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8篇“ 斑块形态“的相关文章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其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探讨
2024年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其稳定性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1月到202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稳定性和不同部位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并将其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在正常、IMT增厚、易损性斑块、混合斑块、非易损性斑块等不同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方面比较,彩色多普勒与DSA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在CC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ICA、ECA等部位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低于DS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其稳定性方面效果显著,能较为准确地观察斑块的状态,而且还可以进行精确地定位,对明确患者病情十分重要,临床应用价值高。
李慧生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组(n=103)和CT-FFR≤0.80组(n=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组相比,CT-FFR≤0.80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 24.6 mm)vs.7.3 mm(5.2 mm, 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 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 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 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 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 5.9 mm^(3)(3.9 mm^(3),9.1 mm^(3)),P=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1.097,95%CI:1.018~1.182,P=0.015)、脂质斑块体积(OR=1.015,95%CI:0.996~1.019,P=0.048)、最小管腔面积(OR=0.895,95%CI:0.790~1.013,P=0.008)、“餐巾环征”(OR=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
侯佳蒙马雪妍张永高赵清霞
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变化、狭窄程度变化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变化、狭窄程度变化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的60名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以及分布情况、斑块类型、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阻力指数(RI)],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血流参数对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软斑占比为45.71%,高于对照组(5.88%),观察组硬斑占比为25.71%,低于对照组(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易损斑块占比为65.71%,高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V、EDV分别为(55.30±3.37)、(10.51±2.76)cm/s,均小于对照组[(60.12±4.28)、(15.91±3.53)cm/s],观察组RI为0.81±0.14,大于对照组(0.73±0.1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PSV、EDV联合RI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9.76%,特异度为60.34%,AUC为0.920,大于单项指标PSV的0.631、EDV的0.675和RI的0.60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变化和狭窄程度变化,通过超声检查显示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诊断脑梗死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陆军张绪凤李勇刚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
CDUS、CT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DSA的一致性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DUS、 CTA、DSA检查。查看并对比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Kappa分析CDUS、 CTA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的效能。结果 在1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对象中,经CDUS检查证实有117例存在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CTA检测出94例,DSA检测出40例,CDUS、CTA及DSA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在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共检测出80块斑块,CDUS、 CTA及DSA之间不规则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不规则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结论 通过与DSA检查结果对比,CDU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具有一定一致性,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程任捷王伟唐文成李宇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
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吕萍王慧敏黎叶飞曹牡华谈海琴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航空总医院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分析其与DSA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在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共检查316段血管节段,DSA检查结果证实,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67例,共112段血管节段;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13例,共204段血管节段。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检出的血管节段数量分别为34段、50段、20段、8段。CTA检查结果显示,发生颈动脉狭窄和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为65例、15例。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25%(77/80)、97.01%(65/67)、92.31%(12/13)。CTA与DS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66、0.914,P<0.01)。DSA检查结果显示,112段血管节段中,8段血管节段发生闭塞,其余104段发生狭窄的颈动脉中均存在粥样硬化斑块。CTA检查结果显示,在颈动脉斑块中,光滑斑块占比最高(65.38%),其次为不规则斑块(25.00%)和溃状斑块(9.62%)。结论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较高,不但能够准确了解狭窄程度,还能明确斑块形态,进而为临床提供更为详实的参考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申太忠姚志敏李宝谢灵争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缺血性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缺血性改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颅内缺血性改变且行颈动脉MSCTA检查的患者40例并纳入研究组,同时将同期未发生颅内缺血性改变且行MSCTA检查的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形态斑块内溃疡、环形征阳性率、颈动脉重构率等,统计研究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MSCTA检查结果独立评估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价值。结果研究组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占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规则型斑块率、溃疡型斑块率、环形征阳性率、颈动脉重构率均高于对照组,轻度狭窄及无狭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50%(11/40)。研究组中,预后良好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的MSCT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MSCTA检查结果可独立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风险。结论MSCTA可有效评估颅内缺血性改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程度,且MSCTA检查结果可独立评估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刘刚江玲孙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后不良
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在诊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对诊断诊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8年3月-2020年5月就诊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超检查,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内中膜厚度(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是诊断与评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为临床积极防治高血压疾病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依据。
卢琴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
多层螺旋CTA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价值被引量:35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36例(212支颈动脉)、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01例(178支颈动脉),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并判断狭窄程度,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部位(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类型(脂肪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型和非溃疡型斑块)、颈动脉重构指数和"餐巾环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患者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44.81%(95/212)对21.91%(39/178);χ~2=22.501,P=0.000]。脑缺血事件组共检出颈动脉斑块206个、无脑缺血事件组检出209个,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部[45.63%(94/206)对47.37%(99/209);χ~2=0.136,P=0.934];脑缺血事件组脂肪斑块[38.83%(80/206)对23.44%(49/209)]和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34.95%(72/206)对12.92%(27/209)]所占比例(χ~2=64.749,P=0.000),溃疡型斑块比例[8.74%(18/206)对2.87%(6/209);χ~2=6.554,P=0.001],以及"餐巾环征"阳性率[12.62%(26/206)对2.87%(6/209);χ~2=10.161,P=0.001]均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脑缺血事件组颈动脉重构指数亦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1.13±0.11对1.04±0.12;t=2.254,P=0.028)。结论颈动脉脂肪斑块、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溃疡型斑块,以及MSCTA所显示的"餐巾环征",均使临床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MSCTA作为一种在体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显示并分析斑块形态特征和性质,对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沈艳昌王琳殷旭华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术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5
2020年
颈动脉狭窄患者极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能够明确斑块位置、狭窄程度以及稳定性等,对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但DSA作为有创检查方式,患者接受度较低,影响其推广应用。CT检查具有无创性特点,对管腔狭窄敏感度较高。大量研究证明,CT血管成像(CTA)诊断准确率和动脉造影无差异[1]。640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了检查特异度和敏感度,能够准确测量斑块成分含量,判断斑块性质,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全面观察患者管腔和斑块变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探讨640层螺旋CTA的诊断价值。
刘瑞曾茗王保奇魏田华蒋涛杨洋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造影血管成像无创性斑块性质

相关作者

张志辉
作品数:48被引量:26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高血压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肾交感神经 氧化应激
陈润祥
作品数:29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慢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冠心病患者
李旭平
作品数:94被引量:42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氧化应激 瓣膜性心脏病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何国厚
作品数:210被引量:934H指数:16
供职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小檗碱 颈动脉狭窄 重症肌无力
郑海荣
作品数:1,765被引量:37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 存储介质 图像 超声 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