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29篇“ 就业效应“的相关文章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微观视角采用中国企业专利信息测度企业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将专利信息与上市公司数据相匹配,系统考察数实融合对于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实融合显著提升了就业规模,并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研究表明,生产率效应与成本效应是数实融合提升就业规模的内在机制,质量提升效应与创新驱动效应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机制。从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高知识产权保护及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地区,数实融合的“稳就业效应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及数据要素驱动业均有助于发挥稳就业效应,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揭示数实融合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微观经济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为促进劳动力就业新路径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加快数实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石玉堂王晓丹周十同
关键词:就业效应就业规模就业结构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
2025年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利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着手,深度剖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水平,且对中高技能员工以及生产、销售和技术等相关岗位员工就业水平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高关注度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融资约束等机制提高就业水平。研究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员工高质量就业提供理论支撑。
周莹莹刘雨欣贾妍妍
关键词:就业水平融资约束
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研究
2025年
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理解为自动化技术的延续,探讨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不仅仅会引起智能化机器对于劳动力的替代,更会促进颠覆性创新,极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就业创造效应。越来越多的实证结果证明生产率效应超越了传统的替代效应。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中国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机遇和生产率效应,助力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实现高质量就业
徐浩庆
关键词:人工智能就业生产率效应
主导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2025年
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民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在测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基础上,依据赫希曼基准筛选出主导产业,运用就业弹性和产业就业偏离度分析了中国主导产业的就业效应。结果显示:第一,中国主导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态势明显;第二,中国主导产业的就业弹性大多小于零,就业拉动效应尚不明显,仅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样本期内,各主导产业的产业就业偏离度的绝对值都处于上升状态,除制造业外,各主导产业的产业就业偏离度的实际值大多小于零,劳动生产率较低,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因此建议: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二是增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就业增长点。
王黛凌晓凡孙阿凡
关键词:主导产业就业弹性
异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解构与提升策略
2025年
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当前,环境制度、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体系是低碳发展的三大主要模式,不同模式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异质性冲击,呈现出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规模结构及区域分化特征。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低碳发展模式在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然而,这一协同趋势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传统高能耗行业就业岗位缩减、新兴绿色产业就业机会增加,这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低碳发展催生了灵活用工、低碳创业等新型就业模式,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因此,为助推低碳发展模式下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发挥异化低碳发展模式协同作用,以稳定就业、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认知和技能结构。
李楠博
关键词:低碳发展劳动力就业环境制度碳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
2025年
本文以中国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设立为准实验,研究了该政策对控排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升了控排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控排企业绿色技术升级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雇佣,同时未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并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就业增长效应来自就业创造,而非行业间或地区间的就业转移。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中的交易机制促进了就业增长,在采取有偿分配和基准法核算的情形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相对更强。本文从就业效应的新视角补充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成本有效性的证据,同时也为优化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鹏金刚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求视角下绿色金融改革的就业效应研究
2025年
绿色金融改革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山论”的重要举措,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望成为提升就业水平、实现“稳就业”目标的新动力。从劳动力供求视角剖析绿色金融改革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显著提升了劳动力就业水平,具有“稳就业效应,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该效应得益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融资约束的缓解以及企业社会声誉的提高。据此提出,绿色金融改革应针对绿色技术扶持、融资生态优化以及企业声誉提升方面精准发力,为助力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指引,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更好发展。
黄明张璇
关键词:劳动力供求就业效应
地方债的稳就业效应:来自中小银行专项债的证据
2025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对于带动有效投资、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的视角切入,基于中小银行专项债项目数据和新三板中小企业数据,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中小银行专项债对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银行专项债具有显著的就业促进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小银行专项债可以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改善市场主体预期促进就业。拓展分析结果表明,中小银行专项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投向分析表明,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专项债在促进就业方面相较于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专项债发挥了更明显的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财政金融协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了参考。
毛捷任占尚
关键词:就业融资约束
供应链金融的稳就业效应研究
2025年
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正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就业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稳就业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尤其是作为融资方参与供应链金融,能显著扩大其劳动雇佣规模。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作为融资方而非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方面影响劳动雇佣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参与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的扩大作用在规模较小、银行短期贷款较少、市场份额较低和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供应链金融扩大企业劳动雇佣规模,进而提升了企业低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该作用在非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对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采取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以达到稳就业目标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杨小伟张娆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劳动收入份额
数字经济发展对灵活就业效应研究
2025年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深刻重塑我国就业市场的格局,催生出一系列新兴就业形态,其中灵活就业正成为劳动者的主要选择之一。基于2014、2015、2016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数据与我国2011~2019年239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模型,分别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灵活就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有显著效用,且通过缓解劳动力错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灵活就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东部、西部以及胡焕庸线西北侧的影响不显著,而中部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的影响作用显著。结论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灵活就业水平的因果影响效应,在政府更有效地制定灵活就业政策、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方面给出了合理建议。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profoundly reshaping the pattern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China and generating a series of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among which flexible employment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ain choices for workers. Based on the data of “Broadband China” demonstration cities in 2014, 2015 and 2016 and the data of 23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9, the multi-time point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employment.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act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to affect the level of flexible employment by alleviating labor mismatch.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flexible employment va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impac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Hu Line is not significant, while the impact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Hu Line is significant. The conclusi
廖甜甜肖枝洪黄守成
关键词:数字经济灵活就业

相关作者

蒲艳萍
作品数:94被引量:868H指数:16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产业结构 实证分析 就业效应 货币政策 劳动力流动
朱金生
作品数:86被引量:338H指数:9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就业 FDI 外商直接投资 实证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
孙文远
作品数:141被引量:1,006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环境规制 产品内国际分工 人工智能 战略性贸易政策 就业效应
罗良文
作品数:140被引量:1,62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 省级面板数据 FDI
张建武
作品数:131被引量:867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研究主题:就业 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 劳动力 劳动收入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