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0篇“ 政治转型“的相关文章
缅甸政治文化对其政治转型的影响探析
2024年
政治文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缅甸政治文化的特点,并论证其对政治转型产生的影响。缅甸的政治文化包括追求所谓“自由民主”和“宪政”的理念,以及宽容和非暴力的思想。前者受英国殖民统治政治遗产的影响,后者源于在缅甸有较大影响力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缅甸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该国的政治转型,经历了一条循序渐进、对社会冲击力和破坏最小的道路。虽然目前缅甸的政治转型遭遇了挫折,其政治文化继续发挥着影响政治活动参与者的作用。
翟一达
关键词: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非暴力政治转型
台湾地区政治转型时期国民党中国民族主义衰落之历史原因——以政党适应性调整为视角
2024年
国民党作为近代中国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政党,中国民族主义当是其最重要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以追求国家统一为其核心内涵。国民党迁台后,为了适应岛内外剧烈变化的局势发展,其在台湾地区政治转型时期开始了政党适应性调整。从政党生态上看,蒋经国到李登辉的一系列党内改革使国民党不断“本土化”与“台湾化”;从政党发展上看,“党国体制”面临崩溃,使国民党开始从威权支配型政党向选举竞争型政党转型;从政党动员上看,国民党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中国民族主义出现严重的认同危机。虽然国民党的政党适应性调整使其在台湾地区“民主化”过程中生存下来,但也引发了党内中国民族主义的衰落。缺乏政治远见的政党适应性调试加剧了国民党的结构性突变,导致其政党内部分裂、核心价值缺失、支持基础萎缩,最终国民党与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渐行渐远。
温天鹏
关键词:政治转型国民党中国民族主义政治变革
Volk:从黑格尔的政治客体到青年马克思的政治主体——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思想节点
2024年
西方近现代政治转型包括近代的实体革命和现代的主体革命两个步骤,前者指民族取代上帝成为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亦即组成国家的民族成了政治实体;后者指人民取代君主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即政治主体。德文“Volk”包含“民族”和“人民”双重含义,在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用法分歧中展示出了两人思想体系的一种辩证关系。黑格尔把民族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政治实体,而把君主确立为政治主体,把人民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社会主体兼政治客体。青年马克思更进一步,他废黜了君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将人民意义上的Volk提升为政治主体,实现了作为国家的民族和作为市民社会的人民的统一,亦即实现了Volk作为政治实体、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的统一。这既是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思想节点,也是马克思人民思想的起点。
王兴赛
关键词:政治实体政治主体社会主体
一种可持续的两党主导体系: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演变探析(1987—2022年)
2024年
以党争政治为核心的政党政治是西方代议制民主的本质属性。韩国政党政治因政党间聚散离合频繁饱受诟病,其政党体系不稳定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本文区分政党的变化与政党体系的变化,并基于有效政党数目与制度化两个层面,通过分析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的变化过程并探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研究发现:韩国的政党体系受第三党与小党的沉浮影响有所波动,形式上近似多党体系,而实际运行上呈现明显的两党主导特征,整体上属于两党主导体系;进入三党体系以上的只发生在转型初期、两次总统被弹劾等重大政治事件契机下,并且持续时间都并不长;韩国政党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个别政党的制度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政党体系仍呈现出两党主导的特征;这种可持续性由总统制政府形式、选举制度、选民基础决定,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外,5年总统单任制是1987年以来贯穿韩国政党体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春福
关键词:第三党
在草原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登基仪式视角下早期近代中亚国家建构的政治转型
2024年
16至19世纪的中亚经历了由蒙古式游牧汗国向伊斯兰式定居埃米尔国的转变。政治仪式是政治逻辑的外在表征,反映了转型过程。举毡立汗是游牧民族登基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这种传统随蒙古帝国的扩张来到了中亚地区。尽管该仪式在帖木儿帝国时期趋于沉寂,但在16世纪初布哈拉汗国昔班尼王朝建立后重新流行起来,并延续至19世纪沙皇俄国征服前夕。中亚的举毡仪式的转变,一方面融合了伊斯兰元素,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中亚本土的政治符号。它不仅是文化交往的结果,同时也勾勒出16至19世纪前现代时期中亚国家的政治建构路径,是中亚文明多元性的生动写照。
陈博宇
关键词:政治转型
“内地边缘”的政治转型:基于明清湘赣边莲花置厅的历史考察
2024年
莲花地区,位于湘赣边界山区之中,因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疆域之内的边缘地区。尽管自宋代起便已设立巡检司管辖,但社会秩序一直不够稳定。缘于赋役不均、地理环境、移民流入、社会风俗、政府管控不力等多重因素,明代中后期莲花地区不时处于动荡之中。而深受阳明学说浸染的莲花地方宗族,通过创建书院、民间传学、维护乡约、强化宗族组织、参与地方事务等方式,实现了移风易俗、维护秩序的目的。到了清代,随着莲花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加之地方政府钱粮征收及维护治安的需要,乾隆九年(1744)于该地设立莲花厅。莲花置厅的个案表明,边缘地区纳入王朝治理体系的过程,不仅是国家力量的单方面进入,还表现为山区社会民众的主动融合,是一种相向而行的互动。
王开队龙宇晴
关键词:明清时期政治空间社会秩序宗族
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
本书作者以子产研究为线索,将子产个人历史的微观研究与春秋社会政治转型史的宏观研究相结合,在充分揭示子产政治活动发生及其政治观念赖以产生的时空背景的同时,深入剖析了波澜壮阔的春秋政治转型的复杂面相,从具体历史事象的演化、变...
刘晓东作
近代政治转型中谭延闿的人际关系研究
清季以降,时代巨变,政局动荡,众多救国济世的风流人物纷纷登场。作为清末进士、旧式文人的谭延闿,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风云、南方革命、国共北伐和南京开府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由立宪转向共和,从追随孙中山到拥护蒋介石,最终成为国民党...
周志永作
权力体系变迁视角下马来西亚政治转型困境研究
2023年
从独立之日起,马来西亚选举政治就塑造了从选民、议员、政党到政党联盟的四级权力体系,基于在权力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各层级具有不同特点,对政权稳定也起到不同的作用。长期以来,权力各层级间密切且平衡的相互关系促使各层级在权力体系中保持相对和谐。伴随着21世纪以来政治转型从威权向民主化的稳步推进,马来西亚政治也保持着相对稳定。2018年希盟胜选上台执政,22个月后因为“喜来登事件”倒台,马来西亚政治转型陷入政局不稳的困境,其中,权力体系中的议员和政党两个层级是政局不稳的直接影响因素。政治动荡引发了权力体系的重塑,由传统的四级升为五级。由于新的权力体系层级增多,影响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增多,马来西亚政治进入无序震荡期,从2020年到2022年的3年时间内先后经历了马哈蒂尔的希盟政府,穆希丁的国盟政府、伊斯迈尔的国盟政府以及安瓦尔的团结政府。实际上,希盟短暂执政时期所盛行的“青蛙政治”和精英斗争政治文化是推动新权力体系形成的直接原因。随着安瓦尔领导的团结政府的上台,新的权力体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治无序震荡的概率,但也会导致政党竞合模式发生变化,政党权力更加集中。同时,选民对政治走向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参政热情也会不断减弱。在新的权力体系下,如何推进政治转型并确保政治稳定将极大地考验马来西亚执政者的智慧。
刘勇
关键词:政治转型权力体系政治稳定政治文化
缅甸政治转型后妇女参政情况与挑战 ——基于两届联邦议会(2011-2021)女性议员研究
长期以来,缅甸一直致力于提高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缅甸女性参政比例一直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大选之后,妇女参政受限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不可否认的是,在20...
徐慧珠
关键词:政治转型妇女政治参与

相关作者

李路曲
作品数:110被引量:37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政治发展 民主化 政治转型 人民行动党 政党
周方冶
作品数:64被引量:26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政治转型 中泰关系 泰国政治 利益集团
田文林
作品数:150被引量:32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研究主题:伊朗核问题 政治转型 伊斯兰 地缘政治 中东局势
张弘
作品数:77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研究主题:政治转型 一带一路 北约 政治危机 武装冲突
李晨阳
作品数:118被引量:524H指数:1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中缅关系 政治转型 缅甸政府 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