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32篇“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相关文章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最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
- 奚幸生朱利李康
- 关键词:慢性白血病皮肤紫癜博美犬
- 文献传递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2007年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简称慢粒,是累及粒细胞系列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过程缓慢,粒细胞常无成熟障碍,大部分病例最后导致急性变。本文想就慢粒的发病率、病因、发病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描述。
- 杜建军仇海娟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率病因
-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合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 2025年
- 患者男性,36岁,2020年5月于天津市血液病医院确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银屑病史28年,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为14.7分,银屑病体表受累面积(BSA)为37%,诊断为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继续抗肿瘤治疗同时规律注射司库奇尤单抗,20周后皮损完全清除,维持治疗共80周,多次复查融合基因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提示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合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中重度银屑病有一定的安全性。
- 张婷陈敬杨宁
- 关键词:银屑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TKI依从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依从性及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80例CML患者,采用中文版莫里斯基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估患者的TKI依从性。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和低依从性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患者依从性相关因素,并比较两组TKI更换率、主要分子反应(MMR)响应率、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评分。结果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70岁、高收入及维持前线TKI治疗的患者依从性更高,且患者的临床结局显示出更明显的改善(P<0.05)。高依从性组的TKI更换率显著低于低依从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依从性组的TKI更换率显著低于低依从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依从性组的MMR响应率显著高于低依从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依从性组(62.35±12.39)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高于低依从性组患者(39.04±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依从性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低依从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依从性CML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更好,临床上应加强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TKI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李婉徐晓坤赵会英马圣宇朱凯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评估
-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 2023年
- 总结分析,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使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对其临床临床体征产生影响。方法 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样本(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7年到2022年之间),并以简单随机法,从中抽选出20例,让20例患者抽签,抽到单数为对照组,抽到双数则为观察组,每组10例。对照组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服用一代药物——伊马替尼治疗,而观察组则服用达沙替尼治疗(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比两组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NK细胞水平对比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性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采取二代酪氨酸基酶抑制剂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免疫功能,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 曹燕
-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Ⅱ)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50例老年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Ⅰ)——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TKI-Ⅱ——尼洛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68.10±2.66)%、(1.55±0.13)、(40.11±4.60)%,均高于对照组的(58.97±2.64)%、(1.23±0.15)、(35.45±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92.0%、92.0%、88.0%、44.0%,均高于对照组的68.0%、48.0%、52.0%、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Ⅰ~Ⅱ级、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I-Ⅱ治疗老年CML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改善临床指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毕铭洋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尼洛替尼伊马替尼
- 达沙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期间出现皮肤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0引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为其特征。过去,CML患者常选用羟基脲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不能消除Ph染色体,亦不能改善预后。而新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出现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使患者长期无病生存成为可能,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晚期问题,比如第二肿瘤的发生。现报道1例确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年,使用达沙替尼期间出现的皮肤鳞癌病例,并就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 李会婷蔡梅毕慧
- 关键词:白血病皮肤鳞癌羟基脲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基于“肝”的整体观念探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2021年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病因,证候表现以及传变过程均受到肝脏的影响。外邪伤肝,为慢粒发病提供了病变基础,慢粒病程中多虚实夹杂,最为主要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此由于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的失职所导致,且肝性易生风动,善行数变,易于传变,病变最易波及脾肾两脏,最后表现出一系列慢粒证候。肝脏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程中有重要地位,而诸医家辩证论治及现代临床用药的结果再一次肯定了这种论证。这为进一步认识慢粒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 余瑄赵敏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病机制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价被引量:1
- 2021年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引起的疾病[1]。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脾脏明显肿大,甚至巨脾[2]。本病发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因此往往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3]。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分子缓解,即通过对异常增高的白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来达到症状的改善,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标准一线治疗药物,它开启了CML靶向治疗的新纪元[4]。本次研究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进行探究及评价,现报告如下。
- 郑耿哲吕文巧
-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药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