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篇“ 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文章
- 康德伦理学的隐秘玩笑
- 2024年
- 将道德价值的根源置于理性中,一直是人们对于康德伦理学的一种普遍理解,康德的义务论也因此被视为理性主义的代表。与此同时,近代以来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获得了广泛关注,各种相关阐释层出不穷。
- 董滨宇
-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道德价值义务论理性主义玩笑
- 康德伦理学中的任性自由理论被引量:1
- 2024年
- 康德既认为自由在于对道德法则的服从,又认为人的自由会违背道德法则。有学者就此提出“双重论”解读,认为康德有两种自由概念: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自由及在服从和违背道德法则间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对,也有学者支持“单一论”的解读,认为康德只有一种自由概念,即服从道德法则的能力,对康德伦理学中的任性自由理论的研究就是支持“单一论”。康德的任性自由和意志自由是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不是作为选择自由的第二种自由,其本质不在于选择,动物的任性有选择而无自由,纯粹的理性存在者的任性没有对恶的选择却有自由。恶只是作为不纯粹的理性存在者的人的任性自由的特殊属性,该自由会受感性影响而违背道德法则。在其有能力克服感性影响却没有这么做的意义上,人的任性自由要为由此导致的恶承担责任。
- 袁辉
- 关键词:意志任性道德法则
- 道德生物增强的康德伦理学辩护及其困境
- 2024年
- 道德生物增强(moral bioenhancement,MBE)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干预、修复人类的道德心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从而增强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能力。MBE通过消除人性之恶和增强人性之善达成自我完善,这与康德伦理学不谋而合。在康德伦理学视域中,MBE作为一种不完全义务之自我完善的自由选择,它不但没有损害人的尊严和自由,相反,MBE增强了人的理性行动能力,为道德行动者借助MBE从情感和认知弱点的支配中解放出来提供了辩护空间。但与此同时,MBE康德伦理学辩护也存在四个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还原论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自由悖论,道德生物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威胁,道德生物增强自我家长主义独断。在此基础上,通过MBE康德伦理学的实践场景想象,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能否为体育竞赛增强和基因美德工程进行辩护,探讨超级生化运动员和制造更加具有德性后代的伦理复杂性。
- 张灿
- 关键词:自我完善
- 论尊严的存在论基础——海德格尔的康德伦理学批判对“尊严难题”的克服
- 2024年
- 人的尊严思想是德国宪法精神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政治与法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康德的道德哲学为现代尊严思想首次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在当代相关的政治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它也始终是核心的思想资源之一。但追溯从康德到德国宪法对人之尊严的理解所走过的思想道路,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鸿沟,它主要是由本文所指出的康德尊严思想中所蕴含的两个根本难题,即“根源归因难题”与“可丧失性难题”所引起的。
- 贺念
- 关键词:存在论基础康德伦理学道德哲学
- 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的理性——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论题被引量:1
- 2024年
- 康德曾提出,“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的理性”,该论题一直备受争议。人们通常认为,意志是被理性规定的东西,因而与理性有别。但是,这种对意志的看法过于狭隘,既不符合康德的思想,也忽视了实践理性的特殊性。当代学者倾向于把欲求能力与情感看作一回事,但在康德看来,欲求能力虽然经常在情感的激发下行动,却是一种主动行动的能力,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相反,情感只是一种被动活动的机能。情感与理性都能规定欲求能力,理性对欲求能力的规定就是实践理性。在理性的这种应用中,行动主体与一个行动在欲求中结合,而实践命题或命令式就是行动欲求的表达。实践理性按照其法则规定具体的行动,这种能力正是康德所说的意志。纯粹意志只是法则的表象,而法则本身表达的正是理性的行动欲求。因此,实践理性与意志只是从两种角度来看待同一种能力。针对康德论题的批评大多对意志持一种狭隘的看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与反思。
- 李科政
- 关键词:意志
-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关切
- 2024年
-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这不仅与康德所提出的定言命令相冲突,而且将产生实际行动上的不良后果。同时,康德在谈及人们是否有追求自身幸福的义务时,其表述始终是含糊不清,论证上也存在着矛盾性。本文将反驳这些批评与质疑,指出在康德的道德理论中,定言命令首先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自我关切,而且也能够支持“自我—他人的对称性”,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道德要求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仍然属于我们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只有在主观上将促进他人的幸福作为“直接义务”,我们才能够达到保证每一个人利益实现的整体性幸福的境界。
- 董滨宇
- 关键词:定言命令
- 康德伦理学与超出义务的行动
- 2024年
- 超出义务的行动是指并非人们在道德上应当做、但通常受到极高赞赏的、道德上善的行动。康德伦理学是否容纳超出义务的行动,这在康德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论。本文认为,以往研究者们将超出义务的行动与康德伦理学中不完全义务相联系的策略是成问题的,康德伦理学并没有为超出义务的行动留下空间。这是因为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要求人出于义务而遵守;并且,人在履行不完全的德性义务方面没有界限,不能比义务所要求的做得更多。康德伦理学的这一特点恰恰在指导人的道德生活、促进人的道德完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反,隐藏在超出义务的行动后的预设却需要进一步反思。
- 胡学源
- 关键词:道德完善
- 如何理解对自我的义务?——基于康德伦理学的分析
- 2024年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对自我的义务,但是对自我的义务面对着无法解释义务概念中强制性的困难。康德通过区分自我的两种不同视角来解决这个困难,并赋予对自我的义务以基础性地位。对自我的义务是形式的,它是具体的对自我的义务以及对他人的义务的前提。没有对自我的义务,就没有其他义务。康德的解决方式,既回应了安斯康姆否认存在着对自我义务的批评,又不需要预设达沃尔的第二人称的理由。然而,这种解决方式以先验观念论为基础,当代建构主义者没有预设先验观念论,但也没有给予这一义务以基础性的地位。
- 刘作
- 实用人类学是康德伦理学说的第二部分吗?——论一种可能的回答方案
- 2024年
- 康德关于伦理学说持一种二分法的观点,认为伦理学说的第二部分是道德人类学,有时也被称为实践人类学,它以经验性的原则阐明自身。然而,“实践的”一词在康德那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实践人类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实践含义之上。“实用的”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无论就广义还是狭义来理解的实用人类学都不是康德所谓的实践人类学,但若以一种道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实用人类学,那么它在原则上将会是实践人类学。
- 张杨
- 关键词:道德
- 康德伦理学的隐秘玩笑:对格林式解读的分析与批判
- 2023年
- 格林对于康德伦理学作出了一种全新的阐释,他认为康德的义务论的根基并不是理性,而应该是情感。这种属于人的自然能力的情感能够提供行为是否正当的标准,而且由于情感的内在特性,它相当于是一种道德直觉。格林从情感主义与直觉主义的角度所作出的这种阐释与传统的理解形成对立,有的研究者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立场提出质疑,也有的研究者坚持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以理性慎思为基础的。整体来看,格林的这种解读过于激进。康德伦理学确实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主义以及直觉主义要素,这对其道德理论是极为有益的补充,但是他根本上仍然是一名理性主义者。随着当代直觉主义的发展,能够看到康德伦理学中所蕴含的这些丰富的维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
- 董滨宇
-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义务论情感主义直觉主义道德法则
相关作者
- 董滨宇

- 作品数:38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
- 研究主题:美德 《纯粹理性批判》 义务 道德 义务论
- 张灏

- 作品数:9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康德伦理学 道德律 感性 视域 合法性问题
- 刘静

- 作品数:6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康德伦理学 道德 尊严 权利 道德自律
- 韩振江

- 作品数:44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阿甘本 启蒙 意识形态 幻象 生命政治
- 邓晓芒

- 作品数:327被引量:2,300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黑格尔 哲学 自由意志 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