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苏州市吴江地区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身体成分分布情况,并探索两者之间相关性,为吴江地区男性骨骼肌肉疾病防治提供线索。方法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随机选取苏州市吴江区181名20~8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获得其身高、体重等基础资料;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腰椎(lumbar 2~4,L_(2~4))、左股骨颈(femoral neck,FN)、左总髋部(total hip,TH)的BMD,同时用该DXA测定体成分,包括全身脂肪质量(fat mass,FM)、全身瘦体质量(lean mass,LM)、去脂体重(fat-free mass,FFM)、腰臀比(android/gynoid ratio,A/G),计算体成分相关指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瘦体质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去脂体重指数(fat-free mass index,FFMI)、脂肪百分比(percent of body fat,PBF);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所有因素与各部BMD的关系。结果(1)<50岁的男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分别为27(58.70%)和19(41.30%)例,≥50岁的男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分别为34(25.37%)和101(74.63%)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3,P<0.01);(2)在<50岁组中,年龄与L_(2~4)及FN的BMD呈负相关(r=-0.331,P<0.05;r=-0.318,P<0.05),而与TH的BMD无相关性(P>0.05),A/G与所有部位BMD均无相关性(P>0.05),FMI和PBF与L_(2~4)的BMD无相关性(P>0.05);在≥50岁组中,年龄与FN及TH的BMD呈负相关(r=-0.250,P<0.01;r=-0.228,P<0.01),而与L_(2~4)的BMD无相关性(P>0.05),L_(2~4)和TH的BMD与身高无相关性(P>0.05);余所有指标与各部位BMD均呈正相关(P<0.05);(3)在<50岁组中,年龄进入L_(2~4)和FN BMD的回归模型中,LM进入所有部位BMD的回归模型中,在≥50岁组中,所有指标中只有LMI进入所有部位BMD的回归模型中,两个年龄组均未见FM或FMI进入回归模型中。结论LM和LMI分别是吴江区<50岁和≥50岁男性所有部位BMD的主要保护因素。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循证支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均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4.0软件对各研究报道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进行Meta合并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73299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检出共计274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汇总发生率为41.1%[95%CI(35.3%,47.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8%、21.6%、32.7%、49.2%、59.9%和67.9%;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的成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依次为54.8%、43.3%、40.0%、38.2%、37.0%、30.9%和26.2%。4种诊断标准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7.2%、37.0%、36.6%和35.2%;城市、农村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9.7%和34.3%;2000—2011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45.1%,2012—2023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38.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受年龄、地理分区、诊断标准、居住地等不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应重视相关男性群体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诊治,以提高该类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