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6篇“ 旋转手法“的相关文章
-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5年
-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参数,探讨各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对手法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颈椎病患者为测试对象,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者。术者佩戴穿戴式力学测量手套采集手法力学参数,包括拇指预加载力、拇指最大推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并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颈围。对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及不同个体特征进行量化,对力学指标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参数对生物力学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双侧力学参数相比,左侧操作与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P>0.05)。(2)拇指预加载力均值为(7.21±1.19)N、拇指最大推力均值为(28.40±4.48)N、掌心预加载力均值为(5.67±2.49)N、掌心旋扳力均值为(10.90±5.11)N、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均值为(16.00±7.27)N。(3)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12,P<0.01);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773,P<0.01);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939,P<0.01)。(4)患者体质量与拇指预加载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结果证实,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操作中生物力学有一定的标准量值。该手法左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
- 梁基耀周红海韦贵康韦贵康陈龙豪何心愉刘粮酺
- 关键词:生物力学颈椎病正骨手法保守治疗
- 定位与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对不同程度粥样硬化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被广泛应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但临床发现其存在一定风险。作者前期研究发现颈椎旋转手法会降低粥样硬化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但尚不明确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定位/非定位)及不同程度(轻/中/重度)粥样硬化对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新西兰兔根据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及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干预随机分为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轻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正常兔+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共8个实验组,以及轻/中/重度粥样硬化+无手法干预共3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同一程度粥样硬化情况下,不同手法干预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不同颈椎旋转手法”与“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均是影响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因素;②对于轻度及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力(P<0.05),也均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③对于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还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变(P<0.05),其最大应变也小于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的颈内动脉(P<0.05);④对于正常颈内动脉,除最大应变外,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对颈内动脉的其他拉伸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⑤结果提示,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
- 张少群郑川江刘佳富蒋顺琬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拉伸力学性能
- 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中拇指推力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背景: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需要医生双手协同操作,进而输出旋扳力和拇指推力,通过对椎间盘产生位移和调节应力分布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对于拇指推力的力学作用及其加载方向对手法效应的生物力学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比较拇指不同推力方向下,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构建L3-5正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然后参考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通过修改L4/5椎间隙高度、髓核体积以及纤维环、髓核、韧带材料参数来模拟椎间盘退变,最终构建L4/5椎间盘中度退变伴左旁中央型突出病理模型;然后以病理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手法向右侧旋扳,以改变拇指推力方向为条件,建立3种操作模式(M1:拇指向左推;M2:拇指向右推;M3:不施加推力),对比3种操作模式下突出物的位移和椎间盘应力,以及小关节软骨的应力、应变。结果与结论:①L4/5椎间盘突出物最大位移值:M1位移为2.6723 mm,M2为1.1561 mm,M3为1.8264 mm,M1>M3>M2;②L4/5椎间盘最大Von Mises应力:M1为1.8467 MPa,M2为0.4190 MPa,M3为1.2579 MPa,M1>M3>M2;③L4/5双侧小关节软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应力变化:M1为0.4855 MPa,M2为0.0267 MPa,M3为0.4414 MPa,M1>M3>M2;右侧软骨接触力:M1为0.0005 MPa,M2为0.0259 MPa,M3为0.0013 MPa,M2>M3>M1,左侧大于右侧,M1数值最高,软骨的应变与接触应力变化现象一致;④提示不同的手法操作模式均会对病变节段椎间盘及附属结构产生一定的生物力学影响;M1操作模式下突出物位移、椎间盘应力以及左侧关节软骨接触的应力、应变最大,能更好地促进椎间盘位移、平衡应力分布及复位小关节紊乱,故操作更优。
- 苏少亭周红海侯召猛陆延陆延陈一鑫王伟陈一鑫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骨错缝
- 热敏灸联合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旋转手法治疗,联合组予以热敏灸联合旋转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颈项僵硬、上肢麻木串痛、畏寒肢冷)、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尺神经)、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颈椎功能评分(JOA)]、生活质量(神经根型颈椎病生存质量量表)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旋转手法治疗CSR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上肢神经与颈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李昊尤雪莲邵仲萍张梅
- 关键词:热敏灸旋转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 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力学效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力学效应。方法:提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脊柱L_(4)~S_(1)段的CT薄层扫描数据,建立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建立的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调整椎间盘高度和髓核体积及修改髓核和纤维环的材料属性模拟椎间盘退变,建立L_(4)~S_(1)双节段LDH(左旁中央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并以拇指推顶位置为条件,建立2种操作模式(拇指推顶于L_(4)棘突上为M1,拇指推顶于L_(5)棘突上为M2)。分析腰椎定点旋转手法2种操作模式下,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体应力变化情况,L_(4~5)和L_(5)S_(1)椎间盘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和位移情况,以及L_(4~5)和L_(5)S_(1)关节突关节软骨接触力与应变情况。结果:(1)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结果。建立的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508705个节点、318640个单元,经验证可用于进一步研究。(2)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体应力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模型整体应力最大为16.85 MPa,主要集中于L_(4~5)、L_(5)S_(1)的上下软骨终板和L_(5)椎体,以及L_(4~5)、L_(5)S_(1)关节突关节;M2操作模式下,模型整体应力最大为15.02 MPa,主要集中于L_(4~5)、L_(5)S_(1)关节突关节和L_(4)椎弓根,以及L_(5)双侧椎板。(3)椎间盘纤维环应力与位移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纤维环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4.3 MPa、3.8 MPa,L_(4~5)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1 mm、0.24 mm、1.20 mm,L_(5)S_(1)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20 mm、0.23 mm、1.10 mm;M2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纤维环的最大等效应�
- 吴周统周红海苏少亭陆延刘粮酺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
- 拇指施力点对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安全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为手法治疗规范提供指引,提高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可控性,降低治疗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招募62名Ⅰ、Ⅱ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由同1名测试者行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a组时拇指作用在正中线旁2cm位置,治疗b组时拇指作用在正中线位置,用压力测量仪器测量记录手法过程中出现咔哒声响时拇指的峰值力。结果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特征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拇指峰值压力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拇指峰值压力与年龄、体重、身高均呈负相关。结论在实施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时,鉴于拇指在作用于关节突时所产生的顶推力较为轻微,且其相对可控性较强,操作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推荐优先选择关节突作为拇指的施力点。
- 魏源标黄飞麒
- 关键词:旋转手法颈痛
- 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频率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治疗频率。方法:募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治疗频率,记录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不良反应,并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对比,治疗频率为1次/d、连续10 d时,疗效最佳,表现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降低最明显,且无不良反应。结论: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最佳的治疗频率为1次/d,连续10 d。
- 徐兆辉韩芳苗刘丽明张万标黄彦新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推拿手法
- 拇指施力点对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疗效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定点旋转手法中拇指施力点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对操作规范提供指引。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在一家三甲医院门诊筛选出60例颈痛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均由同一名医生实施手法,只是拇指施力点不同,a组是关节突,b组是棘突,c组是横突,记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总体变化评分(PGIC)。结果 治疗后三组NRS即时值、第4周随访值以及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DI随访值及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GIC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中术者的拇指施力点对治疗效果影响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拇指施力点对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安全性的影响。
- 魏源标黄飞麒
- 关键词:颈痛
- 针刀联合李氏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张涛
- 颈椎旋转手法对颈脊髓、延髓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影响
- 目的: 从形态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颈椎旋转手法(CervicalRotatoryManipulation,CRM)对颈脊髓等颈椎管内容物和延髓等颅内容物的作用机制,为颈椎旋转类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和...
- 薛凡
- 关键词:颈脊髓颈椎旋转手法生物力学
相关作者
- 李义凯

- 作品数:488被引量:3,349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颈椎 解剖学 推拿 推拿手法
- 朱立国

- 作品数:446被引量:3,701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根型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手法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 叶林强

- 作品数:56被引量:24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神经根型颈椎病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旋转手法 颈椎间盘 骨水泥
- 孙树椿

- 作品数:144被引量:1,799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手法治疗 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 张军

- 作品数:498被引量:3,557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手法 手法治疗 颈椎病 近红外光谱 侧边抛磨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