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9 篇“ 抗菌机制 “的相关文章
防御素rPaDef的定向分子改良及其抗菌 机制 2025年 美洲鳄梨变种防御素(Persea americana var. drymifolia defensin,PaDef)是从墨西哥鳄梨果实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 作用的防御素,其结构-活性构效关系及其抗菌 机制 尚未明确。该文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对重组PaDef(recombination PaDef,rPaDef)进行定向分子改良。最终获得改良肽rPaDefQ33H和rPaDefK43M,其抗菌 活性上调2~3倍,同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溶血性和细胞毒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探究rPaDef及改良肽的抗菌 机制 ,表明rPaDef及改良肽能够在细菌表面产生孔隙,破坏受试菌的细胞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因此rPaDef及改良肽可以作为新型抗生素替代物,在食品贮藏保鲜、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临床医药领域等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 凤英 李文娟 刘庆艳 代红霞 樊振川关键词:抗菌肽 抗菌机制 抗菌 肽LL-1对沙门氏菌的抗菌 机制 2025年 为探究抗菌 肽LL-1对沙门氏菌的抗菌 效果及机制 ,首先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LL-1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以抗菌 曲线评价LL-1对沙门氏菌的抗菌 效果;然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通过检测核酸、蛋白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泄漏情况以及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实验,评价LL-1对沙门氏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核酸凝胶电泳观察LL-1与沙门氏菌DNA结合情况;最后,通过检测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alatedehydrogenase,NADP-MDH)活性以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评价LL-1对沙门氏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LL-1对沙门氏菌的MIC为6.25μg/mL,有良好的抗菌 效果,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LL-1处理的沙门氏菌出现菌体皱缩、胞膜溶解和质壁分离等形态变化;沙门氏菌经LL-1处理后,胞内核酸、蛋白质、ALP发生泄漏,并且经PI染色后胞内荧光强度增强,同时LL-1与DNA发生结合;随着LL-1质量浓度的升高,胞内ATP含量下降、SDH及NADP-MDH的活性降低。综上,LL-1能增大沙门氏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引起胞内容物泄漏,结合其DNA,并通过影响细菌能量代谢等方式抗菌 ,本实验可为后续深入研究LL-1的抗菌 机制 和应用奠定基础。 王宇航 周玲玲 周瑶玲 撒俊梦 张元臣 马增军 连凯琪关键词:沙门氏菌 抗菌肽 抗菌机制 食源性致病菌 细胞膜 能量代谢 阿奇霉素抗菌 机制 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本文综述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机制 、耐药机制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合成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 机制 主要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然而,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耐药机制 包括核糖体甲基化修饰、外排泵机制 及核糖体突变等。其中,核糖体甲基化和外排泵机制 最为常见。在临床应用方面,阿奇霉素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不良反应总体较轻,以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风险,尤其是在某些高危人群中。在合成工艺方面,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但基因工程菌发酵法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者正在通过代谢工程、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提高阿奇霉素的产量和纯度。尽管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未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阐明其作用机制 ,优化给药方案,开发新的制剂,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维持其临床疗效。 秦静 苗凤荣关键词:阿奇霉素 抗菌机制 耐药性 合成工艺 多组学视角下中药抗菌 机制 研究进展 2025年 随着抗生素滥用引发的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新型抗菌 药物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传统中草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具有多靶点、副作用小、抗耐药性和广谱等优点,在抗菌 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和显著效果。随着测序技术、高分辨率质谱等的发展,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抗菌 机制 的研究。转录组学技术可用于筛选和验证差异表达基因,以了解中药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途径。蛋白质组学可帮助识别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解析其与致病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检测代谢产物的变化,以识别在中药和细菌之间的相关代谢物的差异。然而,单一的组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组学联合分析可更全面地了解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中药对细菌感染的调控机制 。笔者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方面系统性总结了中药抗菌 活性及中药影响群体感应、生物膜形成、物质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等抗菌 机制 的研究,旨在为中药抗菌 机理的解析和抗菌 药物筛选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乔常宏 陈翔宇 刘宝玲 罗琴 刘丁语 何振文 王晓虎 陈晶 张翩 黄元 白挨泉 王刚 蔡汝健关键词:蛋白组学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中药 抗菌 抗菌 肽的结构分析、抗菌 机制 及改造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4年 细菌感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抗生素的滥用又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进程。抗菌 肽因其广谱抗菌 活性、快速杀菌作用、低毒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抗菌 肽的天然结构也预示了其应用存在一些限制,如易降解、不稳定、低渗透和高成本等。如何改良抗菌 肽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抗菌 肽的来源和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与抗菌 相关的空间结构及其所对应的抗菌 机制 ,总结了现有抗菌 肽的改良策略,为寻求新型改良方案奠定基础。希望为今后抗菌 肽的改造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杨晨远 于子川 秦迪 高媛媛关键词:抗菌肽 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的抗菌 机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明新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抗菌 效果和机制 。【方法】测定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抑菌曲线评价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 效果;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评价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核酸凝胶电泳检测抗菌 肽LL-1与肺炎克雷伯菌DNA的结合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菌体形态的影响。【结果】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 活性,MIC为50μg/mL;抑菌曲线表明,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2 MIC的抗菌 肽LL-1在6 h内能完全抑制肺炎克雷伯菌;抗菌 肽LL-1能导致肺炎克雷伯菌的ALP和β-半乳糖苷酶发生泄漏,且1/4 MIC的抗菌 肽LL-1即可导致其泄漏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核酸和蛋白质泄露的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抗菌 肽LL-1能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胞内容物外流;此外抗菌 肽LL-1还能与肺炎克雷伯菌DNA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抗菌 肽LL-1会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表面变得粗糙、菌体变形等。【结论】抗菌 肽LL-1能增加肺炎克雷伯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结合其DNA,从而发挥抗菌 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抗菌 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 机制 奠定基础。 连凯琪 王宇航 曾雅静 周玲玲 张元臣 张明亮 张改平 王双山关键词:抗菌肽 肺炎克雷伯菌 抗菌机制 细胞壁 细胞膜 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的抗菌 活性及抗菌 机制 2024年 目的设计并合成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并对其抗菌 机制 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赖氨酸替换得到抗菌 肽SP-1的衍生肽,通过Fmoc固相合成方式制备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测定其抗菌 活性。用N-苯基-1-萘胺和2-硝基苯基-β-D-呲喃半乳糖苷为探针进行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的细胞外膜、内膜渗透性实验。通过钙黄绿素实验测定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与细胞膜的作用。通过凝胶阻滞实验测定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与细菌基因组DNA的结合能力。结果ProtParam tool软件分析表明,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均为阳离子多肽,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抗菌 肽合成产物纯度均在90%以上。D4K、D13K、D4K/D13K肽抗菌 活性相比于SP-1肽分别提高了2.60倍、3.25倍、13.00倍。这表明,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细菌外膜和内膜渗透性实验表明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在4 min左右就可以显著破坏细菌细胞膜,钙黄绿素泄露实验证明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作用后,钙黄绿素泄露率达40%以上。凝胶阻滞实验表明,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可以结合细菌基因组DNA,从而抑制细菌的分裂增殖。结论抗菌 肽SP-1及其衍生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结合基因组DNA产生抑制菌作用,从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白亚茹 马慧慧 潘洪明 何兰 刘大鹏 朗尉雅 王洁 张海燕关键词:抗菌肽 固相合成 细胞膜 钙黄绿素 石墨烯的抗菌 机制 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复合应用 2024年 近年来,由于细菌病毒的暴发导致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危害,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石墨烯抗菌 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抗菌 性能成为了各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单一材料石墨烯的杀菌率低,需要结合复合纳米材料、金属离子、抗菌 涂料等进一步加强抗菌 性能。综述了石墨烯的结构与特性、抗菌 机制 以及石墨烯抗菌 纺织品的制备与应用,最后对石墨烯抗菌 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指出未来应更加注重抗菌 纺织品的制备工艺及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魏玲玲 王丞 王进美 陈彦成 陈海通关键词:石墨烯 抗菌机制 复合纳米材料 抗菌纺织品 Penicillium egyptiacum的次级代谢产物挖掘及抗菌 成分A26771B的抗菌 机制 研究 本论文采用改变培养基的单一菌株多个化合物(OSMAC)策略,深入挖掘从龙血树(Dracaena draco(L.)L.)中分离出的埃及青霉菌(Penicillium egyptiacum)的次级代谢潜力。通过分析埃及青霉... 郑晓明关键词:抗菌机制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副干酪乳杆菌FX-6发酵物对耐粘菌素大肠杆菌SHP45的抗菌 机制 被引量:1 2024年 粘菌素耐药大肠杆菌的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寻求安全有效的抗菌 剂迫在眉睫。本研究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由副干酪乳杆菌FX-6产生的抗菌 发酵物(AMS)对耐粘菌素大肠杆菌(E.coli SHP45(mcr-1))的抗菌 机制 。结果表明,经AMS处理后E.coli SHP45(mcr-1)代谢轮廓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共定性出150个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共定性出86个差异代谢物。进一步结合KEGG代谢通路和关键代谢物分析,发现AMS对E.coli SHP45(mcr-1)细胞壁结构完整性、细胞膜结构稳态、细菌能量代谢和细菌基础代谢造成了明显影响。本研究为AMS抑制耐粘菌素大肠杆菌的抗菌 机制 提供了新的见解,为AMS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谭岸 冯孔龙 叶铸明 张慧婷 曹庸关键词:代谢组学 抗菌机制
相关作者
周本宏 作品数:374 被引量:2,068 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鞣质 石榴皮鞣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石榴皮 尿石 刘明春 作品数:223 被引量:746 H指数:1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化脓隐秘杆菌 耐药性 细菌 头孢噻呋 抗菌活性 钱霞 作品数:7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抗菌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胞壁 靶点 抗菌作用 杨涛 作品数:6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抗菌肽 抗菌机制 研究方法 成骨诱导 MAPK 王洁 作品数:23 被引量:27 H指数:3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抗菌肽 医学物理学 肺癌 抗菌机制 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