,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筛查26个microRNA,基因芯片结果显示肠癌组织中miR-23和miR-155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iR-23显著增高(2.09±0.54 vs.0.78±0.44,P=0.000);miR-155显著增高(1.98±0.48 vs.0.82±0.32,P=0.000)。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期或Ⅳ期、远处转移或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miR-23、miR-155显著高于其余患者(P<0.05)。肿瘤分化程度与miR-23、miR-15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iR-23和miR-155在肠癌组织中升高,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相关,或可作为新型的肿瘤标志物。
孙梓程刘岩彭永明尹中波关红伟刘彦龙陈海军
关键词:小肠癌肿瘤标志物微小RNA
三氧化二砷对体外人肠癌HIC细胞增殖的作用和机制
2021年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体外人肠癌HI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肠癌HIC细胞,5个实验组分别用10、15、20、40及60μmol/L的ATO处理,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系统120 h连续监测各组人肠癌HIC细胞的细胞指数(CI)值变化;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肠癌HIC细胞,4个实验组分别用10、15、20及40μmol/L ATO处理,等量PBS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人肠癌HIC细胞多克隆抗体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经过10、15、20、40及60μmol/L ATO处理后的人肠癌HIC细胞CI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其下降趋势随着ATO浓度的增加更明显;10、15、20及40μmol/L ATO组人肠癌HIC细胞GSK-3β、cyclin B1、cyclin D1及c-Myc等相关周期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均下降(P<0.05),且随着ATO浓度的增高,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越低。结论 ATO可抑制体外肠癌肠癌HI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相关周期蛋白cyclin B1、cyclin D1、GSK-3β及c-Myc的表达下调有关。
杨云洪尹朝晖张汝一颜登国徐伟赵洋李国胜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蛋白类小肠癌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对体外人肠癌HI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体外人肠癌HIC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复苏冻存的人肠癌HIC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分别加10、15、20、40及60μmol/L ATO作为实验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系统连续120 h动态监测各组人肠癌HIC细胞的细胞指数(CI)值,并计算24和36 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肠癌HIC细胞,以分别加入10、15、20及40μmol/L ATO作为实验组,加等量PBS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肠癌HIC细胞48 h的凋亡情况。结果:ATO抑制人肠癌HIC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P<0.05),ATO诱导人肠癌HIC细胞的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ATO可以在体外抑制人肠癌HIC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杨云洪尹朝晖张汝一颜登国徐伟赵洋李国胜
关键词:细胞增殖小肠癌三氧化二砷抑制增殖
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肠癌的临床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86例进行化疗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肠癌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与治疗组(n=43),对照组予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治疗组予以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为83.7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相似,但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何承斌吴飞鹏黄铁碧
关键词:氟尿嘧啶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与单药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肠癌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晚期转移性肠癌经氟尿嘧啶类与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治疗或单药卡培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4例晚期转移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行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者设作对照组(52例),行氟尿嘧啶类及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治疗者设作研究组(5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角色功能(3.25±0.31)分等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晚期转移性肠癌经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类方案治疗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疗效提升,预后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师鑫鹏罗晓勇
关键词:氟尿嘧啶类卡培他滨

相关作者

李文鑫
作品数:155被引量:405H指数:1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蝎毒 蝎毒素 东亚钳蝎 毒腺 克隆
葛春林
作品数:159被引量:78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癌 胰腺肿瘤 重症急性胰腺炎 预后 急性胰腺炎
田雨霖
作品数:235被引量:1,492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肿瘤 胰腺癌 胰腺 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何三光
作品数:217被引量:1,18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癌 胰腺肿瘤 大鼠肝脏 再灌注损伤 外科手术
何安光
作品数:106被引量:35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肺肿瘤 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P53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