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0篇“ 情感基础“的相关文章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情感基础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实的社会情感基础情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是激发人创造潜能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构筑一个坚实的社会情感基础日益显要。社会情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张行
关键词: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交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基础被引量:1
2023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既定的形成逻辑,也有内在的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真理的信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以及对世界的奉献之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是前提,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位;对真理的信仰之情是根本,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属性;对人民的尊重之情是关键,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群众、推进社会发展的程度;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是支撑,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进度;对世界的奉献之情是内驱,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实践中发挥深厚伟力提供连绵不断的价值支撑。厘清与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基础,是全面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强大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强大思想引领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篇章的应然使命。
杨正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感基础
从自然到社会:卢梭政治建构的情感基础
在西方政治思想范式中,理性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情感由于私人性和主观性特征而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成为理性的附属。卢梭政治哲学的特点恰恰在于认为,理性不足以成为政治的基础,因为在逻辑和时间上,情感都优先于理性,政治只有建立...
马彬
关键词:情感社会性
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崔中良
关键词:西方社会身份冲突
“以生为本”教学改革的情感基础和教学反思——以警务GIS+犯罪制图工作室建设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警察院校对专业技术的实用性要求较高,为探讨“以生为本”教学改革的情感基础和教学反思,讨论了在理论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转移话语权的教学效果,提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学生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改实践结果表明,警务GIS+犯罪制图工作室开设的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出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转化为“学生被中心”的形式主义。
李一琳吉美儒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反思
价值观学习的情感基础研究
关注人的价值观状况,重视对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复杂挑战之一。本书直面当代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和学校价值观教育现状,基于情感教育理论观点和旨趣,对价值观与人的关系进行社会历史...
王平作
论隐私保护的道德情感基础
尽管隐私权是近现代才开始引起高度争议的议题,但在哲学史上早有其根据,比如从亚里士多德对公私领域的区分就可见尊重私人领域的重要性。当代对隐私的研究主要在讨论隐私作为一种个人权利需要被保护,基于此,出现了将隐私还原为各类权利...
张成
关键词:隐私保护道德情感同情心正义感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基础被引量:7
2020年
教师的情感与专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关联,它贯穿于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更具有本体性价值。教师对作为“内质性”条件的情感的认知及自觉影响其对“育人”的整体认识及教育行为;教师积极、正向的情感状态的长期持存有助于增强职业认同与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抵御各种危机;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品种及情感品质是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教师职业信念、道德操守的重要源泉;作为能够外化出来的情感能力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体现,需要不断锤炼。
刘胡权
关键词:情感基础情感能力
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基础与原理
2020年
一、个体价值观形成:情感的重要性。第一,情感构成价值观及其形成的生命底色和恒常心理背景。情感弥散于生命的全程,既是人的生理、意识、认知、思想、行为等一切生命方式及其运动的基膜,并通过表征人的欲望和需求构成人的价值观;又反过来作为一种生命能量,通过激发、引导、调整、提升或者控制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欲望和需求而影响人的判断与选择,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
王平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情感基础心理背景个体价值观具体情境生命底色
康德刑罚情感基础
2020年
“报应”与“复仇”的区分,是康德报应主义刑罚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二者最本质的不同在于,报应是一种基于正义的善的法则,而复仇则是恶的欲望和情绪表达.据此,刑罚不能是人们发泄私愤甚至公愤的一个手段,构成报应性刑罚之情感基础的只能是对正义的敬重,而不能是复仇或任何经验性情感.报应不仅与“恨”无关,而且能够与“爱”相容,即“犯罪人也是目的本身”,这是康德人性公式在刑罚观上的表现.对待罪犯要像对待作为理性主体的、具有内在价值的正常人一样,既要在法律政策上满足形式化的要求,又要在刑罚的实际执行中满足实质性的要求.澄清这两个语词的区别,并非概念游戏,而是揭示了康德哲学在刑罚观上的批判意义,并为我国刑罚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郭晔
关键词:报应复仇刑罚观情感基础

相关作者

刘森林
作品数:170被引量:531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研究主题:虚无主义 尼采 启蒙 主体性 辩证法
王成
作品数:6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研究主题:学生管理 自我教育 情感基础 柏拉图 《理想国》
刘胡权
作品数:63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民俗 乡村教育 乡村 教师教育
孙青
作品数:6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小学
研究主题:总校 春泥 承诺 诚实守信 常态课
刘敏
作品数:33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防效 测报 大麦条纹病 拌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