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7篇“ 文化重构“的相关文章
- 现代性视角下民族节庆的文化重构过程、特征与逻辑研究——以土家女儿会为例
- 2025年
- 节庆旅游强化了民族节庆的现代性建构。论文从现代性视角切入,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思路,采用田野调研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土家女儿会的文化重构过程、特征与逻辑。研究表明:①土家女儿会在旅游驱动下的文化重构模式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实践特征,可分为依托原生地的在地型、依托城市的异地型和流动型三种模式,不同模式的恩施女儿会的文化重构过程与特征也具有典型的异质性;②民族节庆的三种文化重构模式经过现代行动者的利益赋予、吸纳联盟、行动动员等一系列过程,呈现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重构过程;③在地型、流动型和异地型三种文化重构模式也分别形成了以“祛”失范的生活延续、以“循”主体性的传统回归、以“趋”浪漫化的个性呈现的现代性实践特征;④在时空分离、脱域和知识反思在内的现代性动力下,民族节庆的物理空间、节庆规则、节庆功能与意义等得到更新与重塑,且乡村与城市不同维度的文化重构逻辑存在差异。研究可为理解现代性与文化重构、传统与现代等关系,以及破解现代性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承等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 胡静欧阳辰星李亚娟
- 关键词:民族节庆文化重构旅游实践
- 某公立医院廉洁文化重构的探索与思考
- 2025年
- 东营市人民医院在廉洁文化建设实践中,实施学习固廉、环境育廉、活动促廉、亲情助廉、个人诺廉、制度保廉“六廉”形式,打造“清廉东医”新时代廉洁文化品牌。本文以该院为例,结合当前公立医院廉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廉洁文化建设与医院党建、医院文化与业务发展相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 张红张强
- 关键词:廉洁文化
- 网络游戏的社会文化重构效应与影响研究
- 2025年
- 网络游戏作为媒介技术创新的重要产物,已成为集文化传播、社会互动、情感共鸣、价值导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文章研究了网络游戏在数字化时代对社会文化的重构效应,分析了网络游戏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文化的交互关联,并探讨了网络游戏在社会文化塑造方面的具体作用与影响,旨在为网络游戏产业的蓬勃繁荣以及社会文化的稳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 李新伶
- 关键词:网络游戏社会文化
- 文化学家洛特曼及其俄罗斯文化重构实验
- 2024年
- 尤·米·洛特曼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史领域建树颇丰。他基于文本学和符号学方法建立了一个有效模型来描述和解释俄罗斯文化的语义库(符号域)。他透过那些构成历史的创作先例来看待民族文化,从而为哲学和文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洛特曼关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化和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想的重构实验,他将作家的创作意识作为事件从而重绘民族文化的精神地图。通过分析文学文本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洛特曼重构了俄罗斯经典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并提出有趣的观点和有效的假设,澄清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创作经历和作品内容的看法。例如,他那部对卡拉姆津创作经历进行重构的长篇小说就是这种理想的重构实验之一。通过“解密”文本的方法,洛特曼将卡拉姆津的创作经历重构成一位俄罗斯作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精神道路,并将其看作道德和智力自我创造的历史。因此,作为文化学家的洛特曼把卡拉姆津的遗产重新带回到俄罗斯的历史现实中。通过重新阐释卡拉姆津、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人的作品,洛特曼重新为当代读者打开了他们的文本,以突出其在形成俄罗斯文化的美学、道德和政治理想、以及精神和智性传统方面发挥的作用。
- 杨正
-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
-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文化重构
- 2024年
-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企业战略和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进行重构。当前,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发展方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企业文化要紧跟这一变化,因时因势而变,切实为企业战略服务,切实起到凝聚员工、引导员工和激励员工的作用。
- 王宏
- 关键词:文化
-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文化重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2024年
- 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强势外来文化的影响,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乡村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乡村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支撑点,过去相对粗放的农业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因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李月月
-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重构产业转型
- 陕北民歌在20世纪社会发展语境下的文化重构被引量:1
- 2024年
- 一、陕北民歌与20世纪社会发展。陕北民歌是流行在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民间歌曲种类,是当地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音乐体裁。陕北的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区,绝大部分是沟壑纵横的台原与山丘地带,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正是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状态,对于民歌的保护与存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旋律、风格特色。陕北民歌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小调三种音乐体裁,生动、鲜活地反映出陕北人民劳动、生活、风俗、情感、信仰等内容,勾勒出陕北地区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宏大画卷。
- 闫若彧
- 关键词:陕北民歌社会文化生活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区民间歌曲
-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 2024年
- 许渊冲在诗词翻译实践与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译诗观,将诗词翻译提升到新的境界,其诗词翻译意、音、形皆美且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诗词翻译在进行审美再现时,主要采用释意性翻译、创造性翻译和等化翻译法等策略来分别再现原作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对于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典故和意蕴,许渊冲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倾向于使用选择性翻译、阐释性翻译和创造性翻译来实现诗词的文化重构,以推动中国诗词走向世界。
- 杨嘉卉赵祥云
- 关键词:诗词英译审美再现文化重构
- “以父之名”: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
- 2024年
-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发生了重要调整和改造。80年代中国电影借由大写的“父亲”反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性,由此组成了“文化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90年代中前期电影中“父亲”的失语将这一时期的电影塑造为“子一代”的艺术,表述着青年群体激进的文化态度;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父亲”在银幕上再度回归,“父权”的确立构成了社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社会被重新结构化和等级化。在21世纪之初,通过“爱的奉献”构建起来的“慈父”模式成为新型的情感叙事法则,“父亲”被彻底改写成为充满温情和责任感的文化形象。90年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去中心化和去历史化的现实状况,因此,确立以“父权”作为象征形式的社会结构成为重新获得现实感和意义感的文化策略,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的新的历史时期。
- 张登峰
- 关键词:中国电影象征秩序文化重构
- 变迁中的文化重构——万载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2024年
- 万载得胜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优秀民俗文化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其历史悠久、演奏风格大气磅礴、振奋人心,集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于一体。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万载得胜鼓面临着元素固化、代际断裂和乡土变迁的危机,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对万载得胜鼓的聚焦,实则是对精神文化的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我们应当坚持“见物见人见生活”三维有机统一,重视曲目的创新和传承人的延续,积极扩宽传播路径和推动产业化发展。
- 刘晨颖何朝银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关作者
- 方清云

- 作品数:34被引量:18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畲族 文化重构 人类学考察 少数民族 文化
- 李宗桂

- 作品数:154被引量:1,041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文化 现代新儒家 文化发展 文化建设 文化批判
- 张策华

- 作品数:29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法律文化 法律 文化重构 高校 法律意识
- 邢启顺

- 作品数:22被引量:152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重构 西南民族 苗族 雪山
- 鲁炜中

- 作品数:47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羌族 高校 军民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川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