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4篇“ 政治信任“的相关文章
- 社会治理绩效评价与政治信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
- 2025年
- 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的重要层面,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关于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绩效评价和政治绩效评价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在社会治理绩效评价维度侧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对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关注不够。从社会治理绩效评价角度,来分析制度绩效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分析方法处理治理绩效评价变量对政治信任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可以发现,民众对当下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评价越高,其对各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就越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纾解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持民众的高水平政治信任。
- 王甫勤
- 关键词: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政治信任
- 中日韩三国居民的政治信任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基于第七次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 2025年
- 政治信任作为连接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纽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世界价值观第七次调查结果与数据,发现中国的政治信任程度远高于日本韩国两国,中国的政治信任处于较高水平,而日韩两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研究发现:(1)中日韩的政治信任都受到政治认知因素的显著影响,对政治体制的满意程度与腐败感知对政治信任影响较大。(2)社会经济因素并没有显著地影响政治信任,无论是家庭经济收入与主观社会阶层都未对政治信任产生显著影响。(3)社会资本中特殊信任与组织信任对三国的政治信任产生了显著影响。(4)了解政治的渠道并未对政治信任产生显著影响,但新媒体与自媒体对政治信任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
- 郭郡郡葛宏进
-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治认知社会资本
- 社区治理、政治信任与政策遵从:来自列举实验的证据
- 2025年
- 西方民主理论以自发形成的同质化社区为经验基础,认为丰富的社会资本是监督公共权力、实现基层善治的必要条件。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具有行政化特点,不完全适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治理绩效。中国式社区治理兼具自治与行政双重性质,能够增强民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将社区治理绩效转化为政府治理绩效。基于北京市居民抽样调查的列举实验表明,社区治理水平对居民服从社区内外的公共政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政治信任而非社会信任。该结论揭示了社区治理对政府治理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有积极的启示。
- 曾渝张志原严洁
- 关键词:政治信任中国式现代化
- 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变迁趋势研究——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效应的分析
- 2025年
- 政治信任对于维持政治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来考察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年龄、时期和世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政治信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这种信任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扩大。1990—2018年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水平总体呈现出“N”型变化:1990—2007年逐渐上升,2007—2013年略有下降,2013—2018年稳步回升。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世代,其政治信任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而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世代中,政治信任开始逐步上升,其中,1996—2000年出生世代的政治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世代。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中国转型社会中政治信任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 陈杉杉
-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信任
- 官方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讨官方媒体使用与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关系及政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采用官方媒体使用量表、政治效能感量表和政治信任量表,对123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官方媒体使用、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均呈显著正相关,政治效能感在官方媒体使用与大学生政治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官方媒体使用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也能通过政治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
- 卢小陶胡俊欢商宪春
- 关键词: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
- 西汉政治信任问题研究
- 在政治活动中,政治信任问题无处不在。政治信任问题包括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两方面,政治信任指的是在政治活动中一方相信另一方而托付,政治不信任指的是在政治活动中一方不相信另一方而防范。西汉时期的政治信任问题与西汉历史的展开息...
- 张宇
- 关键词:西汉政治信任信任危机
- 乡村数字治理技术采纳对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以政治效能感为中介变量
- 2024年
- 乡村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数字技术逐步渗透乡村治理领域,可为解决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助推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区浙江省为例,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村民对乡村数字治理产品的技术采纳问题,重点研究村民的技术采纳对其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村民对于乡村数字治理产品的技术采纳与其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村民使用乡村数字治理产品实现信息获取与分享、意见反馈与沟通、服务获得与利用,有助于其政治效能感的增强,进而促进其对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同时,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有助于乡村公共能量场的构建、村民自治内生动力的增强以及村民政治信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应警惕数字形式主义和数字鸿沟。
- 徐旭初徐菁吴彬
- 关键词:技术采纳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
- 腐败治理效能如何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政治信任?——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CSS2019调查数据,从腐败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腐败治理效能对我国城乡居民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描述统计结果显示: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差序信任格局更明显以及腐败治理效能感知更强。推论统计结果表明:腐败治理效能和主观幸福感会显著促进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腐败治理效能会通过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间接地促进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主观幸福感在腐败治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增进民生福祉,重视“输出面”的公平,以提升基层政治信任,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 杨慧青崔旭东
- 关键词:政治信任主观幸福感
- 我国青少年的媒体使用、媒体信任与政治信任——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建构政治信任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媒体则是塑造该群体政治信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广东、湖北、甘肃三省六地近1400名在校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媒体使用和媒体信任对青少年群体政治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青少年的媒体使用既直接促进政治信任,还通过媒体信任对政治信任产生间接影响。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青少年使用媒体获取时政信息越频繁,其对于政治行为者、政府、政党、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官方媒体信任和非官方媒体信任都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政治信任,且两种媒体信任在媒体使用和政治信任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从政治传播视角揭示了媒体使用对青少年政治信任的多重影响路径,彰显和证实了媒体信任在该群体政治信任培育中的重要价值。将中介变量媒体信任划分为官方媒体信任和非官方媒体信任两个维度,丰富和拓展了学界对媒体信任和政治信任之间关系的理解。
- 张明新沙贺稳
- 关键词:政治传播政治信任政治社会化媒体使用青少年群体
-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社会信任、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基于CRRS2020数据的因果中介分析被引量:4
- 2024年
- 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的数据,使用因果中介效应(ACME)模型分析乡村场域中社会信任、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在乡村场域中,社会信任会给乡村治理绩效带来正向影响,乡村治理绩效也会对政治信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乡村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之间存在因果中介效应。相比于整体生活预期、收入预期、政府补贴预期等主要指标构成的前瞻性治理绩效,由居住环境满意度、社会治安满意度、村务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构成的回顾性治理绩效在社会信任影响政治信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社会信任、乡村治理绩效和不同层级的政治信任之间存在因果中介效应,但效应强度并不会因政治信任层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基于上述发现,回归乡村振兴实践场域,从“增强乡村居民社会信任”与“提升回顾性治理绩效”两个维度给出了提高乡村居民政治信任水平的建议。
- 慕良泽常富军
- 关键词:社会信任政治信任治理绩效
相关作者
- 上官酒瑞

- 作品数:101被引量:4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 研究主题:政治信任 中国共产党 政治 全过程 民主
- 王正绪

- 作品数:61被引量:32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信任 公民 政治文化 政治 制度主义
- 郝宇青

- 作品数:215被引量:87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苏共 基层社会治理 政治 合法性资源
- 王华华

- 作品数:90被引量:25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共无锡市委
- 研究主题:土地征收 社会公正 群众路线 新型城镇化 政治信任
- 谢治菊

- 作品数:105被引量:5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正义 村民 政治信任 实证研究 政府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