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1篇“ 巨大动脉瘤“的相关文章
- 间接手术技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4年
- 目的间接手术(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GICAs)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应用间接手术技术治疗GICAs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阴性的GICAs患者,采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缩窄术联合/不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于球囊闭塞实验阳性的GICAs患者,采用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external carotid artery-radi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M2,ECA-RA-M2)。全脑血管造影记录患者术前术后O’Kelly-Marotta(OKM)分级,及动脉瘤最大直径变化。随访患者术前、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临床症状变化,以评估间接手术治疗G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共有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接受ICA缩窄联合/不联合STA-MCA搭桥术的患者为16例,接受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的患者为6例。50%(11/22)的患者术后OKM分级达到C/D级,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或末次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19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缩小,2例保持不变,1例增大,较术前存在统计学差异(t=5.439,P<0.001)。至随访末,22例患者mRS评分较术前下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2.531,P=0.019)。结论在神经介入时代,间接术式仍然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GICAs的一种重要补充术式。
- 丁茂华佟小光
- 关键词: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
- 3D-Slicer技术助诊常规MRI未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临床案例分析
- 2024年
- 颅内巨大动脉瘤(GIAs)是目前手术最难处理的脑血管病变之一。尽管显微外科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相应的手术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达20%。3D-Slicer是一种用于医学图像可视化和分析的软件,本文报道由3D-Slicer技术助诊常规MRI未能确诊的GIAs 1例,指导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巨大血栓性动脉瘤的夹闭和切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 李天宇高俊逸秦瑞琦丁少华张继吴梅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颅内巨大动脉瘤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分析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条件的诊断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以头痛、头晕为主要不适12例,视野缺...
- 阿迪力江·艾则孜
-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治疗术式选择临床疗效
- 1例寰椎巨大动脉瘤样骨囊肿切除术后护理
- 2023年
- 目的总结寰椎巨大动脉瘤样骨囊肿切除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手术治疗的1例寰椎巨大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14岁女性,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完善术前准备后,先行囊肿供血动脉介入栓塞术,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切除骨囊肿,同时行寰椎3D打印假体置换术,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病人年龄小、病变位于寰椎、经历多次手术,生理及心理创伤大,采用护理措施保证气道通畅、预防切口感染、强化血压管理等,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渗液等情况,警惕椎动脉损伤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做好脑血管介入术后的常规护理,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病人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寰椎巨大动脉瘤样骨囊肿切除术后,应重视气道管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同时密切病人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的变化。
- 石婷王飞龙鲜继淑
-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复合手术显微手术假性动脉瘤
- Pipeline Flex栓塞装置治疗伴有海绵窦综合征的巨大动脉瘤二例
- 2023年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开始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眼动脉段动脉瘤,先后使用1、2代支架治疗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7例。2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海绵窦综合征(cavernous sinus syndrome,CSS),现报道如下。
- 刘涛那世杰张庆荣凌海平庄宗张玉华
-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段FLEX神经外科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充满风险与挑战,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为该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报道1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病例,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术中出血性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 张世超张国忠李明洲王刚肖浩江林鹏漆松涛冯文峰
-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介入治疗
- 19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护理
- 2022年
- 总结19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术前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监测用药效果,术后严格血压管理及股动脉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19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冯涛刘峥
-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护理
- 复合技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破裂致颈动脉海绵窦瘘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颅内巨大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上较为少见,大多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异常血流流入海绵窦,进而引发眼-神经症状,治疗上难度较大。作者报道并分析了1例采用复合技术成功治愈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治疗的认识。
- 王跃飞祝源孟亮曾浪涂勤樊文陶亮欧阳光
-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动脉瘤颅内巨大动脉瘤
- 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狭窄合并巨大动脉瘤一例
- 2022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1个月前常规体检超声发现右肾巨大动脉瘤,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不吸烟,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6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钾4.4 mmol/L,血钠143.1 mmol/L,血肌酐82.0μmol/L,尿素氮6.0 mmol/L,空腹血糖4.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 mmol/L,血沉6 mm/L,C反应蛋白2.0 mg/L。
- 阮浩航阮浩航董徽李弘武王娟刘如邹玉宝
- 关键词: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动脉瘤
-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巨大动脉瘤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处理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平均直径为(22.0±10.9)mm;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的动脉瘤行塑形夹闭,另外5例患者用联合颅外-颅内或颅内-颅内血管搭桥处理,其中3例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塑形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1例患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1例患者行动脉瘤切除联合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后CTA或/和DSA复查示,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消失,4例颅内-颅外血管搭桥和1例颅内-颅内血管吻合患者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6~84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4~5分;2例患者有轻度残疾。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根据动脉瘤形态、解剖位置以及有无分支血管等特征,可以选择塑形夹闭和动脉瘤孤立或载瘤动脉近端阻断联合血管搭桥技术进行处理。
- 陆晓诚黄亚波周鹏韩庆东张居易张世明虞正权王中
-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显微手术血管搭桥
相关作者
- 许百男

- 作品数:562被引量:2,949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术中磁共振 颅内动脉瘤 神经导航 手术治疗 高场强
- 孙正辉

- 作品数:168被引量:97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
- 史继新

- 作品数:499被引量:2,112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科治疗 动脉瘤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 姜金利

- 作品数:127被引量:84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 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
- 赵继宗

- 作品数:790被引量:6,022H指数:3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 手术治疗 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