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1篇“ 平台经济“的相关文章
平台经济
本书共分八篇,内容包括:“平台经济学”总览;平台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探索;从组织演变角度看平台发展。
阿里研究院
关键词:城市经济经济发展
平台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24年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各地区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效应评估。结果发现:平台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南方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加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农村创业就业是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渠道;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政府合理干预能够强化平台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平台经济、农村创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对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郭佳钦阳杨高媛
关键词:平台经济农村就业农村创业城乡收入差距
流量变现、价值创造与中国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
平台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引擎、新渠道和新支撑。随着平台用户增量触顶,中国平台经济整体上已经进入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过渡的关键转型期,新发展阶段下实现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中国平台经济领域不同商业模式的核心特征、运行机制、外部性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效率和平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三个方面论述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次,分析流量变现和价值创造两种平台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及产生基础,并比较两种模式与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性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以用户真实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平台内交易效率为目的,最终能够实现多方互利的价值创造模式是中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强平台经济的科学监管,引导培育数字平台经济价值创造模式的外部基础,平台企业应该平衡流量变现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曲创种钰刘莉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平台经济商业模式
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与经济关系解构——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4年
主导技术体系的变化推动就业模式的转变。技术基础、价值取向、社会需要、生产组织的变革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模式,推动多方雇佣关系就业、在线任务众包就业、在线匹配按需就业以及依托平台自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引发就业背后劳动经济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的转变和数据要素的使用推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数字化转变,构建起分散生产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扁平化生产分工网络体系与平台中心的算法控制管理模式。这种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引致生产主导权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劳资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群体从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分化。因此,在完善劳动关系认定基础上,规范数据要素运行、规制平台垄断,控制过劳现象、完善工会建设并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赋予劳动者数据收益权,是对不同类型新就业形态的经济关系进行解构所得出的治理方案。
韩文龙唐湘
关键词: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中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平台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我国平台经济存在跨领域、多行业混业经营现象,呈现出强烈的跨边界扩张特性。平台经济混业经营的本质是进一步将社会交互纳入价值增值的过程,强化价值实现的生态系统,分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混业经营能够实现供需双方的规模效应、双边市场的跨边网络效应、用户的锁定效应、资本积累的集聚效应等多重效应,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势力,其混业经营模式包括横向式相邻融合、圈层式生态构建、纵向式差异定位、网络式并行发展四类,因跨边网络效应的不同也可归纳为外延式混业经营和内涵式混业经营。平台经济跨领域混业经营行为既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但是也可能会导致平台垄断、监管脱敏、创新抑制等问题。应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监管体系,通过平台开放度治理、平台包络边界管控、平台垄断行为监管等,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同时强化创新和治理的协同性,科学应对平台混业带来的挑战。
韩文龙俞佳琦刘璐
关键词:平台经济混业经营
平台经济发展下政府职能的优化与企业边界重塑
2024年
平台经济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同时也改变传统的企业边界和政府职能的定义。基于企业边界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理论中强调的成本、专用性等因素可能不再是唯一或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新因素是由于数字的重要性而产生的权力因素。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拥有执法权,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因此,基于政府职能理论,对政府的职能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平台经济在重塑企业边界和优化政府职能方面的中介作用,提出“政府利用平台影响企业边界,企业通过平台优化政府职能”的双向互动路径,为研究政企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范式。研究表明,政府利用平台,实现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提高监管规范,促进合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而影响企业边界;企业通过平台实现跨界经营与异业合作,促进创新竞争,实现资产虚拟化和共享化,进行数据驱动经营和个性化服务,促进价格竞争与服务优化,进而优化政府职能。因此,政府应积极利用平台经济的优势,鼓励企业成立或加入平台,积极开展平台化转型,支持平台经济的发展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支持创新发展,更好履行政府义务、实现政府职能。
牛志伟刘肖楠许晨曦
关键词:政府职能平台经济中介作用
“共享均利”抑或“垄断套利”:基于平台经济中劳动关系的再研究
2024年
随着平台经济垄断化趋向愈加明显,平台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与隐蔽性等特征,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等新主体的加入,平台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形成了多边、多行为主体的交互博弈格局。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平台企业、劳动者与消费者三个行为主体的交互博弈过程并非是“共享均利”的和谐共生状态,反而是在平台企业的垄断操控下演变成了平台企业单方的“垄断套利”非均衡状态,集中表现为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隐蔽操控—弱势从属”,消费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同监控—被动服务”,以及平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精准套利—粘性依存”等特征。本文认为,应从国家规制、工会维权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动平台劳动关系回归至“共享均利”状态,促进各行为主体间和谐共生、协同共赢,才是今后平台经济反垄断的治理方向。
苏建宁冯喜良詹婧
关键词:平台经济劳动关系主体互动
平台经济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2024年
平台经济的兴起伴随着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文章在构建平台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3—2022年中国行业—地区层面数据探讨平台经济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呈“倒U”型特征,但目前仍未跨越拐点。机制分析表明,平台经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行业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平台经济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大;对信息传输、教育、科学研究等行业的工资水平影响效应显著为正;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影响效应显著为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交易水平对行业工资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平台经济的作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张锐敏沈坤荣
关键词:平台经济行业工资差距劳动生产率泰尔指数
平台经济下两类柔性生产空间的对比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2024年
平台经济的兴起改变了柔性生产空间的机制与特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建立分析框架,通过对广州市康乐鹭江片区与南村镇的对比,发现平台经济作用下柔性生产空间分为平台嵌入型与平台重构型两类:前者通过零工经济、缩小空间规模以适应日常小单量生产的趋势,通过地理邻近与社会网络组织应对爆发式的大规模生产,达成柔性生产;后者以诱致性规则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基于算法对订单进行即时分配,达成柔性生产。二者的共同基础是灵活的空间供给制度;二者在虚拟空间对地理邻近与社会网络替代程度不同;在组织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后福特主义强化与重返福特主义。城市规划需再审视城中村等边缘空间在新经济中的空间制度价值,也应关注数字平台所设规则对于城市的影响。
吴俊伯
关键词:平台经济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稳中有进产业平台有待发力--2023年上海市平台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2024年
受多重因素影响,上海市平台交易额分类表现不一,但整体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同时,从平台交易供给端看,上海市商家电商渗透率全国居前,电商交易额较快增长。总体来看,上海市平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地区平台经济新动能发挥实效,消费互联网平台茁壮成长,但在产业互联网平台、跨境电商发展方面存在短板,且与其他平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建议加大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助力平台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张潇元
关键词: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

相关作者

陈兵
作品数:276被引量:1,845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法治 数字经济 规制 平台经济 反垄断法
黄益平
作品数:349被引量:4,148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金融改革 金融危机 数字金融 金融
韩文龙
作品数:136被引量:1,806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 生产力 收入分配
于凤霞
作品数:62被引量:366H指数:10
供职机构:国家信息中心
研究主题:共享经济 共享 平台经济 数字经济 分享经济
王先林
作品数:185被引量:2,064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反垄断法 反垄断 知识产权 《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