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篇“ 恶性颈动脉体瘤“的相关文章
1例恶性颈动脉体瘤并发术中动脉破裂缝扎的护理
2023年
颈动脉体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的手术方式,因位置的特殊性,术中可能损伤动脉,术后可能并发脑缺血、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本文报告1例术中颈动脉破裂并缝扎,术后出现脑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ShamblinⅢ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现将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护理会报告如下。
戴莲胡晓静何晶马文娟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破裂护理
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属于头部副神经节,其发生率不足0.03%,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1]。CBT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为良性,恶性表现多为公认的出现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目前,CBT的相关报道多为外科手术诊治经过,临床与病理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报道1例恶性CBT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旨在探讨CB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提高对其认识水平,为CBT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陈冬格马迎春杨艳丽刘斌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恶性
恶性颈动脉体瘤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MCB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1例确诊MCBT的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颈动脉体瘤”、“肺转移”以及“carotid body tumor”、“lung metastasis”和“pulmonary metasta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20岁,以“头晕、伴咳嗽”为首发症状,胸部CT示两肺多发粟粒结节,在外院诊断“肺结核”,抗结核治疗10 d因出现胃肠道反应停用。入院查发现左侧下颌角无痛性肿块,结合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层显像联合计算机层摄影检查结果,考虑MCBT。文献复习共纳入36篇文献,合计42例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颈动脉CTA病变征象呈“破杯征”,典型“抱球征”消失。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基因检测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结论MCBT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当CT表现为粟粒结节样肺转移时,易误诊为肺结核。应对入院患者进行细致查,可疑患者行颈动脉CTA等检查,诊断后尽早彻底切除肿以改善患者预后。
李怡陈其章雷丰丰陈泉
关键词:恶性颈动脉体瘤肺转移影像学特点
巨大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行开放手术的围术期观察与护理被引量:1
2022年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肿[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十万人中有1~2人患病,约占所有人的0.012%[2],其中仅有5%~10%为恶性[3]。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应依据肿的位置、大小及侵犯的程度等选择手术方式[4],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护理的一个巨大挑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于2019年收治1例巨大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
陆巧丽李海燕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恶性肿瘤围术期术后护理
恶性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总结恶性颈动脉体瘤(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MCB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11月协和医院收治的14例MCBT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资料、手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40.8±11.3)岁。10例患者行手术切除MCBT,包括单纯肿剥除1例,切除肿合并动脉重建9例,患者术中均行部淋巴结活检。术中出血(955±658.5)ml,围手术期无死亡或脑梗发生。术后4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随访时间1~132个月,随访期间无脑梗或死亡病例,桥血管均保持通畅。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肿转移,其余患者病情稳定无进展。结论手术仍是MCBT的主要治疗方式,但MCBT积大,Shamblin分型高,因而完整切除肿和重建颈动脉难度大。手术应力求完整切除肿,并行部淋巴结活检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
顾光超刘志丽刘暴刘昌伟叶炜陈跃鑫倪冷曾嵘邵江宋小军郑月宏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血管外科手术
恶性颈动脉体瘤七例诊治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自194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恶性颈动脉体瘤中,2例未行切除.5例行切除,其中切除加动脉结扎4例,切除加动脉大隐静脉重建1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2例,舌下神经损伤3例,喉返、舌下及交感神经均损伤1例,无脑梗死发生.随访2~12年,1例术后2年同侧复发,术后5年出现多处骨及胰腺转移,术后7年死亡.1例术后1年出现术侧动脉重度狭窄,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2例未行切除的患者均健在,1例放疗后稳定,1例随访8年因症状加重行切除术.结论 恶性颈动脉体瘤应结合病理结果和生物学行为综合进行诊断,早期发现及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恶性颈动脉体瘤的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放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部生长和转移.
连利珊刘昌伟管珩郑曰宏刁永鹏郭李龙李拥军
关键词:恶性颈动脉体瘤放疗预后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MCBT)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MCBT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原始数据,分析MCBT生长特点、对周围软组织和血管侵袭情况,同时分析血管成像在显示供应动脉方面的情况。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不规则肿块,大部分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向周围组织结构侵袭性生长,其中3例显示明显侵袭内静脉,内静脉内侧壁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变侧内、外动脉远端未见显示,对应咽旁间隙可见肿大淋巴结。CT血管增强扫描显示:肿内、外动脉明显撑开,其中3例显示明显侵袭内静脉壁,典型"抱球征"未见显示,呈"破杯征";1例虽见典型"抱球征",但肿内、外远端未见显示,同时可见多个迂曲供应动脉来自动脉。结论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能够较简便地检查MCBT累及周围结构和血管情况,有助于提高对该类肿的定性诊断及与良性颈动脉体瘤的鉴别。
吴朋吕国士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术
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及文献复习
2011年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动脉分叉处外膜中化学感受器的肿,也称为化学感受器或副神经节;良性居多,恶性极为罕见[1]。我科于10年5月收治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现报告如下。
赵苏峰杨旭东唐恩溢黄晓峰刘长健
关键词:恶性颈动脉体瘤文献复习化学感受器瘤颈总动脉分叉副神经节瘤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动脉,其中1例行人工血管颈动脉重建术,2例结扎动脉。结果术前诊断“颈动脉体瘤”7例,“转移癌”1例,“部肿物待查”1例。8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声嘶3例次,舌偏4例次,Homer综合征3例次,口角左偏1例次,呛咳1例次;术中出血50~1800ml,输血800~1600ml,无输血并发症;结扎颈动脉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偏瘫等。术后临床及病理诊断恶性颈动脉体瘤9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7例。淋巴转移伴肺转移1例。术后放疗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生存6例,其中伴有间断头晕及呛咳2例;2例死亡,1例死于部复发,1例死于肺癌;1例失访。结论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常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诊断应以病理学特点结合邻近组织侵犯及发生淋巴或远处转移为准;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行广泛切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预后较差,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张文超张仑王旭东吴延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
1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7
2007年
临床上颈动脉体瘤较少见,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很罕见。本文报告1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王凤明章文成张仑
关键词:恶性颈动脉体瘤

相关作者

赵苏峰
作品数:23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市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颧眶复合体骨折 牵张器 恶性颈动脉体瘤 口腔颌面外科
张仑
作品数:80被引量:432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预后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
张文超
作品数:38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肿瘤 预后 淋巴转移
刘昌伟
作品数:319被引量:1,481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腔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腹主动脉瘤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王旭东
作品数:55被引量:199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乳头状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 CXCR4 颈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