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6篇“ 干湿指数“的相关文章
1961-2018年西辽河流域气候干湿指数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了解西辽河流域气候干湿指数变化规律与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利用西辽河流域30个气象台站1961-2018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干湿指数、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气候干湿划分指标等方法,分析了干湿指数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8年来,年平均干湿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年潜在蒸散量、年降水量分别呈极显著性负、负、正相关,在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潜在蒸散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的协同作用下,干湿指数略呈降低趋势,干湿指数变率为−0.050 a−1。年平均气温、年潜在蒸散量突变点分别在1991年和1995年,而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干湿指数两者没有表现出突变情况。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多时间尺度周期叠加作用下,形成干湿指数25-35、10-15 a的年代际尺度主周期和次周期背景下,5-10 a年际尺度准周期显著,58 a出现10次,体现了西辽河流域干湿指数与相关气候因素在多时间尺度周期上的一致性。(2)干湿指数变率空间变化总体上由西南向东北呈降低趋势,其变率范围为−0.290-0.130 a−1。其中,西南部区域(除喀喇沁旗、八里罕、翁牛特旗外)和东部双辽市的干湿指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干湿指数呈降低趋势,且北部区域降幅相对较大,其空间变化是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变化协同作用所致。西辽河流域干湿指数在时间变化上略呈降低趋势,变率为−0.050 a−1,5-10 a年际尺度准周期显著;其空间变化总体上由西南向东北呈降低趋势,变率范围为−0.290-0.130 a−1;西辽河流域干湿指数与相关气候因素的时空变化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
高永刚周永吉周永吉高峰赵慧颖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干湿指数
基于云模型的安徽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为探究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格局,利用安徽省1957-2016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在采用区域修正模式的FAO 56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0)的基础上,通过云模型定量描述近60年安徽省干湿指数(AI)的时空分布特征、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安徽省AI、ET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06 a-1和-0.583 mm/a,降水量P呈现1.155 mm/a的上升趋势,ET0和P的相向趋势造成了AI的逐渐降低,近60年安徽省总体呈现变湿趋势。相较于ET0与AI,P最为离散,稳定性最差。在四季尺度上,以夏季为主导(-0.012 a-1)的夏秋冬AI降低为安徽省干湿变化主要特征,AI超熵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冬季,不确定性逐渐降低;四季ET0变化熵值均低于年均熵值,四季ET0模糊性与随机性较差,冬季ET0具有最大不稳定性;夏冬季节的雨雪增加与春秋季降水量减少是安徽省四季降水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夏季降水增加趋势显著(2.467 mm/a),同时表现出最大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在空间尺度上,AI、ET0和P均呈现皖南至皖北的梯度变化特征,出现非平滑纬度地带性现象,空间上各区域熵与超熵均高于时间序列,空间上AI的分布更为离散、不稳定。
孙朋郭忠臣刘娜戴洪宝苏海民
关键词:干湿指数潜在蒸散量云模型
干湿指数气候类型等级
基于传统干湿指数的黄土高原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旱作粮食产量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已成为世界多地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的发生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分析干旱变化对旱地作物产量的影响,对...
孔令颖
关键词:气象干旱黄土高原干燥度粮食产量
文献传递
基于传统干湿指数的省域长历时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旱作粮食单产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干旱是陕西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选取陕西省22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地面气象数据,基于传统的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比构成的干湿指数,由FAO56-PM潜在蒸散量对干旱指标进行重新界定,从长时序上分析了陕西省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FAO56-PM公式重新界定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干燥气候分区界限值分别为0.58,1.17,1.77,2.36,4.74,全省大多数地区年干燥度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陕北南部与关中地区;(2)全省各站点多年平均年干燥度整体呈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分布,干湿气候界线年代际波动较明显;(3)全省多年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情况为从陕北向关中先逐渐减小后又略微增大,再从关中向陕南又逐渐减小。春、秋、冬季干旱频率都为增加趋势,夏季为减少趋势;(4)省内北部干旱程度大于南部,不旱年数从陕南向陕北依次减少,微旱多发于陕南地区,中旱为关中地区,大旱为陕北地区,微旱和中旱多发于夏季,大旱主要发生于冬季与春季;(5)以旱作为主的陕北地区干燥度与降水量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孔令颖扶松林韩晓阳刘文兆
关键词:气象干旱干燥度
基于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干湿指数的环准噶尔盆地干湿状况研究
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环准噶尔盆地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未来准噶尔盆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13年环准噶尔盆地1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
胡雪瑛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干湿指数气候因素
近50年吉林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桑斯维特在气候分类法中定义的干湿指数,结合趋势系数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吉林省近50年气候干湿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表现出4次相对的干湿交替,即20世纪60年代的偏湿润期,70年代的相对干旱期,80年代的偏湿润期,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偏干旱期;存在10~15a和3a的变化周期,突变发生在1979—1980年;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湿润区范围不断扩大,半湿润区显著缩小,半干旱区范围略有扩大的特点.
张大伟吴正方杜海波李明宗盛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湿指数
近50年吉林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利用1958-2007年吉林省22站的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综合经验正交分解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小波变换、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包括降水和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特征和气候干湿...
张大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湿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文献传递
气候干湿指数的改进被引量:3
1993年
作者探讨了C.W.Thornthwaite等人曾普遍使用的气候干湿指数(Im),认为该指数存在着任意范围[—100≤Im≤100(∞—1)]及其无量纲性的缺陷。并提出了该指数的改进形式。改进形式虽然也是无量纲的,但范围改成—1≤Im≤1。湿润气候Im为正值,干燥气候Im为负值,并以零为对称中心。文章描述了修改后的世界各大陆年平均干湿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
Cort WillmottJohannes J. Feddema艾东
关键词:气候干湿指数
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风险度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掌握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变化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中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减少40.5 mm;降水满足度和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线性下降14.5%和0.13;干旱风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干旱风险度上升17.3%,2000—2020年平均上升11.0个百分点。播种苗期中旱+大旱约3 a一次;旺长期中旱+大旱概率约20 a一次;成熟期中旱+大旱约4 a一次。研究结果为掌握降水变化状态,干旱变化特征,认知干旱的严重程度,规避干旱风险,为“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韩艳凤
关键词:降水量干湿指数

相关作者

吴宜进
作品数:130被引量:1,326H指数:19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江汉平原 长江流域 生态足迹
郑度
作品数:217被引量:9,929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
王鹏祥
作品数:40被引量:882H指数:15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夏季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化 非均匀性 沙尘暴
尹云鹤
作品数:59被引量:2,226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干湿状况 脆弱性 气候变化趋势
王万里
作品数:41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分布函数 温度梯度 能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