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505篇“ 文学中心“的相关文章
- 十年来我国网络文学的创新与发展——访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 2024年
-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的10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坚持守正创新走向主流化、精品化发展的10年。当前,作为互联网时代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近日,围绕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本刊记者对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进行了专访。
- 丁兆丹
-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流化文化强国建设
- 西晋文士流迁与洛阳文学中心
- 2023年
- 西晋是汉末分裂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洛阳再次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域的文士都期望借助京都洛阳的中心效应,以获得文学上的声誉;一些洛阳文士因为征伐、省亲或游宦,流寓到其他地域,之后又都返回洛阳。流迁文士汇聚洛阳,呈才竞艺,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尚,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了洛阳文化、文学的繁荣,推动着西晋洛阳文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 陈嫣虹
- 关键词:文学地理
- 论金代后期洛西文人群体的创作与文学中心的形成
- 2023年
- 金代历史上的两次迁都,将金朝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金代后期,一批文人选择在嵩州一带,包括卢氏、内乡、陈州等地的洛西隐居,逐渐形成了“洛西文人群体”。他们在洛西地区交游唱和进行文学创作,既表达了归隐之志、抒写了闲居之乐,又在慨叹时局之中暴露了隐与仕的矛盾。这一群体虽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共同的风格旨归,但这一文人的群体性流向使得洛西成为金代后期的又一个文学中心,与首都汴京文学中心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 沈超
- 关键词:金代文学文学地理
- 从鸳鸯蝴蝶派的反击看新文学中心化的生成被引量:1
- 2022年
- 对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家的论争,以往研究侧重从新文学家角度论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鸳鸯蝴蝶派的回应缺乏深度发掘,对鸳鸯蝴蝶派话语的有效性有所遮蔽,重拾“被表述者”的回应是理清这场论争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第一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允承了新文学家美学范畴的指认;第二次论争时,鸳鸯蝴蝶派则跌入了美学和历史范畴的劣势;在第三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彻底落入新文学家编织的话语系统,文学史书写的新文学中心化倾向得以形成。当然,新文学中心化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则侧重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中心化关系的考察。
- 韩晨辉
-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论争
- 汉初文学中心的转移与藩国文学集团研究
- 西汉初年的文化与文学,较之汉中期宫廷文学的兴盛而言,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藩国文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汉初藩国文学的具体考察,以此为基础,试图对汉初文学中心的流动和藩国文学创作情况形成一个清晰地认识,从探究文学中...
- 陈含笑
- 关键词:汉初文学中心
- 西晋士人流迁与洛阳文学中心的形成
- 从汉末开始,文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的自觉”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文的自觉”发展过程中,西晋是极其关键的时期。西晋文学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又为东晋及南朝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作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
- 陈嫣虹
- 老舍与现代文学中心的迁徙
- 2020年
-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现代文学中心随着战局的发展被动迁徙。在这个被动的过程中,以老舍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的主动引领使文学中心的迁徙有了更切实的意义和丰富的内容。研究老舍与现代文学中心迁徙的关系,可以深入还原作家与文学中心的相互影响。对于老舍研究和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意在总结使老舍在这个最为艰难的过程中成为领头雁和纤夫的“老舍精神”的内涵。“老舍精神”可以汇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宝库。
- 尹变英
- 关键词:文学中心迁徙
- 京沪播迁:现代文学中心转移的场域观察
- 2020年
- 1927年前后,大批在京作家陆续播迁上海,现代文学中心南移。时间、空间、历史事件与作家迁徙轨迹的交织,使文人播迁具有文学地理学和场域发生学的多维意义。北伐鼎革后,文人避难于沪而非南京,此现象不能被简单“指认”。文化北京陷落与文学魔都凸显,既非同时,亦非同因。京沪文化格局消长与场域重组,塑造了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格局,彰显了文学场域构型与知识分子生存方式、政治权力、文化资本、文学消费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完成了从传统市民空间到都市空间的文学特质转型,上海“地方性知识”亦得以拓展为一种中国都市生存景观。
- 蒋进国
- 关键词:文学中心场域
- 民国初年翻译侦探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成因及文本特征
- 2019年
- 翻译侦探小说发端于晚清的中国,并迅速受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在民国初年占领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中心地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翻译侦探小说占据文学中心地位的成因,认为清末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为其提供了"量"的保证;侦探小说本身的"质"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认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翻译侦探小说更为接近原作的风貌,注重原作的"悬疑性"、翻译语言趋于通俗化以及使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方法,成为这一时期翻译侦探小说显著的文本特征。
- 余鹏
- 关键词:侦探小说翻译高潮翻译文学文学地位
-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 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 2019年
- 突如其来的战争和灾难,国破家亡的惨痛经验,的确让抗战时期的文学里一度弥漫着“无尽的苍凉旷野”,充满了在旷野上苦苦跋涉着,寻找着归宿的“流亡者”。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这似乎无穷无尽、毫无希望的苦役之路、逃亡之路,却在流亡者踏遍祖国大地的生死挣扎里,升华出一种特别的意义。
- 段从学
- 关键词:中心意象流亡者大后方文学苍凉旷野
相关作者
- 朱寿桐

- 作品数:243被引量:63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
- 研究主题:汉语新文学 新人文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文学 新文学
- 黄群英

- 作品数:72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康巴 诗词 作家群 审美 文学
- 尹变英

- 作品数:37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子弟书 讽刺 民族 老舍 文学中心
- 孟绍勇

- 作品数:6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西部小说 作家群 乡土叙事 当代文学 文艺政策
- 沈超

-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籍贯 金代文学 文学中心 文学地理 文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