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4篇“ 小脑后下动脉“的相关文章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2024年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解剖结构较复杂,故该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根据动脉瘤位置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累及PICA动脉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冯佳慧刘仁杰权西洋田野赵晨陈儇
关键词: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202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刘飞罗靖王晓健胡阳春程宝春赵亮江敏程宏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椎动脉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
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术后并发气道塌陷患者的护理
2024年
小脑后下动脉瘤属于后循环动脉瘤之一,包括从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交界处发出的动脉所产生的动脉瘤,位置毗邻脑干和后组颅神经,瘤体多为非囊状。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发生率低,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导致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易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单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血管搭桥术。文章总结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气道塌陷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气道塌陷高风险识别、气道塌陷的疾病观察及紧急抢救、气道置管期间集束化气道管理、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前的评估及护理、气管插管拔管后预见性护理及观察。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病情好转,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孙雅杰季翠玲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瘤气道护理
头颈CT血管造影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判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诊疗期间接受MRI常规平扫+SWI及头颈CTA检查。按梗死大小分为区域性梗死(37例)和小梗死(13例),基于头颈CTA及SWI观察责任血管改变;头颈CTA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斑块及狭窄,头颈CTA联合SWI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比较头颈CTA及头颈CTA联合SWI对不同类型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2.5岁。37例区域性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13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共检出12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 12例SVS均为阳性,另检出9例PICA SVS阳性患者。13例小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5例SVS阳性,另检出1例PICA SVS阳性患者。结论 头颈CTA联合SWI有助于提高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椎动脉V4段狭窄时帮助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位置,有助于提高PICA病变尤其是椎动脉V4段无异常改变时PICA病变的检出率。
乔鹏岗孙如镜张诗雨程旭杨正汉
关键词:小脑梗死小脑后下动脉磁敏感加权成像CT血管造影
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疗效及对神经损伤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eurysms,PICAA)疗效及对神经损伤因子、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0月PICAA者81例,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分成联合组(41例)与栓塞组(40例)。栓塞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联合组接受开颅血管搭桥+介入栓塞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疗效、预后、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手术时长]以及术前、术后1 d神经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免疫功能[CD3^(+)、CD4^(+)、CD4^(+)/CD8^(+)]、血清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果联合组疗效优于栓塞组,且GOS评分高于栓塞组(P<0.05);与栓塞组相比,联合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术后1 d联合组血清S100β、NSE水平略高于栓塞组,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联合组CD3^(+)、CD4^(+)、CD4^(+)/CD8^(+)略低于栓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联合组血清MMP-9、ICMA-1、NF-κB水平少于栓塞组(P<0.05)。结论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PICAA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保护脑神经,减轻炎症反应。
王文德王天恩张青德高鹏
关键词:介入栓塞神经损伤
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023年
目的分析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伴随的血管畸形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3例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临床随访。结果33例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中,多发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2例,假性动脉瘤3例,合并动静脉畸形(AVM)者11例,首次造影动脉瘤假阴性者2例。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均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Onyx/Glubran胶栓塞9例,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4例。微导管血管超选过程中诱发出血1例,拔除打胶导管出血1例,拔管困难1例。栓塞术中出血1例,遂行生物胶闭塞出血点后急诊开颅减压。术后小脑梗死6例,1例术后5 d行后颅凹开颅减压,1例术后意识变差,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突发脑疝死亡,余3例患者无新增症状。脑干梗死1例,出现延髓麻痹及面瘫。合并AVM的患者中,同期栓塞5例,其中行弹簧圈闭塞AVM供血动脉者1例,二期栓塞AVM者1例,栓塞后开颅手术切除AVM者1例,1例动脉瘤合并幼稚型AVM,未予栓塞,选择随访,1例患者术后第2天突发脑疝死亡。所有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月造影复查28例,1例动脉瘤复发,余动脉瘤均不显影。临床随访30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者27例(90.0%),3~4分者3例(10%)。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破裂性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应根据动脉瘤具体特点选择栓塞材料。对合并小脑血管畸形者,大都可同期栓塞,但应根据畸形团的特点及其与动脉瘤关系选择治疗策略。
庄宗祝琦那世杰刘涛凌海平张玉华曹博强杭春华张庆荣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介入栓塞血管畸形
小脑后下动脉破裂动脉瘤1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1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PICA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致密栓塞14例(77.78%),Ⅱ级瘤颈残余2例(11.11%),Ⅲ级瘤体残余2例(11.11%)。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1.11%),1例脑干、小脑梗死致死,死亡率5.56%;1例(5.56%)破裂动脉瘤患者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除1例死亡患者外,17例患者术后mRS评分均≤3分,预后良好率94.44%(17/18)。17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2例经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PICA瘤颈复发,复发率11.11%(2/18),其中1例接受LVIS双支架治疗后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PICA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位置、形态特征而定。
崔斯童马骏刘振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
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23年
目的:分析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A)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62例PIC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行开颅血管搭桥术联合介入栓塞术。分析比较两组的预后效果、神经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7d NSE、MMP-9、Caspase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PICAA能抑制神经损伤因子合成,减轻组织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邵明辰
关键词: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血管搭桥介入栓塞预后效果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22年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PICA-D)也有报道。
马红张燕李文玲成江马薇冯豆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磁共振成像壁内血肿
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患者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变异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利用飞利浦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头颈部CTA图像进行处理,根据头颈部CTA图像血管解剖情况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动脉合并正常大脑后动脉)、模式Ⅱ(单纯的FPCA组)、模式Ⅲ(单纯VAH组)、模式Ⅳ(FPCA合并VAH组),对不同血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105例PICA区域梗死患者,男64例(61%),女41例(39%);年龄22~85岁;血管变异率81.9%,其中VAH结构发生率64.8%,FPCA结构发生率53.3%,血管模式分布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模式Ⅳ35例(33.3%),模式Ⅲ33例(31.4%),模式Ⅱ21例(20.0%),模式Ⅰ16例(15.3%)。将PICA区域梗死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血管模式进行比较,在PICA区域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8.6%,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53.4%,FPCA结构发生率为34.3%;在PICA区域梗死患者的非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率为30.5%,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13.3%,FPCA结构发生率为20.9%,两者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CA区域梗死常出现在VAH患者中,且易出现在VAH侧,当合并FPCA结构时可能增加PICA区域梗死的风险,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卒中及对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
周前鹏罗妮张琳琳拜承萍胡惠莹田晔石云科郑西宁王育敏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发育不良卒中

相关作者

张世明
作品数:258被引量:953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 手术治疗
谭显西
作品数:153被引量:561H指数:1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栓塞 动脉瘤
周岱
作品数:386被引量:1,621H指数:1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郑匡
作品数:59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栓塞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钟鸣
作品数:179被引量:629H指数:1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