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篇“ 捕食习性“的相关文章
- 一种用于引鹰筑巢、产卵枚数、育雏、捕食习性规律的自动监测系统
- 本发明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引鹰筑巢、产卵枚数、育雏、捕食习性规律的自动监测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筑巢信息处理模块、产卵信息处理模块、育雏信息处理模块和捕食信息处理模块,并且信息采集模块可以采集鹰巢...
- 李卫民 马培金
- 一种用于引鹰筑巢、产卵枚数、育雏、捕食习性规律的自动监测系统
- 本发明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引鹰筑巢、产卵枚数、育雏、捕食习性规律的自动监测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筑巢信息处理模块、产卵信息处理模块、育雏信息处理模块和捕食信息处理模块,并且信息采集模块可以采集鹰巢...
- 李卫民 马培金
- 温度和光周期对两种瓢虫捕食习性和发育的影响(英文)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在农业上,气候变化影响作物产量、蚜虫动态以及捕食性瓢虫对蚜虫的调节作用。一些瓢虫为广布种,而另一些瓢虫种类却只在特定地理范围内分布,而有关气候因子如何影响瓢虫分布了解甚少。【方法】评价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和光周期(8L∶16D,12L∶12D和16L∶8D)对两种瓢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Linnaeus)(一种广布种)和狭臀瓢虫Coccinella transversalis Fabricius(一种东方/南亚瓢虫)]幼虫取食和利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的影响。【结果】尽管两种瓢虫的捕食作用和发育速率均在25℃时最高,但是随着日长的增加(即光周期从8L∶16D增加到16L∶8D)捕食作用进一步增强。与狭臀瓢虫相比,在所有温度和光周期下,七星瓢虫幼虫的取食量更高,生长和发育速率更快,其新羽化的成虫体重更重。非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七星瓢虫和狭臀瓢虫的最低发育温度分别为11℃和10.5℃左右,最高发育温度分别为41℃和43℃左右。狭臀瓢虫的幼虫捕食和发育速率对气候因子的依赖性强于七星瓢虫。【结论】本研究表明,广布种瓢虫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比土著种瓢虫弱,因而可以广泛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此,与土著种瓢虫相比,广布种瓢虫更适于作为生防因子。
- OMKARBhupendra KUMAR
- 关键词:七星瓢虫瓢虫温度光周期蚜虫
- 基于RFID辅助标签定位的野生翠鸟捕食习性数据采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辅助标签定位的野生翠鸟捕食习性数据采集装置,主要由识别采集单元、电源单元及安装在目标野生翠鸟脚上或身上合适部位的RFID标签组成。通过本实用新型的RFID无线感测与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可以在...
- 陆家源陆曼婵陆曼莎贝永建王小敏陆钊李超建何军杨彤陆宇秋刘春玲
- 具瘤长须螨的生长、繁殖及捕食习性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作者在室内控温条件下 ,研究了具瘤长须螨 (Agistemusexsertus)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捕食习性 .研究结果表明 ,其生长发育历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全生育期发育起点为 6 .8℃ ,需有效积温 2 82 .6日度 ,每雌平均卵量及内禀增长能力均受到温度的制约 ,日平均卵量与雌成螨的年龄有关 .该螨可捕食叶螨的各种虫态 ,但对螨卵有明显的选择捕食习性 ,各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参数表明 。
- 岳碧松邹方东徐柳
- 关键词:桔全爪螨生物防治繁殖捕食习性
- 毛嵌线螺的研究Ⅱ.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被引量:3
- 2000年
- 周永灿陈国华潘金培
- 关键词:毒素捕食行为捕食习性
- 斑蝥幼虫捕食习性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 1996年
-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斑蝥幼虫的捕食习性,结果表明:幼虫对食物距离,置食深度的选择性较强。
- 胡周强张含藻韦波
- 关键词:斑蝥幼虫捕食习性
- 鳜侧线管结构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被引量:23
- 1996年
-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汉阳县军江渔场采集鳜标本,运用形态学和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其侧线管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职眶上管、眶下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大,部分管道未埋入骨组织中;躯干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小,全部埋人鳞片中;前鳃盖下颌管、眼后管等头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介于前二者之间,全部埋入骨组织中。饭测线对头部前上方振动刺激很敏感并可诱导捕食反应;对头部侧面振动刺激反应不强,对躯干侧面和后方振动刺激仅有警戒反应。据此,认为鳜头上部位直径大、未完全理入骨组织中的侧线管感觉灵敏性较高,适于对其前上方活动猎物进行近距离识别、定位;而其它部位直径小、完全理入骨组织中的测线管感觉灵敏性较低,可保证鳜在复杂生境中觅食时避免碰撞其它物体。
- 梁旭方
- 关键词:捕食习性鱼类
- 鳜鱼口咽腔味蕾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被引量:8
- 1996年
- 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行为学实验研究鳜鱼[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口咽腔味蕾形态和分布及吞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鱼口咽腔味蕾丰富,几乎都是Ⅰ型和Ⅱ型味蕾,着生于表皮乳突上,主要分布于上颌骨齿周围及内侧、下颌齿周围及外侧、舌前中区、下鳃骨细齿内侧等部位,其它区域分布较少.鳜鱼口咽腔味蕾对食物味道和软硬均非常敏感,鳜鱼仅吞食同时具有一定味道和软硬度的食物.本文探讨了鳜鱼口咽腔味蕾的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意义。
- 梁旭方
- 关键词:鱼纲鳜鱼捕食习性
- 鳜鱼视觉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适应的研究III.视觉对猎物运动和形状的反应被引量:23
- 1995年
- 作者采用行为学方法测定了伏击型凶猛鱼类鳜鱼视觉对猎物运动和形状特征的反应特性。鳜鱼对3种不同体形饵料鱼有最强的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对虾则有较强的跟踪反应而几乎没有攻击反应,对蜻蜒幼虫仅有不强的跟踪反应而完全没有攻击反应。它对低速(v≤5cm/s)一连续和等间歇不连续运动的饵料鱼有较强的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对中速和高速(v≥10cm/s)连续运动的饵料鱼有最强的跟踪反应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攻击反应,对中速和高速等间歇不连续运动的饵料鱼则有最强的跟踪反应和最强的攻击反应。它对不连续运动的a、b、c、d、e、f6种形状均有跟踪反应,但近距离跟踪反应的强度与形状特征有关系,对不连续运动的b、c、d3种形状完全没有攻击反应,而对不连续运动的a、e、f3种形状则有依次增强的攻击反应。鳜鱼视觉可对猎物运动进行远距离的识别,并决定其对猎物的远距离跟踪反应。且其视觉仅能对猎物的大致形状进行近距离识别,并决定其对猎物的近距离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
- 梁旭方
- 关键词:鳜鱼视觉捕食行为鱼纲
相关作者
- 梁旭方

- 作品数:294被引量:1,169H指数:18
- 供职机构: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鳜鱼 翘嘴鳜 草鱼 基因克隆 鱼类
- 董正之

- 作品数:11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头足类 头足纲 太平洋褶柔鱼 鱼类 捕食者
- 王小敏

- 作品数:31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玉林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金线莲 基因 稻草覆盖 金花茶 茎段
- 胡周强

- 作品数:68被引量:119H指数:8
- 供职机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 研究主题:仔麝 斑蝥 乌梢蛇 习性 幼虫
- 华田苗

- 作品数:128被引量:223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扬子鳄 胚胎 年龄相关变化 组织学 S100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