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60篇“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文章
- 清心解瘀颗粒调控线粒体自噬对C57B/L6小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清心解瘀颗粒对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小鼠的影响及对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心解瘀低、中、高剂量组(1.3、2.6、5.2 g·kg^(-1)),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0.03 g·kg^(-1)),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使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超声检测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d,LVIDs)、左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后壁厚度(LVPWd,LVPWs)、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LV Vold,LV Vol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计算小鼠心脏质量指数、心胫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脑纳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乳酸脱氢酶(LDH);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肌组织血管生成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 Vold、LV Vols、LVIDd、LVIDs、心脏质量指数、心胫比、BNP、LDH、p-mTOR蛋白表达增加(P<0.05),LVPWd、LVPWs、LVEF、LVFS、p-AMPK蛋白表达减少(P<0.05),小鼠心肌细胞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大量胶原沉积,bFGF、VEGF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嵴碎裂;与模型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中剂量组的LVIDs、LV Vold、LV Vols、BNP、CK-MB、LDH、p-mTO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LVEF、LVFS、p-AMPK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给药组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均得到改善,bFGF、VEGF蛋白表达增多,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减轻,出现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结论:�
- 陈一帆褚剑锋姜众会高铸烨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心力衰竭
- 隐丹参酮通过TGF-β1/Smad3信号改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 2025年
-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阳性药,15 mg·kg^(-1))和隐丹参酮低、高剂量(21、63 mg·kg^(-1))组,每组12只,术后1 h给药,连续给药7 d;小动物超声检测心脏功能,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心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肌动蛋白α(α-SMA)、I型胶原蛋白(Col I)的表达,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脏功能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1),心肌细胞排列混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中LDH、CK、CK-MB、ALT、AST和cTnT的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ColⅠ的表达增加(P<0.01),TGF-β1、p-Smad3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隐丹参酮和氯沙坦钾均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脏功能(P<0.05),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1),减少心肌细胞中炎症细胞浸润,降低血清LDH、CK、CK-MB、ALT、AST和cTnT水平(P<0.01),降低α-SMA、ColⅠ、TGF-β1、p-Smad3蛋白表达(P<0.01)。结论隐丹参酮可能通过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中TGF-β/Smad3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室重构。
- 余汇郭海彪林娟张峰寿佳余细勇王德勤
- 关键词:隐丹参酮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
- 加巴喷丁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药物中的用途
- 本发明提供了加巴喷丁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药物中的用途。GBP通过激活PPAR‑γ/p‑NF‑κB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I后交感神经萌出和纤维化。GBP通过减少巨噬细胞膜表面α2δ1表达,降低膜表面VDCC...
- 韩薇李振军陈禺樵杨波胡昊
- 内皮间质转化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R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室的物理形态(大小、组织构造、顺应性)发生变化的病理过程,是心肌细胞受损后产生病理生理反应和自我修复过程。VRAMI典型病理特征是心肌纤维化(MF),纤维化的心脏组织失去主动收缩及舒张的功能,最终诱导心力衰竭(HF),严重影响心肌梗死(MI)患者治疗预后。内皮间质转化(EndMT)是内皮细胞在胚胎发育期或缺血缺氧等多种病理因素刺激下造成自身物理形态变化和内皮功能缺失,并逐渐获得间充质细胞的典型特征,最终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当EndMT持续进展,将造成胶原过度累积而引发心肌结构受损,进一步加剧VRAMI和MF进程。新近研究显示,EndMT在VRAMI病理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靶向干预EndMT,可有效抑制VRAMI,从而保护心脏功能,有望成为VRAMI防治的新靶点。该文系统复习了新近国内外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EndMT在VRAMI中发挥的作用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中西医创新药物靶向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罗云菲梅志刚梅志刚
- 关键词: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
- 肌酸激酶同工酶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24 h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NSTEMI后发生心室重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贵港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经临床症状、18导联心电图及检验科血生化学检查诊断的110例NSTEMI患者作为NSTEMI组,另选110例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生化指标。于入院后4 d内及随访12个月末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所有入选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舒张末期心外膜容积(LVEDVep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入选者相比,NSTEMI组患者的CK-MB、cTnI、Mb、hsCRP及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LVEDV和LVEDD增大,LVEF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7、7.350、11.310、23.150、5.375、4.359、3.698、4.037,P<0.01)。CK-MB分别与hsCRP、NT-proBNP、Mb、cTnI、LVEDV及LVEDD呈正相关(r=0.38、0.42、0.76、0.73、0.64、0.52,P<0.01),与LVEF及LVRI呈负相关(r=-0.68、-0.61,P<0.01)。随访12个月末较入院后4 d内的心室重构特点是LVEDV、LVEDD及LVM均明显增加,以LVEDV增加为主,但LVEF及LVRI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4、3.953、3.755、4.112、4.13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K-MB的曲线下面积是0.72(95%CI 0.56~0.91),CK-MB的最佳临界值为248.5μg/L,对心室重构诊断的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65.6%。结论:NSTEMI患者血清CK-MB水平升高,与其心室重构程度呈显著的、独立的相关性,提示血清CK-MB水平可能是一个预测NSTE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有效指标。
- 刘海德
-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室重构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病机与治疗被引量:1
- 2024年
- 心室重构是心肌梗死预后与转归的关键病理环节。以《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指导,结合心室重构的病理特点及表现,认为“阳化气”不足与“阴成形”太过导致的心阳不振、浊阴痹阻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基本病机,“阴成形”不足与“阳化气”太过导致的心络失养、变证丛生是疾病发展与转归的关键病机。结合临床实践,主张调和阴阳以维持“阳化气”与“阴成形”动态平衡,提出温通并用、调和气化以助阳运,化痰除湿、活血解毒以散阴积,清热熄风、滋阴通络以改善预后,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提供思路。
- 陈一帆姜众会王柳丁马丹高铸烨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阳化气阴成形胸痹调和阴阳
- 一种L-正缬氨酸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正缬氨酸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药物中的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小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发现:L‑正缬氨酸能够改善心肌梗死(MI)小鼠的心功能,抑制心肌梗死(MI)小鼠的心肌肥厚,减少心...
- 肖俊杰周秋莲刘郑雨胡美钰史晓慧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发生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心室重构过程开始迅速,通常在梗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发生,并继续进展。即使是成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比例依旧偏高。因此,早期降低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患者行有效的防治策略,进行早期干预和密切随访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篇文章介绍的是AMI后心室重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何金玲姜述斌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
- 基于“虚、瘀、毒”理论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与防治思路
- 2024年
- 心室重构(VR)是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关键病理基础,可增加心肌梗死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本研究结合心肌梗死后VR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阐释“虚、瘀、毒”理论视域下心肌梗死后VR形成的病机演变规律,提出心阳亏虚为心肌梗死后VR形成之本,血脉瘀阻为心肌梗死后VR形成之渐,瘀毒搏结为心肌梗死后VR形成之要。总结温补心阳、活血解毒法抑制心肌梗死后VR形成,为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后VR提供思路与方法。
- 高铸烨陈一帆姜众会王柳丁马丹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中医病机
- 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探究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等多项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进行预测的重要性。方法 从2023年1~12月选取200例接受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本项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样收集,随后分析CYSC及RBP指标水平情况,同时对患者各项心脏彩超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心室重构组糖尿病、梗死位置前后、冠脉病变支数单、冠脉病变支数双均显著低于非心室重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重构组CYSC、RBP、BNP、冠脉病变支数多、术后1周BNP均显著高于非心室重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组CYSC、RBP均显著低于双支组、多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和CYSC、RBP指标保持负相关,而LVEDD与LVEDV保持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室重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CYSC、RBP、梗死位置、冠脉病变支数、术后1周BNP作为预测心室重构核心指标(P<0.05)。结论 心室重构和冠脉病变支数具体情况可通过CYSC及RBP测定如实反映,而心肌梗死其心室重构方面也存在显著预测作用。此外,对于后期此类疾病患者诊治方面、预后改善方面等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曹建东王红陈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CYSCR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