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5篇“ 意旨“的相关文章
冒广生《疚斋杂剧》作法与意旨论析
2025年
冒广生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年逾六旬之时创作的《疚斋杂剧》,题材内容集中于明末清初鼎革之际具有政治、文化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江南地区及岭南地区,反映了对这一急剧动荡转换的关键历史时期某些人物事件的特别关注;在文体选择和运用上,他坚持因革与通变相结合,对元明杂剧传统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对明清文人传奇体制也有所借鉴,体现出通达务实、为我所用的文体观念和因革结合、运陈入新的创作能力;通过具有明显纪实性、知识性、学术化色彩的内容安排和文体设计,集中表现了对于历史往迹及相关人物事件的感怀、追忆和凭吊之情,营造出浓重的忧患感伤氛围,寄托了深沉的末世情怀和兴亡感慨,也寄托了其自身的时代遭际与身世之感。冒广生的杂剧创作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学者化戏曲创作与自觉“剧史”书写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戏曲走向终结之际值得关注并深入探究的戏曲文学现象。
左鹏军
关键词:题材内容文体形态
科斯产权观点的意旨及其批判:基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
2025年
对于科斯定理赖以成立的交易成本方法,不少学者心存疑惑甚至认为是错误的。然而,他们既没有精准地指明错在何处,更未能成功地纠正错误并揭示科斯看待产权问题的真实观点。这使得科斯产权观点的意旨依然云山雾罩。其实,科斯产权观点的分析方法并非交易成本而是机会成本,即减少外部性给妨害者造成的产值损失。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看,科斯产权观点主要包含三重含义: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时,责任的初始界定决定了双方迥异的结局;借以法律手段时,根据产出最大、受害者有错、政府授权和法律授权等依据,法官应宣判妨害者免责;诉诸拥有暴力潜能的国家机器时,需确立财产使用的绝对权利。机会成本,作为一个范畴,可以为《社会成本问题》的各成本概念提供一致的解释;作为分析方法,能够拨开迷雾、洞察科斯产权观点的真相。
米运生
关键词:科斯定理产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德育功能的现实意旨
2025年
微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创新育人形式是当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突出难题,“网络+思政课”成为新时代教师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契合新时代大学生认知水平,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克服思政课教育重理论轻德育的现象。通过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实现德育价值。微电影教学可以增强德育效果,强化立德树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价值引导,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高综合素质。
刘贻安
关键词:德育价值立德树人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困境与突破
2025年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高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滞后;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该文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驱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张志勇何赵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历史镜像、现代性转喻和世界性彰显:中国电影中“船”的表征与意旨变迁
2025年
元明时期,中国叙事文学逐渐兴起,船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在文学叙事中衍生出多种意蕴。此外,舟与船在绘画、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空间叙事、意象表达的功能,舟船书写也成为电影中别具一格的一环,其蕴含了人生抉择、理想将成、生命漂浮、民族命运等丰富意蕴。本文从叙事学视野切入,重点剖析中国电影中“船”的审美功能和意旨变迁,同时观照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研究“船”作为空间、意象、意识形态载体的审美和文化功能,以及船政文化、“红船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
崔冉
关键词:中国电影
保护规范理论中法规范私益保护意旨的解释进路研究
公法权利保护理念自保护规范理论诞生起就一直作为其理论底色存在着。当下,个人权益保护意识的高涨更是催化着保护规范理论中法规范私益保护意旨的解释方法朝着弹性化与灵活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弹性化的解释方法对于公法权利的扩大承认...
戴姗姗
关键词:公法权利法解释
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互动机理、逻辑溯源与时代意旨被引量:3
2024年
大食物观作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对标粮食安全内涵主线中数量、来源、质量、能力四重向度,以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满足人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为旨归,以“多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内核为动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科学指引。梳理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思路,使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食物观的真理价值,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认知的跃升转型,清醒认识“两个大局”下优化粮食安全理念的紧迫现实。大食物观内蕴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性质、人类文明性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底层逻辑上高度耦合,决定了树立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而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贾如
关键词:粮食安全互动机理
论重大疾病婚前告知义务规则的类推适用--以《民法典》第1053条之规范意旨为依据
2024年
《民法典》第1053条有关“重大疾病对婚姻效力的影响”的调控模式,不同于原《婚姻法》第10条的规定。它通过嵌入“不如实告知”的构成要件,使其规范意旨发生了从强力规制到柔性自治的面向自由意志的重大转变。目前,该规范意旨的转变对本条适用所产生的影响并未被充分注意到,以至于出现法律漏洞而有损法条目的的圆满实现。若认为该条仅意欲规范重大疾病之婚前隐瞒情形,则难谓此结果系立法者有意做出的充分考量,因而本条存在无意的法律漏洞。对此漏洞有填补的必要。对该条漏洞的填补路径,鉴于婚姻家庭法的特殊性,不应直接适用或参照适用有关欺诈型可撤销法律行为的一般条款(《民法典》第148条)。对于其他可获得与“未如实告知重大疾病而致影响相对方有关结婚的自由意志”同等法评价的事项,例如,性取向、婚史、孕育史、宗教信仰、犯罪记录、基因信息等有关婚姻本质、对结婚意思有决定意义的事项,应受第1053条立法目的规整,因此可类推适用之,以求法条目的的圆满实现并妥当应对现实需求。
王康
关键词:可撤销婚姻类推适用
屈原《哀郢》创作意旨新探
2024年
屈原《哀郢》的创作意旨一直是楚辞研究中的热点,历代学者采用背景批评的解读方法,着眼于诗歌中的个别语句或词汇,提出“白起破郢说”“秦楚析之战说”“放于陵阳说”等各种不同说法,但每种说法都缺乏准确可靠的证据,诸说并存恰恰说明背景批评并非解读诗歌的“万能钥匙”。从此诗蕴含的情感线索入手,可以发现《哀郢》表达的主要是诗人屈原被迫离开郢都后,在痛苦和忧愁之中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而此诗引发读者共鸣的真正原因正是诗人在经历挫折之后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精神,这首古典诗歌的现代意义亦正在于此。
杜学林
关键词:《哀郢》情感线索心路历程
汉晋《士不遇赋》书写范式与意旨考论
2024年
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和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隐含着约定俗成的书写范式,传达出对政治的疏离及皈依道家思想的主旨“。士不遇”主题的书写,可分为“宁戚系”和“夷齐系”,前者隐含忠君意旨,以《离骚》《九辩》为代表;后者表达与政治的疏离,以《士不遇赋》为代表。从“宁戚系”到“夷齐系”的转变,体现出战国至西汉士人心态的变化。陶渊明的“夷齐系”书写,说明其“忠晋”一说并不成立,暗示士人“名教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业已破灭。
黎梦圆
关键词:《离骚》士人心态

相关作者

姚小鸥
作品数:129被引量:34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清华简 出土文献 《诗经》 《孔子诗论》 先秦
王进驹
作品数:33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小说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 自况
方中雄
作品数:58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中小学校长 校长培训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教育体系
林喜芬
作品数:105被引量:73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研究主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刑事司法 检察机关 检察 刑事司法错误
王代福
作品数:187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当阳市庙前中学
研究主题: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中考 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