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3 篇“ 局部晚期直肠癌 “的相关文章
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放疗后复发的AI预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临床医学技术领域,公开了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放疗后复发的AI预测系统,包括:多模态生物图像数据库建立模块:用于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影像数据、放疗靶区和剂量分布数据、放射生物学数据以及基因组学信息,并将数据整合建立数据... 周鹏 罗佳 陈川 雷琳基于AI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直肠癌 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AI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系统,包括数据收集与处理模块、预测模型构建与训练模块、预测模型验证与优化模块以及临床应用模块,所述数据收集与处理模块用于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放疗... 陈川 苏晓娜 陈卓 徐佩兰 陈秀琼循环肿瘤细胞与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局部 晚期 直肠癌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关系.方法 在本院2022年8月-2024年7月期间接受新辅助治疗的LARC患者中,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5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预计接受手术治疗.分别在新辅助治疗前及术前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CTCs计数,以CTCs计数>3个CTCs/7.5mL为阳性诊断标准.对比新辅助治疗前CTCs检查阳性及阴性患者的各项基线指标,统计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不同临床疗效下新辅助治疗前后的CTCs计数及不同CTCs分型患者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纳入的56例LARC患者中均检出CTCs,其中阳性率为73.21%.CTCs检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性别、肿瘤病灶下缘与肛门间距、T分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s检验阳性患者临床分期ⅢB、C期及N分期N+检出率高于CTCs检验阴性患者(P<0.05).在56例LARC患者中检出E-CTCs型56例、E/M-CTCs型41例、M-CTCs型46例、CTM型38例,不同临床分期LARC患者各类型CTCs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N分期LARC患者E-CTCs、E/M-CTCs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N+患者M-CTCs、CTM检出率高于NO患者(P<0.05).新辅助治疗后,疗效为CR患者9例、PR23例、NR24例,所有患者CTCs计数均显著低于新辅助治疗前,且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为NR患者CTCs计数均最高、CR患者最低,组间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Cs与LARC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同分型CTCs患者病灶转移风险存在区别,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同时CTCs计数越高,患者预后效果越差,可作为评估新辅助治疗LAR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汪林军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局部晚期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价值 2025年 探究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临床疗效评价中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所发挥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于放化疗前、放化疗结束6~8周予以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MR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分析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具体疗效中发挥的价值。结果 肿瘤肠壁厚度、直肠癌 长度及ADC值比较结果显示,相比较放化疗前,放化疗结束6~8周肿瘤肠壁厚度和ADC值组间差异显著(P<0.05),直肠癌 长度较放化疗前差异并不显著(P>0.05);汇总两种检查结果中肿瘤体积,放化疗前与放化疗结束6~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能够获得清晰的影像,得到不同时期患者肿瘤肠壁厚度、直肠癌 长度、肿瘤体积与ADC值等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准确判定出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 廖英萍 陈夏武 刘彪关键词:MR扩散加权成像 晚期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疗效 【评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pMMR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的疗效观察: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2025年 新辅助放化疗是错配修复完整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这项随机Ⅱ期临床试验中,134例错配修复完整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新辅助放化疗组或新辅助放化疗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信迪利单抗)治疗组。主要终点为两组的完全缓解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6.9%(18/67,95%CI:16.0%~37.8%)和44.8%(30/67,95%CI:32.6%~5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缓解率比值为1.667(95%CI:1.035~2.68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的联合阳性评分与协同作用相关。两组之间的安全性相似。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可显著提高错配修复完整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且安全性可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阳性可能有助于识别最有可能从联合治疗中受益的患者。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304209。 张荣欣关键词:局部晚期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错配修复完整或微卫星稳定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不同模式新辅助治疗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完整(pMMR)或微卫星稳定(MSS)型局部 晚期 直肠癌 (LARC)不同模式新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0例pMMR或MSS型LARC患者,根据新辅助治疗模式分为单纯化疗组(98例)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组(112例),比较组间病理完全缓解(pCR)率。TNT组中24例患者接受短程放疗(SCRT)+化疗(A组),62例患者接受SCRT+化疗+免疫治疗(B组),23例患者接受长程放疗(LCRT)+化疗(C组),3例患者接受LCRT+化疗+免疫治疗(D组);比较组间pCR率、肿瘤分期下调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肿瘤距肛门距离>5 cm且TNM分期为T2~3N0~2M0的87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分为单纯化疗组(47例)和TNT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及无病生存(DFS)。结果210例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84例;年龄(51±11)岁;临床分期Ⅱ期3例,Ⅲ期207例;肿瘤距肛门距离<5 cm 68例,≥5 cm 142例。TNT组pCR率高于单纯化疗组[40.2%(45/112)比7.2%(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2,P<0.001)。D组1例患者达到pCR,因样本量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A组pCR率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6/24)比21.7%(5/23),χ2=0.07,P=0.792]。B组pCR率高于A组和C组[53.2%(33/62)比25.0%(6/24),53.2%(33/62)比21.7%(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29;χ2=6.73,P=0.013)。A、B、C组间T、N分期下调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T组新辅助治疗期间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7%(12/112),未见3~4级放射性直肠 炎。B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A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中单纯化疗组与TNT组间OS、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141;χ2=0.24,P=0.624)。结论pMMR或MSS型LARC患者采用SCRT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具有高pCR率,且安全性好。TNT不能改善中高位低危LARC患者生存,且可能有过度治疗的风险。 宋迪 石永刚 韩晓丹关键词:直肠肿瘤 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112例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化疗后1年内血行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4)与未转移组(n=78)。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在分化程度、白蛋白、血小板、癌胚抗原(CE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白蛋白水平低、血小板水平高、CEA水平高、TGF-β1水平高是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65,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ROC曲线对风险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AUC为0.865。结论 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存在血行转移风险,低分化、白蛋白水平低、血小板水平高、CEA水平高、TGF-β1水平高均是其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可预测患者血行转移风险。 谢媛媛 许禹 邓亚男关键词:直肠癌 局部晚期 不可手术 血行转移 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2024年 直肠癌 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70%左右的患者发现时已是局部 晚期 。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标准治疗模式为新辅助治疗+全直肠 系膜切除术+辅助化疗,因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器官保存率,同时减少局部 复发率及明显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直肠癌 患者异质性明显,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本文就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及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指导和方向。 高碧玮 许瑞莲关键词: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的临床应用2024年 目的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对局部 晚期 直肠癌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局部 晚期 直肠癌 患者106例。根据不同放化疗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分割放化疗)50例与观察组(改良短程分割放化疗)56例。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51.79%),对照组(32.00%)(P<0.05);两组保肛率、病灶完整切除率、3年总生存率、局部 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两组放射性肠炎级骨髓抑制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者放射性皮炎1级、2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4级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改良短程分割放化疗,有利于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缩短放疗治疗周期。 陈轶杰 黄振河 蔡育欣 王侦艺 卓霞关键词:局部晚期 直肠癌 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局部 晚期 直肠癌 中应用循证证据 2024年 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是目前公认的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国内外指南已推荐dMMR实体瘤患者一线治疗选择免疫治疗。在直肠癌 中,仅5%患者为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绝大多数为“免疫沙漠型”或错配修复功能完整(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t,pMMR)/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zation,MSS),即对ICIs反应欠佳。因此免疫药物与新辅助放化疗的协同作用是近些年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并且有较多Ⅱ/Ⅲ期免疫全新辅助治疗(immuno-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iTNT)相关临床试验涌现,局部 进展期直肠癌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管理模式也开始进入非手术治疗时代。dMMR/MSI-H型LARC患者新辅助免疫疗法效果显著,有望让患者在后续治疗中豁免手术和放化疗从而选择观察等待策略;对于pMMR/MSS型LARC,目前初步认定ICIs从初始作为后线姑息方案前移到一线选择策略以及继续开展大型临床试验。但iTNT在LARC中应用最佳模式尚无定论,但短程放疗序贯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药物可能获得良好短期疗效。寻找其它新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会鉴定出部分对iTNT敏感的pMMR/MSS型患者(尤其是低位直肠癌 )。未来LARC治疗策略需结合患者临床复发危险度分层和器官保留意愿两方面考虑,实现分层精准治疗。本文将对LARC中iTNT的相关研究背景、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综述。 蒲文吉 苏晓晔 冯玲玲 陈文琦 徐志渊 金晶关键词:局部晚期直肠癌 循证医学
相关作者
朱远 作品数:152 被引量:403 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直肠肿瘤 直肠癌 同步放化疗 局部晚期直肠癌 刘鲁迎 作品数:45 被引量:126 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肿瘤 局部晚期直肠癌 同步放化疗 草酸铂 直肠癌 彭海花 作品数:8 被引量:61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局部晚期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直肠肿瘤 放化疗后 术后辅助化疗 李德川 作品数:225 被引量:925 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肿瘤 直肠癌 结直肠癌 大肠癌 结直肠肿瘤 冯海洋 作品数:74 被引量:383 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大肠癌 直肠肿瘤 高频超声 直肠癌 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