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篇“ 崖13-1气田“的相关文章
- 崖{1}-1气田次氯酸钠溶液自流加注海水系统改造方案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 2018年
- 海洋平台通常通过电解海水分离出次氯酸钠溶液再回注入海水换热系统中,以防止海生物的衍生物堵塞海水换热系统管道和设备。崖{1}-1气田次氯酸钠溶液回注海水换热系统常因加注设备频发故障,导致次氯酸钠溶液加注海水换热系统功能失效。提出两种解决方案,综合考量后最终选择直接在次氯酸钠加注泵上游加装一条D 150 mm旁通管道,利用除氢气罐中次氯酸钠溶液的重力自流加注到海水泵的吸入口,实现次氯酸钠溶液的自流加注,可直接替代次氯酸钠加注泵。目前该改造方案已经在平台试行,次氯酸钠加注系统稳定运行至今,成效显著,可为中海石油其他平台的次氯酸钠加注海水系统提供借鉴。
- 孙立军武炜叶晓军
- 关键词:电机次氯酸钠溶液
- 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古近系陵水组海陆过渡带沉积特征及演化被引量:10
- 2014年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 赵东娜朱筱敏林金成董艳蕾杨朝强王庆帅
- 关键词:海陆过渡带渐新统琼东南盆地
- 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陵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 李洋朱筱敏赵东娜董艳蕾张明君吴冬杨朝强王庆帅
- 关键词:崖13-1气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辫状河三角洲
- 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陵三段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划分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崖{1}-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决定了各垂向流动单元储层韵律特征。气田内的隔夹层与不同规模的海泛面相关,隔层以前三角洲泥为主,分布稳定,而夹层以分流间湾与水下分流间湾泥为主,分布较局限。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分布,可以把气田区分为两个大区及6个流动单元,而南II、南III区仍可有较好的储层,但由于构造上处于低部位,含气前景还需进一步论证。
- 李胜利于兴河姜平李茂李茂文晋剑利黄国政黄月银
- 关键词:崖13-1气田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
- 崖{1}-1气田陵三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本论文以崖城{1}-1气田陵三段为研究目的层,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层序地层旋回对比为基础,结合储层孔隙参数定量以及平面相,划分流动单元。
- 闫博
- 关键词:层序地层孔隙
- 以海泛面进行垂向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以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陵三段为例被引量:7
- 2008年
- 以层序地层划分为基础,把崖{1}-1气田主力产层陵三段划分为8个四级层序,并以四级层序的海泛面为控制边界,在气田南区与北II区划分出8个垂向流动单元,而在北I区划分为7个垂向流动单元。崖{1}-1气田东南部广海海泛对南部地区影响更大,使南区与北II区多沉积了一套海泛面泥岩隔层,导致这两个区块垂向流动单元比北I区多出一个。这一流动单元划分方案得到了气田压力测试的验证,对今后气田开发有指导作用。
- 姜平李胜利李茂文李茂黄国政黄月银
- 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气源区圈定与成藏运聚模式被引量:14
- 2005年
- 琼东南盆地崖{1}-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1}-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2Ma以后;有效气源区是崖南凹陷斜坡带崖城组,现埋深范围4000~5500m;天然气为累积聚集气,目前天然气仍在有效的充注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崖{1}-1气田天然气成藏运聚模式。此研究方法及建立起的成藏模式对于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胡忠良肖贤明黄保家Tang Yongchun
- 关键词:崖13-1气田碳同位素生烃动力学琼东南盆地
- 崖{1}—1气田天然气的混源特征被引量:17
- 2001年
- 采用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崖{1}-1气田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结合包裹体均-温度及源岩有机相分析结果,研究了崖{1}-1气田天然气的混源特征.崖{1}-1气田存在两种不同生源构成的"烃源灶”所生天然气以及不同成熟阶段所生天然气的混合作用.从南块3、6井区→北块4井区→北块1、2井区,天然气的"油型”(水生生物的贡献)特征逐渐减少,"煤型”(陆源输人物的贡献)特征逐渐增多,天然气的成熟度增高.
- 潘贤庄张国华黄义文李里
- 关键词:天然气非均质性储层流体
- 崖{1}-1气田成因浅析被引量:5
- 2000年
- TE112.1 20000409崖 13-1{1}成因浅析[刊]/崔护社,仝志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45~48 崖13-1{1}是迄今中国海域发现的最大{1},有关其天然气来源问题目前仍有争论。结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运用ProBases盆地数值模拟系统定量模拟{1}西侧的莺歌海盆地和东侧的琼东南盆地的构造、地温及孔隙流体压力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崖13-1{1}区东西两侧盆地(或凹陷)构造演化和温度场、压力场演化的特征都有明显差异;{1}区附近的异常超压是莺歌海盆地异常超压流体系统的一部分,因欠压实、水热增压以及黏土矿物脱水的综合作用而产生;1号断层({1}区段)是热流和高压释放带,亦是流体和烃类运移的通道,莺歌海盆地异常高温高压可以驱使烃类及流体由深向浅、自西向东进行大规模的长距离运移。据此得出结论:崖13-1{1}的天然气既来自西侧的莺歌海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早期)与上第三系烃源岩(晚期),也来自东侧的崖南凹陷下第三系陵水组、崖城组烃源岩(晚期),是双向供气形成的混源{1}。图7参2(崔护社摘)
- 崔护社仝志刚胡根成
- 关键词:气田地质
- 崖{1}—1气田混合气混合体积比例计算被引量:4
- 2000年
- 自然界不同来源和不同成因天然气的混合是一种普遍现象,混合作用是一种物理过程,混合气体积为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含量,以其体积比例加权的和。因此,根据混合气和被混合气的碳同位素丰度可确定在各种被混合气的比例,根据这一原理对崖{1}-1气田天然气的混合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崖{1}-1气田北块区(YC{1}-1-1,2,4井)混合气有50%-75%可能是来自气田下伏崖城组,陵水组煤系源岩所生的煤成气,而南块区(YC{1}-1-3,6井)混合气则有75%是来源于崖南凹陷沉积中心的崖城组,陵水且浅海相源岩所生的海相油型气。
- 傅宁
- 关键词: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崖13-1气田
相关作者
- 黄保家

- 作品数:15被引量:19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生烃动力学 碳同位素 莺琼盆地
- 李胜利

- 作品数:160被引量:1,59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研究主题:斜坡 准噶尔盆地 沉积微相 储层 剩余油分布
- 肖贤明

- 作品数:348被引量:3,328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塔里木盆地 页岩 成熟度
- 董艳蕾

- 作品数:87被引量:1,065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地震沉积学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沙河街组 地层切片
- 赵东娜

- 作品数:16被引量:3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地震沉积学 准噶尔盆地 浅水三角洲 白垩系 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