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19篇“ 心尖“的相关文章
- 基于心磁图的心尖校准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心磁图的心尖校准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心磁图数据以及造影图像数据;基于所述心磁图数据进行梯度计算以得到第一心尖点位;基于所述造影图像重建心脏模型...
- 徐慧焦蔡雨张树林沈梦君夏磊王月霞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定量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早期左心房功能异常
- 2025年
-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3年12月80例本院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心脏磁共振基本参数、左心房功能参数。根据室壁厚度是否大于等于15 mm将患者分为临床组、亚临床组。对三组的临床和心脏磁共振参数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组和亚临床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存储功能及导管功能的射血分数均明显减小(P<0.01)[总射血分数:(46.5±13.2)%和(48.4±12.9)%比(58.4±10.7)%,被动射血分数:(20.4±10.0)%和(21.7±9.4)%比(31.0±9.9)%]、应变[总应变:(31.0±11.5)%和(33.8±14.3)%比(41.7±11.5)%,被动应变:(15.3±8.3)%和(16.1±8.2)%比(22.3±8.0)%]及应变率[正向峰值应变率:(1.3±0.5)s-1和(1.4±0.7)s-1比(1.8±0.8)s-1,早期负向峰值应变率:(-0.8±0.6)s-1和(-1.0±1.2)s-1比(-1.4±0.9)s-1],但临床组与亚临床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组助力泵功能中的晚期负向峰值应变率较对照组及亚临床组减小(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房储血功能、导管功能与左心室心脏指数、最大室壁厚度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左心房存储及导管功能障碍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已存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在早期心房功能评估中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
- 汤茜黄涛谭盈盈杨映霞
-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磁共振
- 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尖途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尖途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早期效果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阐明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该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行经心尖途径TAVR植入J-Valve人工瓣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为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组(AS组,n=20)、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组(AR组,n=37)和主动脉瓣狭窄并发反流组(AS&AR组,n=28)。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对各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量各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 V_(max))、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AV PG_(mean))和瓣周漏(PVL)宽度等参数评估心脏及人工瓣膜功能,并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J-Valve人工瓣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和冠心病史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AS组和AS&AR组患者AV V_(max)及AV PG_(mean)减小(P<0.05);AR组患者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AS组患者LVEF和LVFS增大(P<0.05),AV V_(max)和AV PG_(mean)减小(P<0.05);AR组患者LVEDV和LVESV减小(P<0.05),LVEF和LVFS增大(P<0.05);AS&AR组患者LVEDV、LVESV、AV V_(max)和AV PG_(mean)减小(P<0.05),LVEF和LVFS增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3组患者LVEDV、LVESV、IVST和LVPWT减小(P<0.05),LVEF和LVFS增大(P<0.05);AS组和AS&AR组患者AV V_(max)及AV PG_(mean)减小(P<0.05);AR组患者AV PG_(mean)减小(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行永久起搏器植入3例(AS组2例,AR组1例),脑卒中1例(AS组1例),PVL 13例(AS组4例,AR组5例,AS&AR组4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定量评�
- 金朝龙史学功张成鑫梁有峰肖洁盛哲张定欣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反流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合并心尖部室壁瘤一例
- 2025年
- 本文报道了一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老年男性患者,行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心功能状况良好,无心力衰竭的典型临床表现。术后14年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经心脏核磁共振和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其间出现急性脑梗死,可能与心尖部室壁瘤和心房纤颤有密切关系,给予抗凝及改善心肌重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预后良好。
- 黄宇孟琛胡术燚田伟王黎鄢华朱汉东
- 关键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 飞行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
- 2024年
- 1病例资料男,46岁,身高177 cm,体质量82 kg,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4700 h,发现心电图T波改变18年余。患者于2004年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体检时发现心电图T波倒置,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心得安试验阳性,平板运动试验阴性,体检鉴定结论:飞行合格。2013年查冠脉造影示右侧冠状动脉中远段可见约30%狭窄,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经5个月药物治疗及地面观察后鉴定为飞行合格(限右座)。
- 杨桐苏菲菲李金兰张岩田建伟
-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飞行员
- 孤立性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
- 2024年
- 目的:探讨孤立性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ILV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4月至2023年8月我院确诊为ILVAH的患者12例(ILVAH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9例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1例患者行CT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选择同时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TTE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VAH组患者的左心室横径[(46.3±5.7)mm vs.(57.8±12.6)mm]、右心室长径[(62.0±4.2)mm vs.(73.6±6.4)mm]更大,左心室长径[(63.0±3.5)mm vs.(53.4±8.2)mm]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右心室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VAH组患者室间隔均凸向右心室,心尖部最薄处厚度为(5.2±2.0)mm;乳头肌均附着于扁平的左心室心尖部。进行CMR检查的9例ILVAH患者中7例左心室心尖发现脂肪组织代替,2例可见心内膜纤维化。结论:ILVAH临床表现非特异,但有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提高该病的认识。
- 蔡瑶瑶刘倩倩万琳媛齐红霞李慕子孟红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超声心动描记术
- 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麻醉管理
- 2024年
- 目的总结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apic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TAVR)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行TA-TAVR 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瓣狭窄3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6例。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4例,Ⅲ级11例,Ⅳ级4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12例,Ⅲ级44例,Ⅳ级2例,Ⅴ级2例。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评分8.3%~54.1%,(20.0±10.3)%。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术中心室颤动3例。60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17(0~192)h,其中0 h(手术室内拔管,即超快通道麻醉)5例,术后6 h内拔管(快通道麻醉)17例,6~48 h拔管31例,7例机械通气时间>48 h。8例术后需要补救镇痛。ICU停留时间21(3~407)h,术后住院时间(7.8±4.5)d。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人工主动脉瓣瓣膜脱落急诊开胸手术,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低氧血症再次气管插管。结论优化麻醉干预措施(麻醉细节、麻醉监测手段、麻醉镇痛方案),有助于早期拔管,实现TA-TAVR超快通道和快通道麻醉。
- 陈宁王羿鸥陈晓宇刁玉刚孙莹杰
- 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临床经验综述
- 2024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微创介入瓣膜置换技术的发展,采用介入途径对高龄高危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该文在总结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心尖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TAVR)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已有的手术操作规范和相关单位的报道,综述TA-TAVR常见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旨在为临床医师开展TA-TAVR提供借鉴和参考。
- 周康姚兴旺赵元
- 关键词:主动脉瓣病变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pHCM)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组2011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入院治疗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5例,其中49例诊断为心房颤动(观察组),76例无心房颤动(对照组),心房颤动组平均年龄65.5岁,男性比例59.2%,非心房颤动组平均年龄59.5岁,男性比例84.2%。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治疗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pHCM患者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年龄更大、纽约心功能分级Ⅲ者更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更低、射频消融术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更长(P<0.05)。两组心脏超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女性(OR=3.170,95%CI:1.124~8.942,P=0.029)、LAD(OR=1.287,95%CI:1.149~1.440,P=0.000)是该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左心室后壁厚度与心房颤动发生呈负相关(OR=0.690,95%CI:0.484~0.984,P=0.041)。结论:心房颤动是影响ApHCM的关键因素之一,且发生率较高,而女性和LAD是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根据人群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尤为重要。
- 关宇轩阮燕萍何怡华
-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
- 误诊为冠心病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报告
- 2024年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其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的一种特殊亚型。AHCM常表现类似冠心病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等,加之其心电图常表现为巨大倒置的T波、ST-T改变,临床上极易与冠心病相混淆[1],导致疗效不佳、延误病情等不良后果。为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本文报告1例误诊为冠心病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分析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 李星李志勇
-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误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相关作者
- 葛均波

- 作品数:1,763被引量:7,792H指数:3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导管 冠状动脉 心血管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
- 韩雅玲

- 作品数:2,576被引量:6,859H指数:3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射频导管消融
- 王冬梅

- 作品数:792被引量:1,8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介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任卫东

- 作品数:595被引量:2,160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诊断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 臧红云

- 作品数:222被引量:334H指数:9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冠心病 永久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