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5篇“ 急诊医护人员“的相关文章
- 急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护专家共识
- 2024年
- 当前急诊科已发展成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为一体的医疗中心,不仅负责急诊患者的日常救治,更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排头兵”,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急诊科首当其冲,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后仍坚持工作,经历了严峻的考验[1]。新冠感染疫情突显出急诊科在我国传染病救治体系中的重要性,但也暴露出急诊科传染病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急诊科是许多传染病患者急性发病时的首诊场所,且急诊患者流动性大、人群密集、诊疗环节多,因此急诊医护人员普遍面临较高的暴露风险[2],在防护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交叉感染,甚至是院内暴发和流行[3]。因此,如何在急危重症救治的同时做好传染病的防护工作是急诊科面临的新挑战,但目前针对急诊科的防护措施仍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部分指导性文件、指南和共识存在争议或不够明确,可能导致急诊医护人员防护不足。此共识旨在提升急诊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能力,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和感染发生率,保障医疗安全。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县域医共体急救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洪玉才张国强马岳峰
- 关键词:急诊科传染病患者急诊医护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危重症
- 新疆三甲综合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新疆三甲综合医院急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现状,为其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新疆乌鲁木齐市2所三甲综合医院224名急诊医护人员。调查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一般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结果:38.4%(86/224)急诊医护人员存在PTSD;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睡眠质量、体育锻炼情况、职称、周工作时间、上夜班情况的急诊医护人员PTS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3.89~36.46,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好的健康状况(OR=0.087,95%CI:0.020~0.379)及好的睡眠质量(OR=0.073,95%CI:0.018~0.298)发生PTSD的风险会更小;与周工作时间<41 h相比,周工作时间41~60h(OR=2.532,95%CI:1.188~5.395)、>60 h(OR=5.677,95%CI:1.118~28.828)发生PTSD的风险可能会更高。结论: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周工作时间是影响急诊医护人员PTSD的主要因素;管理者应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PTSD的认识,并制订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PTSD的发生。
- 唐青峰王彬
- 关键词: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 运城市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知信行调查
- 2024年
-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知信行情况,为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于2023年4月随机抽取运城市8家公立医院内各40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知信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知信行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知信行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运城市302名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认知、信念、行为评分分别为(6.80±2.23)、(7.21±1.96)、(6.47±2.11)分。认知评分条目均分较低的是标准预防概念、职业暴露用药方案、标准预防措施等,信念评分条目均分较低的是加强免疫接受可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暴露后需进行血清学监测、职业暴露后引起负面情绪,行为评分条目均分较低的是职业暴露后追踪监测、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现场、职业暴露后立即上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学历水平(β'=0.353、0.132、0.058)、急诊岗位工作年限(β'=0.247、0.328、0.142)、急诊暴露史(β'=0.203、0.248、0.215)、急诊暴露风险感知水平(β'=0.196、0.177、0.314)、参加急诊自我防护培训课程情况(β'=0.362、0.638、0.455)均是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认知、信念和行为得分的相关因素。结论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知信行处于中等水平,了解其职业暴露知信行高分项目、低分项目以及不同情况的急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知信行差异,可针对性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急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水平。
- 安苗玲杨国芳王春娟
- 关键词:急诊医护人员知识
-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调查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6月四川省综合医院的急诊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得分为(84.83±12.74)分,行为态度维度得分最高[(3.36±0.42)分],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得分最低[(3.18±0.66)分]。职称、所在医院等级、是否使用心理量表、是否接受过预防自杀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有待改善,管理者应引导急诊医护人员改变对自杀未遂病人的负性态度,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特别是职称较低人员的培训,形成区域学科联盟,开发本土化的自杀风险评估工具,优化急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以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意愿,预防和减少自杀未遂病人再自杀。
- 曾晗月陈腾霞彭寅森李韵黄小英邓怡彭淼毛世芳
- 关键词:急诊医护人员自杀未遂心理健康服务护理安全
- 急诊医护人员共情疲劳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了解急诊医护人员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发生特征并探讨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和心理韧性对其影响,为预防急诊医护人员CF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 于2021年10—12月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共情疲劳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cale,CF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职业认同评定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Scale,PIS)和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对南通市辖区4所医院147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F评分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和心理韧性评分的相关性,同时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为中间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SEM)分析心理韧性对CF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的中间呈递作用。结果 研究对象CF得分为(82.87±12.17)分,中重度CF占89.80%。社会支持得分为(61.76±11.47)分,职业认同得分为(84.51±20.55)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2.36±14.2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急诊医护人员CF与社会支持(r=-0.407,P<0.05)、职业认同(r=-0.533,P<0.05)、心理韧性(r=-0.530,P<0.05)均呈负相关性。SEM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正向影响共情满意状态(β=0.60,P<0.05),负面影响共情疲劳症状(β=-0.30,P<0.05),职业认同在心理韧性和CF间呈现中介呈递作用,而社会支持对急诊医护人员CF的中介呈递作用不显著。结论 急诊医护人员的CF状况较为严重,急诊医护人员的CF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心理韧性密切相关,职业认同在心理韧性和CF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医院和社会应重视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做好职业认同建设。
- 张静张云陈娟储成美温慧灵沈连华胡敏陈佳雯
- 关键词:急诊科医护人员影响因素
- 兰州地区急诊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调查兰州地区急诊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现状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兰州地区11家医院的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已有问卷为模板设计本次职业伤害问卷并展开调查。结果兰州地区急诊医护人员亚健康状态总体发生率为75.48%(157/208),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74.52%)和头晕脑胀、肌肉酸痛(74.04%);职业相关性损伤总体发生率为76.44%(159/208),以针刺伤(35.10%)和口腔溃疡(29.46%)为主;职业相关性疾病总体发生率为64.90%(135/208),以神经衰弱(35.10%)和腰颈椎病(22.12%)为主。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工作年限>10年、经常接触射线(X线)、经常接触危险化学物质、经常接触传染性疾病者是医护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三级医院、年龄>40岁、经常掰安瓶或使用锐器器具是医护人员职业相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工作年限>10年、工作满意度低、经常接触光辐射、经常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是医护人员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兰州地区急诊医护人员亚健康状态、职业相关性损伤、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尤其是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 辛阳王静张东鑫曹娟刘颖郑贵森
- 关键词:急诊科医护人员
- 急诊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调查兰州市三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急诊科开展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3-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兰州市7家公立三级医院的156名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已有问卷为模板设计本次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并展开调查。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中,共有93人在过去一年里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总发生率为59.62%。其中以语言暴力为主,发生率为57.05%,躯体暴力和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为28.85%和7.05%。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抢救室、病房和大厅走廊,以患者及陪员共同施暴为主;施暴原因主要是酗酒或药物滥用(53.76%)、不合理要求被拒(43.01%);医护人员采取的应对方式以忍让回避(63.44%)与耐心解释(62.37%)为主。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称、是否参加防暴培训是兰州市急诊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独立影响因素(OR=0.452、2.964、2.336,P<0.05)。结论急诊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应根据暴力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 辛阳王静张东鑫曹娟樊景春刘颖郑贵森
- 关键词:医护人员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影响因素
- 中医整体观医学视域下三甲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的急诊思维探讨
- 2023年
- 目的:研究中医整体观医学视域下三甲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的急诊思维能力与急诊效果。方法:某三甲综合医院自2021年1月起对急诊医护人员展开中医整体观急诊思维培训,2019年7月—2020年12月为实施前,2021年1月—2022年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急诊医护人员共20名,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急诊医护人员在病情评估、病因分析、应急处置、辅助检查、分流诊治等方面的急诊思维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急诊医护人员在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急诊职业素养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管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于三甲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对其展开中医整体观急诊思维培训,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急诊思维能力以及急诊职业素养,而且对患者临床急诊管理效果也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更有利于降低急诊管理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郑琦姚丽顾银萍
-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急诊医护人员
- 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性
- 2023年
- 评价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使用规范性的运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为“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使用规范性”,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活动实施前防护用品不规范使用率为48.67%,规范使用率为51.33%,设定目标为提升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使用规范性从51.33%至83.34%。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拟定,开展实施活动,最后对实施效果总结和分析。结果 确定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用品使用规范不熟悉、监督不力、执行不力和防护用品管理不规范为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采取了①全员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②制定考核监督制度,落实奖惩;③制作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流程的文件、图片和视频资料;④规范防护用品的储备、存放、分发等管理措施。经过对策实施后,急诊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不规范使用率下降至14.67%,规范使用率提升至85.33%,进步率达66.24%。结论 品管圈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使用防护用品的规范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周昱
-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
- 一种急诊医护人员用护理推车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急诊医护人员用护理推车,包括护理推车本体,护理推车本体包括护理架和与护理架下端固定连接的推车架;护理架的上端开设有托盘槽,托盘槽的内部设置有主托盘,主托盘下端的左右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护理架上端的...
- 韩琳
相关作者
- 周文华

- 作品数:90被引量:76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 护理 急诊科 分诊 就诊流程
- 胡英莉

- 作品数:53被引量:45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 经口气管插管 急诊科 护理 院内转运
- 贾海娜

- 作品数:29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研究主题:张口 服务质量 医院管理 按压 锻炼
- 章玉兰

- 作品数:11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医护人员 急诊 医护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心理健康调查
- 孙红

- 作品数:62被引量:73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科 急诊 护理管理 分诊 急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