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10篇“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相关文章
- 苍术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基于GC-MS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2025年
- 目的:优化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条件,对苍术挥发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并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建立并优化GC-MS,使挥发油中各组分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苍术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超声30 min、提取8 h。采用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和GC-MS提取并检测采自湖北省郧西县、英山县和河北省承德市3个地区苍术样品的挥发油,结果表明,郧西县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茅苍术醇46.752%、β-桉叶醇39.966%、沉香螺醇3.220%、苍术素1.324%;英山县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茅苍术醇44.684%、β-桉叶醇37.922%、沉香螺醇3.332%、苍术素2.466%;承德市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1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比例分别为β-桉叶醇30.229%、苍术素17.513%、大根香叶烯D 9.060%、茅苍术醇6.752%、苍术酮6.688%。结论:优化后的挥发油提取工艺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苍术挥发油的工业化提取。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可为苍术挥发油的开发、生产、利用及药理活性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 毛孟可钟淑梅陈超群王心语何德刚陈芸翁端阳王学奎舒少华丰胜求李凤凤
- 关键词:苍术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 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2025年
- 本文从干燥方法、干燥温度、提取方法和时间、石菖蒲茎叶新鲜度等方面比较研究,确定了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采收7~9月份石菖蒲茎叶,在60~65℃进行即时烘干粉碎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h,获得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本文将探讨不同初加工方式和提取方法对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产质量的影响,本章将以石菖蒲中主效物质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含量作为挥发油质量评判的指标,为后续石菖蒲茎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李珂周喜新
- 关键词:挥发油Α-细辛醚Β-细辛醚
- 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新鲜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
- 2024年
- 为优化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建立以新鲜川芎为原料提取制备挥发油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考察优选回收浓缩、油水分离等关键工艺参数。以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作为指标成分,应用HPLC一测多评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提取量、油收率、油含量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川芎挥发油提取制备新方法为:鲜川芎切片,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以干药材计,第一次需测定鲜川芎水分,调节乙醇浓度为70%),每次1.5 h,滤液回收浓缩至2.0~3.0 g生药/mL,静置过夜,弃去水层,上层乳化层加热至60℃离心,分取油层,余下乳化层再加氯化钠至饱和并加热至60℃离心,合并油层,即得川芎挥发油。新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收率约为3%,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含量达70%。该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生产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川芎挥发油的高效制备,且含量高、品质优,为川芎挥发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李超刘云华秦登云黄志芳刘玉红陈燕易进海
- 关键词:挥发油乙醇提取正交试验
- 基于低共熔溶剂超声预处理的香附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应用
- 本发明属于植物提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共熔溶剂超声预处理的香附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应用。该香附挥发油提取工艺,取香附药材粉末,加入低共熔溶剂水溶液,所述低共熔溶剂由氢键受体和氢键供体合成,所述氢键受体和氢键供体的摩尔比...
- 封传华胡锦芳周健廖争争潘德城陶松
- 响应面法优化福白菊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分析
- 2024年
- 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福白菊中的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并对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180 W、粒径0.5 mm、提取时间5.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0.260%±0.01%,且提取的福白菊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 潘戴晨王紫薇杨敏潘佩徐颂文蒋细旺
- 关键词:挥发油响应面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抑菌活性
- 双黄连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抗菌活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优化双黄连挥发油提取工艺,并考察其化学成分、抗菌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GC-MS法分析化学成分,微量肉汤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最佳条件为浸泡时间1h,料液比1∶6,提取时间4h,挥发油提取率为(0.662±0.010)%。共鉴定出23个化合物,主要为烯、烯醇、烯醚、烯酮,匹配因子大于85.0的有21个,占87.5%,其中水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30.02%。挥发油对大肠杆埃希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25、3.13μL/mL。结论该方法提取率高、稳定可行,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双黄连挥发油制剂工艺升级和临床效果提升提供依据。
- 韩愈杰韩愈杰杨鹤云张云杨鹤云王禹智张云赵兴华
- 关键词:双黄连挥发油化学成分抗菌活性GC-MS
- 闪式提取法辅助肉豆蔻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及GC-MS成分分析
- 2024年
- 目的建立闪式提取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油的工艺,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对比。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闪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并通过肉豆蔻挥发油提取率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来确定闪式提取法的可行性。结果闪式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为闪式电压105 V,闪式预处理60 s,液料比10∶1,蒸馏4 h,挥发油提取率为6.23%;闪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均能分离出52个峰,水蒸气蒸馏法可鉴别出42种成分,闪式提取法可鉴别出41种成分,闪式提取法比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增加6种成分,未检测出7种成分,二者共有成分35种。结论闪式提取法操作简单,工艺可行,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提取肉豆蔻挥发油的一种方法。
- 张艳丽袁子民王静
- 关键词:肉豆蔻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甘松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 2024年
- 目的:优化甘松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同时检测其挥发性成分。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加盐量、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对甘松挥发油含量的影响,选定工艺参数和变化水平。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以甘松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数学回归模型。采用气象色谱-质谱(GC-MS)和顶空进样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分析甘松挥发油成分。结果:根据Box-Benhnken响应面优化设计试验结果和拟合的回归方程,采用Design Expert 11软件拟合后得到最优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10.158 h、料液比1∶26.476、加盐量为3.016%、粉碎粒径为43.306目,在此条件下甘松挥发油提取率为4.278%。GC-MS分析甘松挥发油共有62种成分,顶空进样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出38种成分。结论:在该提取实验条件下甘松挥发油提取率稳定,GC-MS分析条件下可分析到较理想的挥发油成分。
- 张郝男贺奇峰刘玉仙班玛杨措角杰本林鹏程
- 关键词:挥发油响应面法GC-MSSPME-GC-MS
- 植物纤维原料VOCs释放规律及樟木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我国林业资源较丰富,可为家居行业提供加工原材料。然而,林业家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部分VOCs具有令人愉悦的功效且不危害人体健康,而另一部分VOCs会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产生负...
- 陈昱文
- 关键词:植物纤维原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油
- 北苍术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纳米乳制备与表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优化北苍术挥发油提取工艺并制备北苍术油纳米乳。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以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自动乳化法制备纳米乳,伪三元相图确定Km值,以粒径、PDI和Zeta电位大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北苍术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超声时间40 min,提取时间6 h,北苍术挥发油的提取率为2.70%。纳米乳最佳配方为3.60%挥发油,72.29%水,21.70%OP-10,2.41%异丙醇。纳米乳平均粒径为15.51 nm,PDI为0.134,Zeta电位为-11.71 mV。结论:挥发油提取工艺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北苍术油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为北苍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王镜淇耿晨阳刘华石
- 关键词:北苍术挥发油纳米乳
相关作者
- 王桃云

- 作品数:34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空气清新剂 提取剂 杀菌活性 挥发油提取工艺 超声波辅助提取
- 宋宏春

- 作品数:98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蒙药 正交设计 药效学研究 胶囊 胶囊剂
- 雷凯君

- 作品数:64被引量:215H指数:9
-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
- 研究主题:合理用药 挥发油 伤科黄水 药效学研究 丹酚酸B
- 黄敏

- 作品数:151被引量:41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研究主题:活性炭 挥发油 催化合成 有机化学 荔枝
- 李喜香

- 作品数:249被引量:820H指数:13
-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高效液相色谱法 正交试验 浓缩丸 中药 薄层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