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1篇“ 慢性皮肤溃疡“的相关文章
- 愈肤散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改善慢性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 2025年
- 目的观察愈肤散对慢性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创面组织中角蛋白10、角蛋白14表达的影响,探索愈肤散促进表皮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愈肤散组,采用异物植入加全层皮肤缺损方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小鼠模型,相机拍照观察创面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评价创面面积缩小情况,HE染色观察慢性皮肤溃疡小鼠的创面病理改变情况,Western blott分析创面组织中角蛋白10、角蛋白14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角蛋白10、角蛋白14的阳性信号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愈肤散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干预第7天后显著增加(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部分胶原纤维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愈肤散组较模型组无炎性细胞浸润,有新生胶原纤维、毛细血管,且皮肤表皮结构清晰。Western blot结果可见愈肤散组的角蛋白10、角蛋白14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分析,愈肤散组的角蛋白10、角蛋白14在表皮上阳性荧光信号强烈,较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愈肤散干预慢性皮肤溃疡小鼠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增加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相关蛋白K10、K14的表达有关。
- 曾立檀丽丽陈倩倩肖湘唐宋琪肖敏
-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角蛋白
- 探讨皮粘散调控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皮粘散调控Wnt4/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皮粘散组、皮粘散去皮组、皮粘散皮部组、抑制剂组、皮粘散+抑制剂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埋置异物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模型。造模术后,模型组以呋喃西林溶液清理创面,皮粘散组、皮粘散去皮组、皮粘散皮部组分别在小鼠皮肤创面涂抹对应药物0.1 g;抑制剂组腹腔注射3-(4-甲基苯基磺酰胺基)苯甲酸甲酯(MSAB)10 mg/kg;皮粘散+抑制剂组在小鼠皮肤创面涂抹皮粘散0.1 g,并腹腔注射MSAB(10 mg/kg)。每日1次,连续14 d。空白组不作处理。于给药的第1、3、7、14天记录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法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角蛋白10(CK10)、角蛋白14(CK14)、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β-catenin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Wnt4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皮粘散组创面面积缩小,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CK10、CK14、Ki-67、α-SMA、β-catenin及Wnt4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皮粘散组比较,皮粘散皮部组和皮粘散去皮组创面愈合率降低(P<0.05)。皮粘散去皮组创面愈合率及CK10、CK14、Ki-67、α-SMA蛋白荧光表达均低于皮粘散皮部组(P<0.05)。与皮粘散组比较,皮粘散+抑制剂组创面愈合率降低,CK10、CK14、Ki-67、α-SMA、β-catenin及Wnt4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皮粘散可通过调节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小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其中皮部药物(牛皮、桑白皮、地骨皮)在促进创面愈合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中医学“以皮治皮”理论的具体应用。
- 阙平鑫毅肖湘曾立赵显斌肖敏唐宋琪
-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小鼠
- 慢性皮肤溃疡的细胞异质性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临床意义分析
- 2025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慢性皮肤溃疡仍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负担的重要疾病,其组织内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可能破坏微环境内的平衡,从而阻碍正常的皮肤修复进程,导致溃疡迁延不愈。其发生发展机制及诊断标志物尚无相关研究。单细胞测序是近年来新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对单细胞分辨率下的基因测序,精准地揭示疾病的机制,在多种疾病中均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检测慢性皮肤溃疡组织细胞异质性,以期阐明慢性溃疡难以愈合的潜在分子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scRNA-Seq技术,比较慢性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在细胞亚群及基因表达层面的差异。使用微流控平台对单细胞进行分选,并构建c DNA文库,随后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scRNA-Seq分析揭示了慢性溃疡组织的显著免疫-代谢重塑特征:溃疡组织中B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正常组织增加2.1~3.5倍,同时伴随胶原合成基因(COL1A1/COL3A1)的广泛激活与免疫调节因子(如颗粒酶家族GZMA/GZMB/H)的协同抑制。跨细胞亚群的功能网络分析显示,HIF-1信号介导的缺氧应答与PI3K/Akt通路异常形成正反馈环路,加剧炎症因子(CXCL3/8,TGFBI)的分泌失衡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代偿性上调。结论:慢性皮肤溃疡在细胞异质性和基因表达方面有显著差异,提示慢性溃疡不仅是单纯的组织缺损,更是由长期炎症和免疫失调主导的复杂病理过程。慢性溃疡微环境中多细胞亚群的协同失调,其持续性炎症反应与代谢异常通过HIF-1/TNF/MAPK通路网络相互关联。颗粒酶基因家族下调及组蛋白修饰异常可能共同导致免疫清除缺陷,为开发靶向表观调控或线粒体功能的新型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 王楚望周建大向艳莲李珮婷王少华陈佳陈舒悦熊武刘钰符晓
- 关键词:皮肤溃疡基因表达谱
- 6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6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收治的6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致伤原因、创面面积、血常规指标、创面病原菌感染及分布特点、创面组织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与转归等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结果65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10~88岁,以50岁以上患者占比最高,达6769%(44/65);病程28~7300 d,中位病程150 d;单发溃疡56例(8615%)、多发溃疡9例(1385%),且累及下肢者占比最高,达6462%(42/65);可明确致伤原因者45例(6923%),以下肢静脉曲张最为多见;创面面积05 cm×05 cm~300 cm×400 cm。65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9例(1385%)、低于正常值2例(30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值5例(769%)、低于正常值2例(308%)。65例患者中61例进行了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54例进行了创面分泌物真菌培养、49例进行了皮肤组织液分枝杆菌培养,48例分离出病原菌55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8株(3273%),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2000%)最高;革兰氏阴性菌25株(4545%),尤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均为1272%)最高;真菌12株(2182%),尤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1454%)最高。65例患者中60例进行了溃疡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为良性溃疡56例(9333%)、癌性溃疡4例(667%)。65例患者中64例进行了创面治疗,其中涉及手术治疗者53例(8281%),且64例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中62例(9688%)好转。结论慢性皮肤溃疡以50岁以上男性居多,病变部位以下肢为主,多合并或继发感染,且病原菌尤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最高,组织病理学多表现为慢性炎性改变,在清创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皮片/皮瓣移植、富血小板血浆等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 陈秀芳何仁亮朱定衡任俊男刘柳宏
- 关键词:皮肤溃疡慢性皮肤溃疡病理特征
- 川派皮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经验被引量:1
- 2024年
- 皮肤溃疡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周以上未愈者称为慢性皮肤溃疡,其治疗是医学领域的棘手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显著优势,川派皮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丰富的经验,认为慢性皮肤溃疡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毒、腐、瘀、虚”是其基本病机,提出扶正祛邪、首重脾胃、分期论治、内外同治、中西合治等治疗原则,强调贵在坚持,方见成效。文章总结川派皮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证经验。
- 叶晟桢陈明岭肖敏艾儒棣
- 关键词:名老中医慢性皮肤溃疡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论治慢性皮肤溃疡经验
- 2024年
-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发轫于清代,薪火相传已历经百余年,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界重要的学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医家注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临证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独到的用药经验:腐肉烂筋先提脓,创面晦暗须化瘀,溃疡辨治重药象,杀虫解毒疗顽疮,固本健脾贯始终。同时文氏皮外科流派重视内外并治。内治方面,创立补血解毒汤、黄芪丸、清解散瘀汤、解毒济生汤、升降逍遥散等特色用方;外治方面,治以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九一丹、七星丹等丹药制剂,皮粘散、生肌散、药捻散、拔毒散、愈肤散等散剂,以及红油膏、顽疮粉等特色外用散法,每获佳效。
- 宋玮艾儒棣陈明岭肖敏
-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辨治特色内外并治
- MEBO皮肤再生技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4年
- 观察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皮肤再生技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自2021年1月--2023年3月住院的76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采用MEBO皮肤再生技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各个患者创面恢复情况、愈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瘢痕大小,功能影响及医疗费用等。结果 在76例患者中,创面治疗前全部对创面分泌物查细菌培养:66例创面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链球菌等多种菌,经湿润烧伤膏治疗7-10d后再次复查,结果未见细菌、真菌生长,感染控制率可达到100%。76例患者中,56例创面均完全愈合(73.7%),17例好转后出院(22.4%),3例患者死亡(死因为基础疾病),总体有效率达到96.1%;50例患者治疗后创面自行愈合,愈合率65.8%;6例合并骨坏死患者行解脱术后创面完全愈合,占比约7.9%;10例患者进行了创面植皮术后创面部分愈合,占比约13.2%。平均愈合时间为79.5±17.6d(7~115d),25例烧伤创面愈合较快,最短为7d,最长为91d,平均愈合时间为19.8±5.5d。疼痛完全缓解70例,部分缓解6例,缓解率达100%。形成瘢痕72例,其中较大者35例,无瘢痕4例。患者恢复后影响肢体功能20例,其余患者功能均无影响。结论 MEBO再生技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能够抑制创面感染,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花费,减少瘢痕形成等优点,适宜在广大医院推广应用。
- 范永强田野周平张云昌
- 关键词:MEBO皮肤再生技术慢性溃疡湿润烧伤膏
- 超脉冲光生物调节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脉冲光生物调节(Fluorescent light energy,以下简称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进行FLE线粒体再生光联合规范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均予以溃疡清创处理。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系统由芦玫赫®医用创面凝胶敷料和线粒体光子治疗仪(湖南科洛克医药有限公司)组成,治疗时将新鲜配制的医用创面凝胶敷料涂抹于局部皮损处,约2 mm厚,随后调节光子治疗仪(光功率密度≥40 mW/cm^(2))距离创面5 cm,照射5 min。每周治疗2次,连续6次。治疗中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后评估创面愈合和组织重塑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5例患者治愈率达100%,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100%,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辅以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溃疡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整体医疗支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 陈小丽梁愉笳陈善丹黄瑞叶吴伟伟
- 关键词:皮肤溃疡护理干预
-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在慢性皮肤溃疡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使用CAP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文献,对CAP治疗原理、活性成分以及促进慢性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结果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在高电压下高频放电,即可电离气体产生含有电子、正负离子、氧自由基、氮自由基、紫外线等活性成分的CAP。体外和动物实验结果均显示,CAP的活性成分在慢性皮肤溃疡治疗中具有灭菌、抗生物膜、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灌注、加快组织增生和上皮形成的作用,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溃疡愈合。结论CAP在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发挥作用,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更多研究探索CAP治疗的适应证和剂量。
- 袁南兵杨阎峙谭翠霞冉兴无
-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灭菌
- 愈肤散联合紫草油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
- 目的:通过对愈肤散联合紫草油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予以评估和探讨,充分挖掘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方法:收集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
- 杨冬悦
-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修复紫草油
相关作者
- 李斌

- 作品数:913被引量:3,07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集对分析 售后服务
- 李萍

- 作品数:407被引量:2,149H指数:2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咪喹莫特 慢性皮肤溃疡 小鼠 成纤维细胞
- 徐旭英

- 作品数:180被引量:671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足 慢性皮肤溃疡 糖尿病足溃疡 疮面 阴证
- 肖敏

- 作品数:80被引量:196H指数:8
-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皮肤溃疡 皮外科 流派 名医经验 慢性湿疹
- 何秀娟

- 作品数:87被引量:515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皮肤溃疡 小鼠 中药组合物 细胞周期 黏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