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44篇“ 教育转型“的相关文章
- 面向教育数字化的教师教育转型:理念、图景与行动
- 2025年
-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策动者、范导者、支援者,造就具有数字胜任力的优秀教师是当代教师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担负着三重功能:前驱功能、支撑功能与杠杆功能。要全方位参与教育数字化变革,教师教育育人目标、教学方式、治理体系面临全面升级:培育教师的教育数字胜任力成为首要育人目标,融身混合教师学习模态成为主要教学方式,精准治理、人机共治成为现代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重点。面向教育数字化要求,教师教育转型发展需要付诸三项改革行动:借力数据赋能,构筑教师教育数字学习空间;倡导双元共生,铺就教师教育融创发展轨道;善用智能决策,打开教师教育“人-机”共治新格局。
- 龙宝新陈新兵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师教育转型育人目标教学方式人机协同
- 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转型路径探究
- 2025年
- 在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音乐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的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然后分析了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转型逻辑,最后提出了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张葳
-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校音乐教育
- 智能化浪潮下高校劳动教育转型的关键向度
- 2025年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劳动教育正在经历智能化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涉及五大关键向度:从单一技能培训到智能化的综合素质培养、从传统劳动教育内容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劳动实践课程、从教师主导型教育到人工智能辅助的自主学习、从有限的实体教育空间到虚实结合的教育实践平台、从传统评价模式到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评价。高校应着力推进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构建系统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新体系,以适应智能化浪潮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
- 胡小玉
- 关键词:教学变革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 2025年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现代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的改革与创新建设,建立以人本思想、终身发展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指导理念,可有效消除现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诸多短板,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教育向着人本性、终身性、发展性的方向不断演变,以全面育人、终身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机制正在逐步落实。为此,探讨在新高考改革的大格局下高中教育转型的基本目标与发展路径,提出“吸取地区教育经验,进行转型探索”“重视教学活动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实现全面育人”“落实相关校园活动,实现终身发展”“加强家校社协同,拓展教育空间”等具体策略。
- 马忠明
- 关键词:教育转型教育目标
- 数智赋能教育转型: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样式被引量:1
- 2025年
- 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等特征,让现代社会充满了数智属性,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成。学校教育作为数智社会的一部分,既要基于社会发展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通过教育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样式。数智社会,个体的身份、时空、行为、资源、数据、决策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校需要基于社会的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体现真实场景的教与学活动,引导个体学会自我评价,促进个体建立主体责任。借助数智技术,可以在内容表征、差异过程、多元方法、高效管理、认知品质等方面赋能学习变革,丰富学习样式。
- 沈书生
- 党建引领数智赋能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以建设工程管理系为例
- 2025年
-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和教育变革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管理方式呈现智能化趋势、交流方式呈现现代化趋势、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而高校教育数智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建设工程管理系数智化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为例,深入探讨党建引领下的数智赋能在高校教育数智化转型中的协同应用。通过剖析数智化转型过程、成果及面临的挑战,为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旨在推动高校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张海龙陈珊刘妍欣
- 数字时代数智技术驱动劳动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 2025年
- 数智技术驱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助力劳动教育转型发展,它是劳动教育自主发展的内化需求。通过提升劳动教育者数智运用能力、打造劳动教育数据资源库、构建多功能劳动教育智慧平台,同时强化劳动教育主流价值引领,驱动劳动教育创新变革。劳动教育转型发展赋予劳动教育参与者新内涵与外延,也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大格局,推动精准劳动教育成为现实可能。此外,技术驱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需要审思智能与劳动教育关系,防止唯数智技术化;科学对待智能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辨析智能劳动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属性,筑牢劳动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
- 彭志允
- 关键词:劳动教育
- 文化张力抑或社会共生——再思西南边地多民族教育转型的逻辑
- 2025年
- 现代教育在西南边地芒市坝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将作为半劳动力的青少年解放出来。随着边民生计的多样化及边民的日常生活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科教知识日益变得重要。此前西南边地学生辍学率高,原因既非贫困导致的读书“无用论”,也非担心传统文化断裂,更非西方“国家与社会”理论视野下所谓地方社会与国家保持距离,或以民族为单位的教育资源竞争等教育张力。边民转而重视现代教育,恰恰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现代科教知识与其他民族更频繁地交往、合作,追求更美好的现代生活。西南边地多民族社会共生的日常生活逻辑,方是理解其现代教育转型的恰当路径。
- 谭同学苏保明
- 关键词:多民族教育转型
- 近代中国教育转型与职业译者的诞生
- 2025年
- 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教育救国和翻译救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两者紧密交织,形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与此同时,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走向终结,中国教育逐步迈向现代化。翻译文学在19世纪90年代末突然勃兴,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这一现象与新式教育的兴起,特别是一批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热衷于翻译事业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密切相关。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译者;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翻译也成为许多读书人谋生的重要途径,甚或一种新兴的职业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译者同时兼具新式学堂教师的身份。这些身兼两职的知识分子在校园内外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体和接受群体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 李震
- 关键词:新式教育翻译文学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转型发展的五重思考
- 2025年
-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和新挑战,促使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实现转型发展。高校劳动教育转型发展应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异化理论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突出思想性、凸显实践性、强调社会性、体现时代性、彰显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智能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技能教育与观念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协调,传统劳动教育与创造劳动教育相衔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教育相协同的实践路向,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 胡小玉
-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教育
相关作者
- 冯建军

- 作品数:471被引量:7,089H指数:41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 研究主题: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生命教育 教育公正
- 尹后庆

- 作品数:135被引量:21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教育学会
- 研究主题:基础教育 教育 高中教育 义务教育 教育转型
- 王建华

- 作品数:407被引量:4,079H指数:32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学科建设 教育 学科 高等教育学
- 蒋纯焦

- 作品数:47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 研究主题:教育 塾师 教育转型 近现代 乡村教育思想
- 吴洪成

- 作品数:391被引量:5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书院 清代 述论 奴化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