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36篇“ 微血管病“的相关文章
补脾通络法治疗冠心微血管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络理论探讨补脾通络法改善冠心微血管人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微血管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基于络理论的益肾健脾化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冠状动脉循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CFR)、心肌平台强度(A)、再充盈平局速度(β)]、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O、VEGF、A、β、CFR及SAQ评分上升,ET-1、CRP和中医症状积分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络理论应用补脾通络法的健脾补肾通络汤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疗效显著,可改善人临床症状和内皮功能,并提高冠状动脉循环。
李娜魏月娟纪立霞韩琳
关键词:络病理论临床症状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的诊治与思考
2025年
患儿,女,12岁,因“双下肢浮肿伴咳嗽40余天,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1个月”就诊。患儿外院肾穿刺结果提示狼疮性肾炎型(Ⅳ型)合并血栓性微血管(TMA),经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贝利尤单抗治疗后,患儿仍存在重度高血压、肾功能损伤,血小板、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进行性下降,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见破碎红细胞,入院后完善血管性血友因子裂解酶活性正常,抗磷脂抗体阴性,可溶性c5-9明显升高。给予依库珠单抗治疗后,患儿情好转,血红蛋白、血小板逐步回升,肾功能好转,随访情稳定。本例提示临床医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TMA治疗中,需尽早识别补体参与证据,及时启动依库珠单抗治疗,可极大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倪佳佳朱亚菊金晶李皎宇郭桂梅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微血管病
以血栓性微血管为首发表现的骨髓转移性印戒细胞癌1例
2025年
1例介绍患者,男,39岁。因“乏力2个月余”于2024年5月6日就诊于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肿瘤科。史:患者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未予重视,后患者症状持续加重,于2024年4月17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
冯三丽王文飞佘明金李桂芝
关键词:骨髓转移印戒细胞癌血栓性微血管病
益气活血/逐瘀类口服中成药干预冠状动脉微血管的Meta分析及GRADE证据评价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逐瘀类口服中成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CM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收录的关于益气活血/逐瘀类口服中成药干预CMD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指数(IM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次要结局指标为症状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不良安全事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RoB 2.0)、Stata 17.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Meta分析,基于GRADE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36项研究3029例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益气活血/逐瘀类口服中成药可降低CMD患者的IMR[均数差(MD)=-5.93,95%置信区间(95%CI)[-8.73,-3.14],n=382,P<0.01]、cTFC(MD=-9.35,95%CI[-13.94,-4.76],n=618,P<0.01)和hs-CRP[标准均数差(SMD)=-1.50,95%CI[-1.90,-1.11],n=1483,P<0.01],提高CFR(SMD=1.14,95%CI[0.08,2.19],n=304,P=0.03)、症状改善疗效[相对危险度(RR)=1.36,95%CI[1.21,1.53],n=756,P<0.01]、LVEF(MD=4.39,95%CI[2.31,6.47],n=533,P<0.01)和NO(SMD=3.16,95%CI[2.07,4.25],n=946,P<0.01)。安全性方面,联用益气活血/逐瘀类中成药能减少CMD患者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RR=0.49,95%CI[0.29,0.82],n=591,P=0.01)。GRADE分级显示不良安全事件为中等质量证据,cTFC、症状疗效、LVEF、NO为低质量证据,IMR、CFR、hs-CRP为极低质量证据。结论:基于循环功能指标,联用益气活血/逐瘀类口服中成药可能改善CMD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且安全性较好,上述结论仍有必要在高质量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
陈佳萍尚菊菊刘红旭李享来晓磊周慧文
关键词:中成药META分析
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P-TMA)是产科的一种危急重症,致残致死率高,但部分临床医生对该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TMA以妊娠期或产后患者出现微血管性溶血、血小板减少、脏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主要包括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非典型溶血尿毒素综合征(aHUS)。上述疾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其发机制、诊治手段、预后转归不尽相同。本文对不同类型的P-TMA的潜在发机制及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芳元(综述)李晓照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妊娠子痫
乳腺癌致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一例
2024年
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PTTM)是肿瘤患者严重而罕见的并发症,本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生前诊断率低。本文报道一例乳腺癌患者,以喘累、黄疸为临床表现,入院后辅助检查提示溶血性贫血、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D-二聚体阳性而肺动脉CTA阴性,考虑乳腺癌所致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最终因疾进展迅速在入院后短期内死亡。
陈丽饶巧张志坚游承劲
关键词:乳腺癌腺癌
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PTTM)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2022年11月收治的1例PTT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为34岁女性,确诊胃腺癌晚期1年半,本次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CT可见左肺下叶磨玻璃密度影,肺动脉增宽,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CT下肺动脉造影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等治疗,入院后第5天临床死亡。结论PTTM在临床中少见且预后极差。当肿瘤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伴肺动脉高压及血液高凝状态时,应当警惕PTTM的可能,应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并针对原发肿瘤的化疗和靶向治疗。
于洋赵利宏蒋荣娜许力彬张涵邓大勇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肿瘤转移
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3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PTTM)的早期识别能力和诊断水平。方法本文报道了临床诊断的3例PTTM,分析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预后情况。同时对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英文文献(68篇,84例)和2024年7月以前国内文献(16篇,23例)报道的PTTM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了包含本文3例在内的110例国内外PTTM例。PTTM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90.0%,99/110),最常见的合并肿瘤是胃癌(32.7%,34/104);多有D-二聚体升高(97.3%,71/73)、肺动脉压升高(89.0%,81/91);生前诊断率低(51.8%,57/110),死率高达87.7%(93/106);出现呼吸困难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 d,确诊PTTM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 d。结论PTTM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生前确诊率低,预后差,死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重大挑战。尽早诊断及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是改善PTTM患者预后的关键。
崔宁程兆忠
关键词: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肿瘤肺动脉高压
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血栓性微血管1例
2024年
该文报道1例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表现、较为罕见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的诊治例。患者女性, 37岁, 以发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经双重血浆置换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患者情明显好转, 未再有发热、溶血, 血小板及肾功能恢复正常。急性期后肾活检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损伤。随访期间患者情无复发, 肾功能正常。
杨艳刘玉秋王彬徐昌盛王凤梅张晓良刘必成
关键词: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急性肾损伤
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024年
目的 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P-TMA)是围生期的急危重症,起急骤突然,常危及母婴安全,治疗手段有限。寻求非创伤性的P-TMA预测方法,对于改善母婴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选用临床诊断P-TMA患者61例,同时选用520例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依据logistic回归,建立P-TMA预测模型。通过前瞻性研究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入选28周以上孕产妇志愿者895例,用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测算,其中预测阳性67例,阴性828例。随访至产后3个月,验证和评估该预测模型的价值。结果 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及血管性血友因子(vWF)为P-TMA变的有效预测指标(均P<0.05),并据此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该方程对P-TMA变的预测概率拟合ROC曲线,AUC为0.997(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的拟合度良好(P=0.986)。在895例志愿者中进行的前瞻性外部验证,AUC为0.830(P<0.001),预测阳性到临床诊断的时间间隔为(11±6.5)d,提示该模型对P-TMA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结论 基于PLT、LDH及vWF建立的无创性的P-TMA预测模型,临床易开展,可有效对P-TMA患者早期预警,改善母婴预后。
谢祖刚黄冬连张春春谢红月邱琳蕊陈仁芬陈丽芳陈晓海石相雅
关键词:妊娠血栓性微血管病无创性

相关作者

刘志红
作品数:1,225被引量:11,633H指数:50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狼疮性肾炎 肾活检 预后 IGA肾病
柴可夫
作品数:400被引量:2,109H指数:20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肾病 中医 糖耐量低减
马纲
作品数:45被引量:207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省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微血管病变 食材 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 糖尿病早期
苑维
作品数:48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大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复方丹参滴丸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
龙艳
作品数:98被引量:667H指数:12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