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561篇“ 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本书集中于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阐释。卷中各篇文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坚持辩证法和历史性。文章通过对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观念的创见,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他自己的理论。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西方校城融合的马克思主义空间解构:理论批判与行动策略
2025年
校城融合是实现大学与城市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战略之举。自由主义城市化以资本逻辑-市场机制-文化教化的空间政治脉络引导西方校城融合逐步呈现学术资本主义与脱离社会正义趋势,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强烈批判。在对西方城市发展与校城融合的空间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逐渐形成精英主义的独立性空间策略、大众主义的参与性空间策略和城市社会的多维性空间策略三种差异化行动指向,为我国校城融合超越西方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城融合需要贯通校城之间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强化大学社会责任担当、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优化城市空间生产和实现城市空间正义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
王建慧曾晨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
论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多重现实问题
2024年
在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三个现实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思想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选择与社会主义改革。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反思和批判这三个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东欧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并直接影响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全面揭示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重现实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准确理解东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深刻反思东欧剧变的理论根源、全面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隽鸿飞王思楠
关键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空间理论探究
2024年
“空间”问题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论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空间研究领域,分析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域。以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学者,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对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加以研究,其理论观点对中国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Space”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study of Marxism abroad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last century. Western neo-Marxists introduced Marxism into the field of space research,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expanded the new field of Marxist research. Western neo-Marxist urban space theorists, represented by Henri Lefebvre, Manuel Custer and David Harvey, advocate the use of Marxist view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apitalism, and their theoretical views hav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李家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纳博科夫小说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研究——以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
2024年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入手,重点论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将生活与文化相结合,探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功能。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心理和行为的异化破坏了生活的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正是流亡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写照。文章从纳博科夫小说流亡人物入手,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框架下,通过分析流亡人物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行为异化和心理异化,探究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的表现,造成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的原因,以及流亡人物对主体身份的追寻。
邱畅
关键词:纳博科夫异质文化
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现代理性文明——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2024年
苏东剧变后,作为20世纪思想家群体重要成员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将共同体的道德精神与每个人的道德个性生成视为人类与人自身的激进需要和整体社会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倡导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现代理性文明。通过分析现代性的悖论及其道德后果,揭示现代性的理性化逻辑及其道德危机的社会生产,他们提出以良知和责任构建道德自我,不断培育和生成道德个体和伦理共同体,从实践上使现代性合法化。他们的理论还是一种现代性理论,以真正实现现代性的本质和价值为旨归,其中贯穿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式的道德愿景和人道主义,因而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一种具体化。不过,我们显然不应该期待他们的现代性伦理批判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提供完整而切近的解释。如何从马克思的学说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思想遗产出发,如何在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世界历史和革命实践,依然是我们尚待解决的问题。
张笑夷
关键词:伦理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齐格蒙特·鲍曼阿格妮丝·赫勒
东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局限
2024年
由卢卡奇开创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立场、辩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紧密联系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物化批判、异化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中,揭示了难以列数的社会问题,分析了异常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出了经过深入思考的对策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要战略策略。但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低估了商品价值,轻视了市场作用,没有把物质生活关系的作用、改善与发展置于根本地位去对待,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意义重大。
刘少杰
关键词:异化辩证法
种族化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种族主义分析中缺失的一环
2024年
30多年来,“种族化”概念一直被用于理解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模式及其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种族化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少数族裔实施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国家在种族化话语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支撑种族化的阶级基础。文章基于阶级分析的视角指出,种族化源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它意味着西方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意识形态,并按照种族来区别和分裂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受到阶级团结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以种族话语和种族意识为基础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认为只有从种族意识向种族化意识转变,才能瓦解和消除全球社会中的一切种族主义。种族化意识将在反种族主义运动中消除政治分歧,把黑人工人阶级与白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挑战造成阶级压迫、不平等和种族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
阿约德吉·巴约·奥贡诺蒂法王诗语(译)
关键词:阶级种族意识种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篮球运动商品化的出场语境与理论向路
2024年
在商品化进程中,篮球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商业活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理论为体育运动商品化提供了全的视角。笔者从理论、史学、现实三个层面探讨篮球运动商品化的出场语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对工具理性、虚假需求与身体工具化进行反思,提出价值理性、回归真实、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向路,进而服务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毛龙黄家乐赵岷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篮球运动语境
“弱者”的能量——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视野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
2024年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继承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风格,形成了虽观点各异,但极具批判气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公平相关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与阶层流动议题上,重发现边缘群体的生命经验,揭示其独特文化资本的生产机制,为审视教育和社会公平问题开辟了更加多元的空间。在城乡家庭养育方式方面,强调发现不同养育方式的适用情境,关注社会底层家庭的养育叙事,对微观养育实践进行深描,从而反思不同养育方式的价值和局限。在此背景下,公共性作为激发弱者自主性和生长空间的“土壤”日益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蕴含着对处境不利群体的人性关怀,为理解和分析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的可能性。
雷爱程猛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阶层弱者公共性

相关作者

乔瑞金
作品数:95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研究主题:英国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傅其林
作品数:94被引量:242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阿格妮丝·赫勒 布达佩斯学派 美学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杜红艳
作品数:48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布达佩斯学派 赫勒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卢卡奇
吴苑华
作品数:85被引量:173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哈贝马斯 历史唯物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师文兵
作品数:15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汤普森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历史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