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属于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其发生率不足0.03%,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瘤[1]。CBT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为良性,恶性表现多为公认的出现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目前,CBT的相关报道多为外科手术诊治经过,临床与病理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报道1例恶性CBT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旨在探讨CB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提高对其认识水平,为CBT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目的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MCB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1例确诊MCBT的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颈动脉体瘤”、“肺转移”以及“carotid body tumor”、“lung metastasis”和“pulmonary metasta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20岁,以“头晕、伴咳嗽”为首发症状,胸部CT示两肺多发粟粒结节,在外院诊断“肺结核”,抗结核治疗10 d因出现胃肠道反应停用。入院查体发现左侧下颌角无痛性肿块,结合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结果,考虑MCBT。文献复习共纳入36篇文献,合计42例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颈动脉CTA病变征象呈“破杯征”,典型“抱球征”消失。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基因检测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结论MCBT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当CT表现为粟粒结节样肺转移瘤时,易误诊为肺结核。应对入院患者进行细致查体,可疑患者行颈动脉CTA等检查,诊断后尽早彻底切除肿瘤以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总结恶性颈动脉体瘤(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MCB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11月协和医院收治的14例MCBT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资料、手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40.8±11.3)岁。10例患者行手术切除MCBT,包括单纯肿瘤剥除1例,切除肿瘤合并颈内动脉重建9例,患者术中均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中出血(955±658.5)ml,围手术期无死亡或脑梗发生。术后4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随访时间1~132个月,随访期间无脑梗或死亡病例,桥血管均保持通畅。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肿瘤转移,其余患者病情稳定无进展。结论手术仍是MCBT的主要治疗方式,但MCBT体积大,Shamblin分型高,因而完整切除肿瘤和重建颈动脉难度大。手术应力求完整切除肿瘤,并行颈部淋巴结活检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