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138篇“ 抗炎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章
枣及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枣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干果,具有氧化和癌等生物活性功能。是其主要活性功能之一,国内外对枣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在于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并通过体内、体外模型验证其对症性疾病的作用效果。枣主要的活性成分有多糖类、多酚类、三萜类和生物碱等,这些成分通过调控免疫应答反应和症信号、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改善肠道菌群等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枣活性成分的种类和结构对症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其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氧化应激和菌群调节的作用途径,并总结了枣及活性成分在结肠、糖尿病、过敏性哮喘、阿兹海默症、肥胖和关节等疾病中的应用。旨在探索枣中活性成分的机制,为枣的精深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张紫怡赵斐然索晓毅杨济闻魏冠棉桑亚新
关键词:生物活性抗炎机制肠道菌群免疫调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罗汉果提取物作用机制
2025年
本试验旨在探究罗汉果提取物对动物症的调控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首先进行小鼠试验,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CON组和LPS组饲喂正常饲粮,SGE组在饲喂正常饲粮的基础上灌胃罗汉果提取物(100 mg/kg BW)14 d;在第15天,CON组小鼠不做处理,LPS组和SGE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 mg/kg BW)建立症模型。LPS注射6 h后处死全部小鼠采样,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空肠和脾脏中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接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与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筛选罗汉果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收集症的靶点;采用靶点数据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PyMOL和AutodockTools软件将度值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1)灌胃罗汉果提取物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了LPS诱导的症模型小鼠血清中IgG和IgM含量(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量(P<0.05或P<0.01),并显著增加了脾脏中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P<0.05)。2)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罗汉果提取物有效成分有3个:山奈酚、川芎哚和酒渣碱;筛选出度值前5的核心靶点为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了324个生物过程、54个细胞组分以及99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05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
张进武慧宁赵林露郭梦如何洁仪刘晓曦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炎症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芍药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作用机制
2025年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途径与靶点,并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油酸钠(sodium oleate,NaOA)诱导的HepG2脂肪肝细胞模型评价PAE体外药效;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出PAE治疗NAFLD核心靶点;通过分子对接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 264.7症细胞验证模型进行验证。体外脂肪肝细胞模型结果显示PAE可以缓解NaOA诱导的HepG2的脂质堆积;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PAE治疗NAFLD共预测60个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发现获得Degree值前10的靶点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GO富集分析共涉及核心靶点可能通过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等症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AE与TNF、IL6、AKT等具有良好的结合力;LPS诱导的体外症RAW 264.7细胞模型结果显示,PAE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增殖,降低TNF-α、IL-6、IL-1β、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O_(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水平(P<0.05或P<0.01)。综上,PAE通过抑制细胞症与氧化应激,缓解脂质堆积。
刘湘花李姗赵方言周志文闵远骞
关键词:芍药苷脂肪肝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龙胆科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龙胆科(Gentianaceae)植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药用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龙胆苦苷、獐芽菜苷、獐芽菜苦苷以及生物碱、黄酮、香豆素及内酯等化合物。龙胆科植物来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症反应,对于治疗各种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龙胆科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转录因子的激活;抑制症相关酶的表达;减少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影响自噬和NLRP3等新兴机制,旨在为龙胆科植物来源的化合物在症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彭学容朱钰珊范苏苏孙亚茹王洋张旋
关键词:活性成分炎症抗炎机制
乳黄消散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探讨不同剂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乳黄消散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40头患临床型乳房的奶牛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药物对照组,每组10头,另选10头健康泌乳奶牛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按剂量300 g/d、400 g/d、500 g/d灌服乳黄消散,药物对照组灌服公英散300 g/d,灌服不超过5 d,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不同剂量的乳黄消散和公英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的疗效、细菌转阴率、体细胞数、血清和乳清中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乳黄消散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临床型乳房的治愈率分别为60.00%、70.00%和80.00%;乳黄消散3个剂量组和公英散对照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且在停药后14 d各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均下降到每毫升20万个以内;治疗结束停药后,乳黄消散3个治疗组的细菌总转阴率平均为89.06%;与给药前比较,乳黄消散和公英散均可显著降低奶牛血液和乳清中IL-6、IL-1β、IL-8和TNF-α等症因子的水平。乳黄消散3个剂量组对临床型奶牛乳房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患病奶牛乳汁体细胞数、清除或抑制乳汁中致病菌,并可显著降低奶牛血液和乳清中症因子表达水平,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牟小青尚立宏杨胜安杨峰丁学智杨雅媛武小虎吕亚楠武凡琳李宏胜梁斌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治愈率抗炎作用
芍药苷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性反应是对外界刺激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导致多器官组织功能损伤障碍。中医学运用芍药治疗性反应已有近千年历史,芍药苷是从芍药干燥根中提取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和免疫调节作用,临床应用潜力巨大。本文对芍药苷在作用机制以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期为芍药苷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芍药苷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刘馨鸿郭超宋冰赵泓彰王琼白敏宋文静张钰连源张延英张延英
关键词:芍药苷抗炎
基于NF-κB通路探究重楼皂苷Ⅶ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重楼皂苷Ⅶ(PSⅦ)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ACS法从C57BL/6小鼠脾脏中分离初始T淋巴细胞。PSⅦ处理后,通过流式细胞术、RT-qPCR、Western blot检测PSⅦ对IL-6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Cell TraceTM Violet试剂盒检测PSⅦ对CD4+T细胞活化及增殖分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SⅦ对IκBα、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RNA-seq检测PSⅦ处理后的差异基因。结果:PSⅦ显著抑制IL-6的表达。PSⅦ对CD4+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其分化有一定影响。PSⅦ抑制p-IκBα、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但对IκBα、STAT3无影响。RNA-seq分析的差异基因有70个(27个上调、43个下调),从中筛选出6个并利用RT-qPCR得到验证。结论:PSⅦ可通过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IL-6的表达,从而缓解症。
晋兰吴琼梁金美琪林迪斯郗雪艳郭阳
关键词: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6炎性反应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三白草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三白草作用机制。方法 依托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筛选三白草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其作用靶点,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三白草—活性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图;将三白草主要成分作用靶点与靶点进行交集,绘制韦恩图,上传至String平台,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相应靶点开展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生物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三白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马纳萨亭A、马纳萨亭B、三白脂素-7、三白脂素-8、三白草酮等,可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雌激素受体1(ESR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161个靶点;生物过程涉及条目主要包括激素反应、肽反应等共计1 774项,分子功能涉及条目包括蛋白激酶活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共计191项,细胞组分涉及条目包括受体复合物、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等共计129项;三白草中主要有癌症、趋化因子、钙离子、Apelin、Notch等信号通路参与。结论 三白草可能通过槲皮素、三白草酮、马纳萨亭A、马纳萨亭B等关键成分影响TNF、AKT1、ESR1等靶点,参与趋化因子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其作用
梁静敏余应嘉
关键词:三白草网络药理学抗炎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甘草黄酮类成分的美白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与皮肤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结合较好的活性成分,研究其美白作用机制。通过TCMSP平台和UniProt数据库分别筛选甘草黄酮类成分和皮肤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获得的成分与靶点关系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终收集甘草黄酮类成分87个,皮肤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253个,分子对接确定了150个核心靶点;在网络图中,度值较高的化合物为夏姆比奥纳(xambioona)、(E)-1-[2,4-二羟基-3-(3-甲基丁-2-烯基)苯基]-3-[4-羟基-3-(-3-甲基丁-2-基)苯基]丙-2-烯-1-酮(kanzonol C)和(2S)-2-[4-羟基-3-(3-甲基丁-2-烯基)苯基]-8,8-二甲基-2,3-二氢吡喃并[2,3-f]色烯-4-酮(shinflavanone)等,度值较高的靶点为CHUK、AKT1、PLCG2等;通路分析显示其富集在TRP通道的症介质调节、MAPK信号通路等。因此,甘草黄酮类成分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美白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崇何敬愉梁爽成
关键词:甘草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翘缓解乌鳢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
随着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多种应激因素(例如:水质、疾病和饲养管理等)都增加了水生生物感染微生物的风险,这些因素可直接或间接改变免疫系统,从而引发免疫应激。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是水产常见致...
李若铭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连翘乌鳢肠道损伤抗炎作用

相关作者

赵文静
作品数:93被引量:916H指数:15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药理作用 虎斑游蛇 中药学 胶囊 痛泻要方
张立伟
作品数:266被引量:1,304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研究主题:连翘 连翘叶 连翘酯苷A 连翘酯苷 连翘苷
李树莲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虎斑游蛇 抗炎作用机制 醇提取物 风湿性关节炎 骨结核
刚宏林
作品数:66被引量:251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灵芪胶囊 鸦胆子油 脂质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虎斑游蛇
张倩
作品数:15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抗炎作用机制 抗炎作用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丁 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