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3篇“ 带状间作“的相关文章
-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 2025年
-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7和1.08,且燕麦的偏土地当量比为0.63和0.72。间作模式的净收益与2种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投比均大于单作模式。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均低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均高于单作;间作红芸豆根系形态参数在2个土层随生育期进程均由优势逐渐变为劣势。间作对燕麦各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红芸豆开花期和鼓粒期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C、N和ALP获取酶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燕麦的产量主要受到根系特性影响,而红芸豆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影响。由此可见,燕麦‖红芸豆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系统生产力,且燕麦和红芸豆产量变化作用路径不同。
- 张辰煜葛军勇褚俊聪王星宇赵宝平杨亚东臧华栋曾昭海
- 关键词: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根系特征土壤酶活性
- 一种谷子大豆带状间作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谷子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翻耕土地,将土元粪便和秸秆混合,堆于翻耕的土地上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再次翻耕土地;将大豆和谷子进行带状间作,对大豆和谷子进行日常管理。所述发酵为将土元分别与秸秆混合后,调节水...
- 崔纪菡李顺国赵宇夏雪岩杜久军刘猛魏志敏王京新黄玫红张敏
- 6种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 2025年
-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药剂来防治草地贪夜蛾,选择6种常见杀虫剂对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草地贪夜蛾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9%甲维·茚虫威SC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85.63%、78.87%;其次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11.6%甲维·氯虫苯SC。此外,将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与400亿孢子/g孢球白僵菌WG以3︰1比例混合使用,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较好。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治可推荐使用9%甲维·茚虫威SC或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发生早期可用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与400亿孢子/g孢球白僵菌WG复配喷施进行生物防治。
- 周东来刘磊黄运友张亚刘双清
- 关键词:杀虫剂
- 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被引量:2
- 2024年
-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是一种玉米带与大豆带间作套种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玉米大豆的一季双收。山东省作为国家重点推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的试点区域,承担着推广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的重任。基于此,本文以山东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以期提升聊城地区玉米大豆的种植效益,促进山东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推广。
- 岳伟金珊珊
- 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
- 玉米—黄芩带状间作保粮增效栽培模式
- 2024年
- 玉米—黄芩带状间作栽培技术,单位面积玉米粒亩产量≥800 kg,或鲜食玉米≥4000穗,青玉米秸秆饲料≥1000 kg,鲜黄芩1000~1500 kg,亩纯收入1万~2万元,实现了“粮食不减产,增收一季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 王宁娟刘海妮胡元宝
- 关键词:带状间作栽培技术
- 嘉祥县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与单作对比试验
- 2024年
- 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玉米、大豆单作用地的需求。在传统玉米、大豆单作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模式能够弥补土地资源不足,集约化利用土地、水、肥、气、光、热资源,增加通风透光,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增加大豆的受光面积,是大豆玉米和谐共生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是一项既能节约成本,又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型农业技术。复合种植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最佳的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产量和效益。不同的种植模式和方法对作物生长的农艺性影响不同,对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影响也不同。本研究通过6∶3式、6∶4式、4∶2式三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与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对比试验,分析表明:玉米、大豆三种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效益都比玉米单作、大豆单作表现好,玉米、大豆4∶2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的农艺经济性状表现更好,作物的增产、增效效果更加明显。
- 曾海明梁艳华夏丽光胡杰
- 关键词:栽培技术高产机理
- 播密协同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阐明播期和密度协同下对不同株型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大豆品种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可为四川油菜收获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提供参考。选择2个不同熟期的品种南夏豆25号(ND25,中晚熟,分枝型)、齐黄34(QH34,早熟,主茎型),分析播期(包括S1:5月中旬、S2:5月下旬、S3:6月上旬三个时期,2021和2022两个年份重复)及密度(4个密度,D1:81000株·hm^(-2),D2:101000株·hm^(-2),D3:140000株·hm^(-2),D4:171000株·hm^(-2))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同一播期随密度增加,植株产生避荫反应,各品种株高增加、茎粗减小,平均节长增加,植株更加纤细,导致茎秆抗折力降低,倒伏率上升,同时增密使植株种内竞争和自荫性加剧,植株单株生物量降低。同一密度随播期推迟,各品种的茎粗、茎秆抗折力、单株生物量减小,平均节长增加,ND25株高、倒伏率降低,QH34株高、倒伏率增加。ND25、QH34各处理平均分枝数分别为4.07、0.53,分枝产量贡献率各处理平均分别为55.30%、5.82%。播期推迟,ND25品种产量S1S2>S3,密度增加,ND25品种产量D1>D2>D3>D4,QH34品种D3>D2>D1>D4,ND25晚播适度稀植,QH34早播适度密植,主茎和分枝协同可提高大豆群体产量。中晚熟分枝型品种(ND25)适度晚播稀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6月上旬(S3),8.1万株·hm^(-2)(D1)产量最高;早熟主茎型品种(QH34)适度早播密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5月中旬(S1),14万株·hm^(-2)(D3)产量最高。
- 高超陈平杜青罗凯付智丹林萍李易玲刘姗姗雍太文杨文钰
- 关键词:播期茎秆特性
-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陇东黄土高原玉米种植面积大,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适宜带状间作种植密度非常重要。本文以当地玉米单作(49500株/hm^(2))为对照,设玉米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54000株/hm^(2))两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密度,研究带状间作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1)间作处理玉米穗粗和穗行数略有降低,高密度种植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最高,分别达到21.2 cm和40.5粒/行;(2)高密度间作种植增加了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20949 kg/hm^(2));(3)高密度间作种植时,玉米籽粒蛋白、脂肪及纤维含量最高,较玉米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0.9%、2.53%和2.91%。主成分分析可以解释不同处理结果79.6%的差异,高密度带状间作种植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该区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中,玉米以54000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适合在陇东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 李润润卢培娜蔡雪梅罗珠珠牛伊宁
-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性状
-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带状间作青贮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为明确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最佳密度配置,挖掘群体生物产量潜力。【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密度:A1、A2、A3(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副因素为大豆密度:B1、B2、B3 (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密度从6.75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玉米单株干物质平均下降35.46%,花前积累量平均下降25.42%,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_(max))、最大生长速率生物量(W_(max))和活跃生长期(P)平均下降10.99%、39.48%和1.78%。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日积累量、花后积累量、最大生长速率(G_(max))和平均生长速率(G_(mean))随玉米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均在10.5万株/hm^(2)密度达到最大。随玉米密度和大豆密度增加,大豆单株干物质、花前积累量、W_(max)、G_(max)和G_(mean)呈下降趋势,花后积累量、T_(max)和P呈上升趋势。2022年A2B3处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最高,为64.99 t/hm^(2),较A1B1增产11.98 t/hm^(2),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Y)和种植密度(A、B)回归分析得出,当A=10.84万株/hm^(2),B=19.41万株/hm^(2),Y取得极大值24.87 t/hm^(2)。【结论】玉米10.5万株/hm^(2)和大豆21万株/hm^(2)密度带状间作群体生物产量最大,可为北疆灌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 王敏舒泽兵封亮蒲甜闫艳红杨文钰王小春
- 关键词:带状间作种植密度青贮玉米生物产量
- 播期对不同海拔地区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明确四川省凉山州不同海拔地区的大豆适宜品种和播期,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在低海拔(1600 m、LA),中海拔(2000 m、MA)和高海拔(2400 m、HA)地区,选用大豆‘齐黄34’(‘QH 34’)和‘成豆18’(‘CD 18’)为试验材料,于4月21日(早播、S_(1))和5月21日(晚播、S_(2))播种,调查大豆生育期,测定并分析3个海拔地区大豆透光率、茎秆与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带状间作大豆的生长发育、光环境、干物质分配、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S_(2)相比,3个海拔地区的S_(1)播期下‘QH 34’和‘CD 18’生育期分别延长15(LA)、19(MA)、5(HA)和15(LA)、15(MA)、7 d(HA)(P<0.05),冠层透光率和倒伏率均显著降低(P<0.05),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则显著增加(P<0.05);其中LA的分枝数增加34.21%和17.39%,‘CD 18’在成熟期荚的干物质分配率升高9.24%(P<0.05)。S_(1)播期下各海拔‘QH 34’产量较S_(2)分别增加10.01%(LA)、25.37%(MA)、43.56%(HA)(P<0.05),‘CD 18’的产量则相应增加23.23%(LA)、18.73%(MA)、62.27%(HA)(P<0.05),S_(1)播期下‘QH 34’和‘CD 18’在3个海拔地区的产量分别为2611.26和2740.18(LA)、2627.87和2947.02(MA)、1115.22和1405.96 kg/hm^(2)(HA);其中以‘CD 18’在MA地区S_(1)产量最高。综上,在四川省凉山州海拔1600~2400 m地区,选用‘CD 18’适时早播(4月21日,S_(1))有利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增产。
- 龚牙会杨敏林萍高超杨立达朱文雪彭新月袁晓婷李雨泽杨文钰雍太文
- 关键词:海拔播期
相关作者
- 杨文钰

- 作品数:824被引量:5,733H指数:40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大豆 套作 套作大豆 玉米 水稻
- 雍太文

- 作品数:233被引量:1,597H指数:27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大豆 套作 玉米 玉米-大豆 套作大豆
- 王小春

- 作品数:174被引量:1,022H指数:22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套作 大豆 玉米 玉米-大豆 套作大豆
- 曾昭海

- 作品数:150被引量:2,08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燕麦 紫花苜蓿 裸燕麦 苜蓿 间作
- 杨峰

- 作品数:246被引量:1,620H指数:26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套作 玉米-大豆 玉米 套作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