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9篇“ 德勒兹“的相关文章
- 德勒兹
- 罗贵祥
- 如何画出时间--论德勒兹的绘画理论
- 2025年
- “如何画出时间”是德勒兹在《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尽管这位法国哲学家对绘画和时间之间关系的论述仅有只言片语,但若对照这些文本与他对普鲁斯特和康德的解读便可发现:画家必须通过运用感官的“非逻各斯”关系打破图解性和叙述性的俗套图像,将依附于运动的时间解放出来,并从绘画的“灾变”中创造新的形象。从这个新的形象中涌现的是一种叠合的时间,它包含着现实世界展开的全部潜能,世界的诞生和时间的开端。艺术由于可以表达这种原初时间而成为哲学必须师法的对象。
- 石绘
- 关键词:普鲁斯特绘画理论叙述性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逻各斯
- 德勒兹生成思想对幼儿创作性戏剧教育的启示
- 2025年
- 戏剧在德勒兹理论中具有特殊地位,其生成性思想与幼儿创作性戏剧教育的本质高度耦合。基于对德勒兹生成思想的系统分析,指出幼儿创作性戏剧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生成性特征,即非预设性、非再现性、过程性及生态性;揭示该思想对幼儿创作性戏剧教育具有的启示作用,包括重构学习者的生成性主体、终结戏剧的再现性表演、建构戏剧教育环境的生态关系。
- 姜辉顾丽梅
- 关键词:德勒兹戏剧教育
- 辩证、差异与“回反”——尼采与德勒兹之间的三重否定性
- 2025年
- 反思德勒兹与尼采之间的关系,否定性显然是一个关键入口。德勒兹将尼采之差异与黑格尔之否定截然对立,这个立场引申出三种否定性。第一种是强调从黑格尔到尼采的连续性发展,进而将辩证法视作尼采思想的本质。第二种是回归哲学史的脉络,进而指出德勒兹之差异其实颇为契合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否定性之思。但在黑格尔与德勒兹之间,或许也还存在着第三种否定性之可能,这尤其能够在尼采关于衰落的诸多论述之中发现线索。借助近来欧陆思想家对尼采的生物主义的丰富阐发,我们试图经由尼采回归德勒兹,进一步展现那种作为思想-生命之“回”与“反”的否定主义。
- 姜宇辉
- 关键词:尼采德勒兹辩证衰落
- 论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对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批判
- 2025年
- 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在《时髦的空话》一书中先入为主地认为后现代主义“错了”,然后奚落了包括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内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并批判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对于科学名词、命题和公式的运用。作者在大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上没有对包括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内的后现代主义者作出合理评价;他们把自身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不理解当作了批判二者的理由;并以个人好恶作为批判的标准批判了德勒兹和加塔利,这样的批判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
- 王相辉王怡
- 关键词:德勒兹
- 外在性他者与内在性差异——列维纳斯与德勒兹对柏拉图主义的破除与颠倒
- 2025年
- 柏拉图主义的同一性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延续了两千多年。列维纳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我思”与柏拉图主义的“光”进行批判,从而开启了对同一性的反思。德勒兹通过对差异概念的思考,为颠倒柏拉图主义做好了准备。列维纳斯提出外在性的“他者”概念,并将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以此超越“光的哲学”。德勒兹的“自在差异”与“自为重复”,描述事物的生成,将理念改写为了“繁复体”。两位哲学家从不同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共同颠倒了柏拉图主义。
- 蒋雨辰
- 关键词:柏拉图列维纳斯德勒兹他者
- 德勒兹的电影-哲学的概念世界
- 2025年
- 福柯曾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德勒兹时代”,这是因为福柯的哲学是考古学的哲学,从历史来看待当代;德勒兹的哲学却是“创造概念”的哲学,是从未来来看待当代——人在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有别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这就是不断地寻找差异,生成概念,逃逸定见。对德勒兹来说,电影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电影。德勒兹试图通过电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确定什么,而是相信什么,以及是否还心存信仰。现代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真正的思想不是被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界定,而是被潜在或未被思想的东西所界定。思考不是去解释,而是去创造。现代电影的这种理想的契机出现了。现代电影或时间-影像,超越了其他一切既有思想的界限,向我们打开了消除封闭“我思”之无限可能,从而可以重建我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信仰,激发我们朝向思想的自由并不断地追求与奋斗。人类是时间的奴隶,也是时间的主宰。运动的影像,使人类留存“活动”行为的梦想得以实现;时间的影像,则是人类彻底“挣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生命奔向无限自由的尝试。
- 蓝凡
- 哲学与建筑学的跨学科挑战——《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书评
- 2025年
- 《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是刘杨教授撰写的一部研究当代建筑美学的专著,2023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在当代建筑美学中的应用和影响,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反映复杂社会文化环境的建筑美学体系,挑战了传统静态与功能性美学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建筑美学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为理解当代建筑创作及其审美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文章将以书评的方式从对话哲学、概念转化、学科整合三方面,对该书进行梳理与评析。
- 王一涵李一禾
- 关键词: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审美思维
- 力的流动:电影作为情动机器——围绕德勒兹电影本体论的思考
- 2025年
- 长久以来,理论界对德勒兹电影本体论的解读多来源于他在哲学史中对“再现”命题之探讨,这种关注继而又落脚在一些概念阐释上,成为一种囿于客观性的语言论研究。在德勒兹看来,电影作为“透视”物性的机器,能通过“物我”之间内在性之力的流动,显现出隐蔽在画面表象之后的东西,进而摆脱现实与影像生产之间割裂的二元再现关系。以重建主客关系的角度看待德勒兹对“运动”“情感”“时间”等概念的运用,将德勒兹的电影本体论视为通达生命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路径,可尝试以此打开其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相连的通道。
- 曾天一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情动气韵生动
- 德勒兹“图表”概念考
- 2024年
- “图表”概念贯穿于德勒兹的多部著作,尤其是包括《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在内的艺术文本,是理解并建构德勒兹图像理论的关键。这一概念既介于科学、哲学与艺术之间,涉及德勒兹理论中有关绘画、电影、音乐与建筑等作品案例,又在概念谱系的流变中,与康德的“图式”、皮尔斯的符号学、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紧密相关。因而,这一概念向前接续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的“思想形象”,向后朝向其与加塔利合创的“抽象机器”“块茎”与“游牧”,它具身为艺术实践的创造行为,形塑了“先验的经验主义”,并诉诸一段辖域化与解辖域化相结合的运动过程。因此,对“图表”概念的考证与辨析有助于回答德勒兹哲学与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也能从“图像/影像”的角度,将德勒兹各个时期的文本加以连接。
- 张晨
- 关键词:德勒兹图像培根
相关作者
- 姜宇辉

- 作品数:152被引量:57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德勒兹 电影 主体性 电子游戏 影像
- 张晨

- 作品数:24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德勒兹 培根 绘画 身体 艺术理论
- 程党根

- 作品数:28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德勒兹 福柯 欲望 游牧 辖域
- 麦永雄

- 作品数:71被引量:311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德勒兹 文学 诗学 语境 美学
- 崔增宝

- 作品数:17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德勒兹 欲望 唯物主义 褶子 欲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