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55篇“ 文化身份认同“的相关文章
家国同构:传统仪式与文化身份认同
2024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以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共有文化身份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精神动力的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当前,由于受到内部阐释壁垒、外界环境冲击及文化记忆淡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在实现统合与归属的过程中存在张力。因此,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切入,借助中国传统仪式这一“文化居间”以挖掘共通文化符号、共有历史基源、共存精神图景在消除文化身份认同张力方面的必然逻辑,既有助于构筑起仪式文化主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又能促成个体文化身份对中华文化身份的赋魅与统合,进而有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牢、向心力更强的共同体。
张辉刚唐钰镥王宇澳
关键词:文化身份文化符号身份认同
葛亮小说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书写研究
葛亮自步入文坛后笔耕不辍,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成为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他的成长轨迹颇具特色,出生于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南京,后移民至文化混杂的香港。在这个多元异质的环境中,葛亮开始深入思考文化碰撞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
魏紫梦
关键词:文化身份认同身份焦虑
《金山的成色》中的华人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研究
《金山的成色》是美国华裔作家张辰极(1990年-)出版于2020年的处女作,同年入围浪达文学奖与布克文学奖,并斩获了亚太裔美国文学奖。《纽约时报》将其列为“2020年100部著名书籍”之一。通过讲述早期华裔移民在艰苦环境...
苗晓雨
关键词:文化身份认同身份建构
燎燃久远的记忆:探寻新媒体福建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身份认同之道
2024年
福建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在塑造福建涉台非遗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形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与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找到有效的传播路径和方法,推动福建涉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福建涉台非遗文化身份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对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应对策略展开相关的探讨,希望对于后续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哲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身份认同
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与文化身份认同焦虑相关性研究 ——以河北省某高校为例
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情感上的体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其外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而将其与心理因素相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同时,文化身份认同焦虑不仅属于跨文化研究领域,且涉及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因此,...
张亦菲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
认同、焦虑与自觉:阿昌族作家曹先强小说创作的文化身份认同探究
2024年
曹先强是具有民族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阿昌族知名作家,他致力于推动阿昌族文化发展,是当代阿昌族文化发展进程的经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曹先强的小说创作,发现其小说创作中蕴含深沉的民族情感,既流露出对本土民族文化深深地眷恋与真情的文化身份认同,也有对他民族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中的文化身份焦虑,还有对发展本土民族文化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体现出当代阿昌族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自觉。
赵仁亮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认同小说创作
海外华文教育、文化身份认同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2024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日益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华文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汉语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同时也满足了大量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需求。而海外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又使得华文教学变得更为复杂。全球化的进程本身的影响对于海外华文教育来说,主要是会产生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问题。而如何应对文化民族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的建议和教学工作者的尝试都应当值得关注。
麻治金潘伟鹏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文化身份文化民族主义
经典的生成与东北作家群的文化身份认同被引量:2
2024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落,他们是受“五四”精神指引的启蒙知识分子,是孤独悲壮的流亡者,是不在地的东北叙事者,他们在进入左翼阵营之后为爱国主义的代名词,但又在融入抗战文学的话语洪流之后表现出主体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东北作家、流亡文人、左翼先锋、启蒙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使东北作家群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极具身份标识性的作家群体,而其作品经典性的生成也正是基于这种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因此,从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揭示东北作家群与其他文化主体之间的内在差异性,可以为我们重新厘定和审视东北作家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孙佳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文化身份认同
伦理选择与文化身份认同——《汉尼拔》小说与影视的文本对比研究
2024年
电影《沉默的羔羊》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同名悬疑小说,并成为世界电影经典之作。NBC犯罪电视剧《汉尼拔》则是这部小说的二次影像化改编。在两次改编过程中,呈现出20多年时间里的受众审美变化、跨媒介的叙事策略变化和食人犯罪问题探讨的变化,也体现了影视作品处理伦理问题的变迁。文学伦理学的视角下,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媒介中的食人行为的伦理禁忌、汉尼拔的伦理身份和大众文化对艺术作品的伦理选择的影响,可以揭露现代人类生存与身份的挑战和重构。
陈芊含汪云霞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
云游“中国行”:海外博主“China Travel”视频的符号互动与文化身份认同
2024年
旅华外籍博主跨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形成了缩短文化空间距离、参与中外日常交流的互动支点。作为一种全球性媒介形式,“China Travel”出圈源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固有认知与实际之间的反差。海外旅游博主、中国东道主、平台用户通过具身性的跨文化语境、景观化与生活化的双重叙事,对中国形象进行意义建构与共享传播。在跨国文化张力中,主体际借助“主—客”互易的间性互动使身份去边界化,以文化安全感作为情感中介,通过解码—编码间性特质的文化符号获得积极的自我扩展,塑造新客我与文化身份认同。云游“中国行”视频的爆火表明主客共享、近悦远来是当代旅行发展的流量密码;而共享的生活方式和民心相通的主客共同体使短暂的旅行体验形成了持久的文化记忆。
程凌洲
关键词:符号互动身份认同

相关作者

石义彬
作品数:101被引量:731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媒介 新媒体 互联网 受众 网络
徐颖果
作品数:44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华裔文学 女权主义 美国华裔 文化身份认同
张德明
作品数:170被引量:726H指数:14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诗歌 新世纪诗歌 中国新诗 诗歌创作 叙事策略
王君玲
作品数:10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网络 文化身份认同 社会转型 BBC 公共广播电视
刘英波
作品数:14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后殖民主义 英语教师 后殖民语境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