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6篇“ 文学权力“的相关文章
- “文学自觉”后的经学权力与文学权力:从疏离抗拒到协作耦合
- 2023年
- 经学在古代的学术文化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其他学术文化部类有持续产生影响的权力。在“文学自觉”后,受着经学权力控驭的文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成果也滋生弊端。同时,“自觉”后的经学权力虽然凌夷,但也一直捍卫自身并意图对文学予以规约:文学权力与经学权力间出现了疏离甚至是对抗的局势。如何在新的历史实践中激活传统,使包括经学在内的文化学术能对文学发挥适当作用,且不妨害文学更好地存在和发展,遂成时代课题。对此,刘勰给出的理论方案最为系统和全面。其方案的核心在于“宗经”式思维。他的“宗经”并非是学术宗经,而是以重新赋予经学相应文学权力为策略,通过文体谱系来落实,以构建经学与文学间新型耦合关系的方式为实践指向的理论系统。经过刘勰时代及至初唐,文学发展的实践印证了刘勰的理论构想。刘勰给出的协理经学与文学权力关系的方案,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深远的理论示范意义。
- 郭鹏
- 关键词:文学自觉文学权力宗经
- 由“继承”到“颠覆”---前七子郎署文学策略的实施与文学权力下移
- 2022年
- 前七子郎署文人走上文坛之初,以“继承”策略依附馆阁,在馆阁文学的框架内,有限地分享其文学权力。弘、正之际,他们开始实施“颠覆”策略,与馆阁争夺文学话语权。正德三年(1508)后,文学权力由馆阁移至前七子为中心的郎署。“颠覆”策略实施的根本动力,主要源于鸣盛意识。郎署文人多具有强烈的鸣盛意识,欲以先秦两汉古文、汉魏盛唐诗歌为师法典范,鸣盛颂世,以建构其心目中的盛世文学蓝图与书写范式。为此,他们有意消弭他人探索之功,甚至不惜错乱时空,将其文学规模效应的生发期推前至弘治一朝。由“继承”到“颠覆”策略的调整与实施,实为郎署文人与馆阁争夺文学权力、并完成与之切割而最终胜出的过程。从中可窥前七子郎署文学崛起的经过,亦可为观察中晚明文学发展演化以及明代文学史的建构,提供一个相对新颖的视角。
- 薛泉
- 关键词:颠覆文学权力
- 李攀龙的结盟意识与文学权力复归郎署被引量:1
- 2021年
- 李攀龙具有强烈的结盟意识,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的主盟意识。在此意识支配下,他积极主动地聚集志同道合者,结盟立派,确立了其盟主地位。这主要是通过倡导、施行较前七子更狭隘、偏激的文学主张,以及推行更为严苛的行为规范来实现的。在加盟者的配合下,李攀龙此举引发了广泛的文学轰动效应,明代主流文风为之一变,前七子流失的文学权力,复归于郎署。深入系统地探讨李攀龙的结盟意识,不仅可以客观地体认明后期文学生态环境,还能为宏观上把握明后期文学发展演变提供一个相对别致的视角。
- 薛泉
- 关键词:盟主文学权力
- 儒、商互动与晚明郎署文学权力之下降被引量:2
- 2020年
- 奢靡世风之下的儒、商互动,建立在士人逐利、商贾求名基础之上,导致士商相混,界限模糊。这一方面促使郎署文人自觉不自觉地调整、改易着其写作风貌,以前多适用于上流社会的一些应用文体,很大程度上因之走向商贾、市井之家,逐渐普泛化、世俗化。另一方面,它又是"性灵"说的催生剂。同时,还使得一些郎署文人关注通俗文学,自觉参与到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的创作、刊刻、批评与传播过程中。这从内外两个层面,对郎署文学形成很大冲撞,致使其文学权力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晚明文学开始由以传统诗文为主的雅文学,逐渐向以小说、戏曲为重心的通俗文学转型。
- 薛泉
- 关键词:文学权力
- 文体秩序与文学权力:《文心雕龙》文体学论析被引量:4
- 2020年
- 刘勰之文体学思想,以其宗经思想为原则,通过辨体,结合文体之秉受与传输经旨的功能,以对文体秩序的申明与论定而赋予社会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各类文体以文体权力和文学权力。此权力得自于儒家经典,又归属于文体自身,在发展实践中获取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存在价值。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是从经典导源,通过论述文体场域中不同层级的文体传输经典义理的功能与文学特性,构建出一个文体秩序井然,文学权力明确而又存在等差的文体场域。不同时代的作者同样享有对各类文体接受、掌握和予以变创发展的权力。
- 郭鹏
-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权力文体学
- 论清代桐城诗歌总集的体派意识与文学权力互动被引量:2
- 2020年
- 前人多以姚范、姚鼐为桐城诗派之始,但在姚门之外,桐城已存在既有体派之名又有体派之实的"桐城诗派",其流派脉络、人员组成与诗学风格完整保存在清代桐城文人所纂《龙眠风雅》《枞阳诗选》《古桐乡诗选》《桐旧集》等诗歌总集之中。这些诗歌总集在以文学应对威权的过程中或顺应或阻拒,以选人选诗左右文学史构建,以诗歌干涉影响现实与历史等方面映射出文学权力的存在与价值。清代桐城诗歌总集先后承续,体系完整,尊崇刘大櫆的宗师地位,既能反映诗派盛衰情况,又受到文学家族影响,形成推动桐城诗学发展的力量。
- 史哲文
- 关键词:桐城诗派清诗总集地域文学文学权力
- “奇”与文学权力
-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纠葛很深,文学本身就是政治运作的媒介,权力的实现也离不开文学的支撑。“奇”作为中国文化以及文论的关键词,以其独有的异端色彩,可作为一个切入口,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话语构成的复杂关系。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 杨琼
- 关键词:文学权力平淡
- 文献传递
- 台阁文学中的同题写作与文学权力场域被引量:3
- 2017年
- 台阁文学创作可分两类:朝廷大著作和应世之文。本文就应世之文中的同题写作现象入手,分析台阁文学创作中的公私关系,并以此切入对台阁文学权力场域的研究。本文所分析的同题文本都为杨荣所作文本系列"聚奎堂""万木堂""清白堂"。以国家意志和官方意识形态为中心而形成的情感占据了主要位置,真正的私人化情感完全被遮蔽起来。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侧重叙述,少议论,多抒情,多用对比手法。文本结构的舒缓从容与雷同化正显示了"意义"世界的固化以致僵化。台阁文学权力场域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台阁派核心、郎署及地方官员、地方乡绅。前者是核心,后二者则是外围结构,共同造成了同声合唱的局面。
- 张德建
- 关键词:权力场域
- 中古文学突变的文学权力因素
- 2013年
- 中古时期的文学突变体现为文学场形成了三大新特征:文学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强大价值的文化资源;文学与其他文化门类的界限愈加明晰;文学场形成了"以能文为本"等竞争逻辑。这些特征形成之深层原因是文学权力的显著滋长:文学的社会性需求不断增强使得文学逐渐超越经学、玄学等成为表征个人文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文化门类;文学成为士人文化声望的重要来源,在选官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文化权力,特别是文学权力之于社会总体权力格局中权重的显著增加,导致各个家族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手段增值家族成员的文化资本,形成了文学世家化的局面。
- 王欣
- 关键词:文学权力文学自觉文学场
- 当代河洛文学权力书写的王都文化阐释被引量:1
- 2012年
- 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有着浓郁的河洛王都文化色彩。洛阳十三朝古都所形成的千年王都文化语境,对河洛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和河洛作家产生深刻的形塑。河洛王都的战争频发与权力交替,使崇权唯上的权力文化极为兴盛也别具一格,它只关乎权力而没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王都文化里的权力叙事与生存苦难并行,以苦难来彰显权力的重要,以权力来反衬苦难的沉重,使我们无法从单一向度对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作出扁平型的情感与价值的判断。
- 刘保亮
-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域文学权力书写
相关作者
- 郭鹏

- 作品数:62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心雕龙》 诗学 诗社 文学理论 纳德
- 王欣

- 作品数:15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权力 文学活动 文学场域 帝王 中古
- 朱国华

- 作品数:14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研究主题:稀缺性 文学权力 文学 艺术终结 艺术经验
- 朱国华

- 作品数:6被引量:1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文学 文学权力 符号权力 艺术 经济地位
- 易小荷

- 作品数:13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
- 研究主题:徐悲鸿 法律 刑法 竞拍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