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篇“ 岩石圈厚度“的相关文章
- 一种利用岩石圈厚度预测含油气盆地贫富性的方法与系统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岩石圈厚度预测含油气盆地贫富性的方法与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利用含油气盆地岩石圈的地质数据计算含油气盆地岩石圈厚度特征参数;使用曲线来拟合厚度特征参数和总地质资源油当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函数关系式;利用...
- 马静王万银
-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被引量:1
- 2023年
- 岩石圈厚度演化为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和重要信息。本文通过恢复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典型单井的热历史,利用实测的热物性参数和前人所确定的地壳分层结构,基于地热学相关理论计算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地质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热流演化有两个阶段:1)晚白垩世逐渐升温阶段,此期间热流逐渐增加,最终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大热流值;2)新生代以来的热流衰退阶段,此阶段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大地热流在此期间逐渐减少,现今热流平均为78.2 mW/m^(2)。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在早白垩世为42 km左右,白垩世末期降低至36 km左右,现今岩石圈厚度增加至55 km。这主要是由于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整体处于东西拉张的环境中,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导致白垩纪末期岩石圈减薄,此后盆地整体处于拗陷构造发育期,岩石圈再次增厚至现今的55 km。本文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的过程,为松辽盆地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付健李思其贾小江刘雨晨曾波清毕然杜先利董苏醒
- 关键词:岩石圈厚度热流热历史中-新生代松辽盆地
- 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6
- 2022年
- 依靠最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精细的地壳分层结构,通过求解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各个热流测量点对应的热岩石圈厚度,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各构造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较大,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最厚,可达200 km以上,造山系次之,多在100~200 km之间,破坏的克拉通地区岩石圈最薄,可以低于100 km.通过对比三大克拉通地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和地震岩石圈厚度,得出了四点认识:(1)塔里木克拉通西部、中上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西部以及南华北基本保留了稳定的克拉通巨厚岩石圈特征,而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东南部则发生了大规模的减薄;(2)华北克拉通西部从鄂尔多斯向东北的银川—河套凹陷及向东南的汾渭凹陷的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主要受控于地幔对流强度的增强;(3)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南华北依然保持稳定,而渤海湾的岩石圈厚度减薄显著,体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4)扬子克拉通自西向东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可能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华北克拉通东部经历了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陈超强何丽娟焉力文武金辉
- 关键词:克拉通
- 范式革命:玄武岩记录有喷发时岩石圈厚度的信息,没有地幔潜在温度的记忆被引量:3
- 2022年
- 玄武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岩浆岩,人们通过对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来推演地幔的热结构和地幔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并探讨局部和整个地球的化学分异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还不清楚地幔是由橄榄岩组成的,其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岩浆.我们今天对地幔及地幔熔融的认识要归功于实验岩石学研究[1-5].
- 牛耀龄
- 关键词:橄榄岩实验岩石学岩石圈厚度部分熔融玄武岩
- 华南多种物理性质的岩石圈厚度及与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多金属成矿的联系
- 岩石圈厚度的变化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和能量交换的窗口。碰撞过程往往造成岩石圈的增厚,而拆沉和破坏会造成岩石圈的减薄。中国东部的地形变化剧烈,存在一条长约4000km的地形梯度带,前人的研究认为这是条重要的物理和化学分界带。...
- 邓阳凡张周
- 关键词:岩石圈厚度晚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中生代花岗岩
- 基于岩石圈厚度和地幔横向黏度变化的地幔对流模型重估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源的深度
- 2021年
- 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的变化,本文建立了更接近地球实际情形的地幔对流模型,然后重新推测了导致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的软流层源的深度。结果表明: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变化对云南地区的软流层各向异性源的深度及软流层的变形程度和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软流层各向异性对云南西南部区域、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剪切波分裂具有明显的贡献,它们分别位于90~180、170~330和200~320 km深度;在云南西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导致剪切波分裂的软流层可能处于大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地幔流动方向/流动平面模式控制,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则处于小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应变模式的控制。
- 朱涛马小溪
-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地幔对流地幔动力学
- 岩石圈弯曲的黏弹性松弛及其对确定弹性岩石圈厚度的影响
- 2020年
- 确定弹性岩石圈厚度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板弯曲解析解结合岩石圈弯曲外缘隆起位置反演弹性岩石圈厚度的传统方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变黏度可压缩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岩石圈在表面垂向载荷作用下弯曲的黏弹性松弛问题。模拟结果显示,外缘隆起位置具有先向弯曲中心运动而后向弯曲外侧移动的特点,反向运动发生在载荷作用约9 Ma后。与基于松弛时间定义的弹性岩石圈厚度相比,基于弹性板弯曲解由外缘隆起位置约束弹性岩石圈厚度的方法仅在载荷作用后0.2~5.0 Ma的时间段内给出较为合理的结果。
- 邵翠法王世民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冀中坳陷中部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及地热学意义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热岩石圈厚度是研究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板块动力学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实测数据构建地壳分层模型,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原理,计算了冀中坳陷中部的Moho面温度以及热岩石圈厚度,并探讨其地热学意义。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部的Moho面温度分布在500~600℃,西南侧整体温度较东北部高,热岩石圈厚度介于102~122km,其平面展布特征与华北克拉通热岩石圈厚度西厚东薄的特征相吻合,为华北克拉通受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导致东部遭受破坏提供了依据,并且较薄的岩石圈使热流更易传导到地壳浅部,成为了该地区热异常的成因背景。
- 崔悦朱传庆邱楠生唐博宁郭飒飒
- 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和岩石圈厚度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利用近期发展的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方法和INDEPTH IV布设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部分台站记录到的远震事件,尝试性的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地幔深度的速度结构,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在各块体下方的横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四个主要构造块体:拉萨地体、羌塘地体、松潘–甘孜地体和柴达木地体在岩石圈地幔深度具有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各块体下方的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差别明显;块体交界部位的莫霍面和LAB深度变化尤为剧烈。
- 王峻郭飚
- 关键词: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岩石圈厚度接收函数联合反演
- 古热岩石圈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热岩石圈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中各构造层的岩石热导率和岩石生热率;利用地层回剥技术构建研究区在预设地质时期的古构造层模型,并根据古构造层模型确定各构造层厚度;根据镜质体反射率...
- 常健邱楠生左银辉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何丽娟

- 作品数:94被引量:1,43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构造-热演化 大地热流 岩石圈 热流 沉积盆地
- 刘琼颖

- 作品数:16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构造-热演化 数值模拟 岩石圈厚度 四川盆地 地球动力学机制
- 任战利

- 作品数:293被引量:2,656H指数:31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热演化史 古地温 裂变径迹 地温梯度
- 陈凌

- 作品数:100被引量:83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岩石圈 地壳厚度 地壳
- 张洪双

- 作品数:55被引量:48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岩石圈 青藏高原东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 动力学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