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4篇“ 族群身份“的相关文章
华语政策和族群身份对泰国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
2024年
语言态度评估是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双重态度理论探讨华语政策差异与族群身份对泰国和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采用语言态度问卷和IAT范式测量其对汉语和所属国官方语言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结果发现,泰国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泰语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一致,对汉语的评价低于对泰语的评价。印尼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印尼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分离,在外显态度上,华裔学生对汉语的评价优于对印尼语的评价,在内隐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相当;非华裔学生在外显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对印尼语的内隐评价高于对汉语的内隐评价。研究表明,所属国华语政策与族群身份影响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
伍丽梅张积家
关键词:语言态度族群
花踪文学奖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身份的建构
2023年
花踪文学奖由《星洲日报》创办,是马来西亚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备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坛深切的关注与认同。在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文化生态和紧张的族群关系下,花踪文学奖的创立是华人族群对于华人身份平等的抗争和诉求。通过分析花踪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文学作品,发现:花踪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厚植马来西亚文化土壤,提倡本土视角的华人叙事,注重描绘华人命运与国族认同,建构在马华人的身份主体性;“花踪”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回溯族群历史记忆,唤醒和强化在马华人的身份归属。
邬晓明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身份建构身份认同
新“马华电影”中的文化困境与族群身份转变研究
新“马华电影”是新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的简称,其所指称的是:自2000年前后至今,以雅斯敏·阿莫、李添兴、陈翠梅等人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导演,借助数字摄影技术,展现以马来西亚华人族群为中心的,底层马来西亚人民现实生活的影片。其以...
秦森
关键词:文化困境华人族群身份转变
区分与固化:非遗保护视野下族群身份标签化及其相关问题——基于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非遗传承的两个案例
2023年
在现代性视域下,“祖先的东西”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资源,族性的策略性表达是这一资源博弈下的产物。香格里拉三坝乡围绕非遗传承与族群身份表达展开的一系列实践,呈现了各个实践主体在其中的谋略与行动及其嵌套的逻辑。这些实践可被视为当地居民对族性身份的再造,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传承人民俗身份的格式化。基于族群身份理论视角,对基层非遗实践的现代性逻辑进行反思,呼唤非遗社区传承从竞争性伦理走向协商性伦理,将成为可能。
王蕾
关键词:身份认同族群边界标签化
多元混杂性:多丽丝·莱辛《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认同
2023年
《追寻英国性》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性纪实作品,讲述了莱辛初到伦敦时期的一段移民生活经历。莱辛以房屋为表征,探讨了围绕英国性的族群冲突的本质,表达了她对族群身份认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全球化时代族群混杂的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而目前学界对此部作品的研究还较少,具有较大开拓空间。本文运用霍米·巴巴身份混杂性理论,阐释莱辛对本质主义的英国身份属性合理性的质疑,探究了作为建构移民身份的第三空间的多元混杂性特征。通过描写公寓中房客与房东的种种矛盾,莱辛形象地隐喻了英国的社会现实,从追寻个人的族群身份扩展至群体的族群身份,解构了英国人身份的本质主义属性,揭示了其历史渊源与核心特征,突出了多元混杂性在建构当代新型族群身份中的作用。
章燕
关键词:身份认同族群混杂性
展览视域内的族群身份认同——关于雅典贝纳基博物馆对希腊近代生活风尚与社会变革的展示
2023年
成立于1931年的雅典贝纳基博物馆侧重于收藏展示希腊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遗产,其中关于近现代希腊族群生活风尚与社会变革的展览占全部展厅的2/3。这是贝纳基博物馆的鲜明特色,使它在考古博物馆林立的雅典独树一帜。通过这些展品,贝纳基博物馆提炼出希腊近代民族的物质文化特征,凸显了希腊族群身份特征到近代获得重塑的事实。在构建近代希腊民族身份认同方面,博物馆展览打破时间叙事习惯,以物证史,又从物升华到对人的阐释,同时注重挖掘希腊民族各个聚居区的文化多样性,细化民族身份认同,尊重近代希腊民族文化与古代传统及外族影响的关联。贝纳基博物馆构建近代希腊民族身份认同是一种历史使命,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展览的运作提供了有益参照。
薄海昆
关键词:展览族群身份认同
新出埃及记:《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原型隐喻与犹太族群身份危机
2023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以二战大屠杀为背景,通过方斯坦、比利和“我”的多线原型叙事呈现充满张力的犹太移民处境与民族身份认同启示。方斯坦从罗马集中营逃往美国是出埃及记的当代再现。作为现代摩西的犹太难民拯救者比利却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丧失犹太人的集体身份认同,未能带领犹太移民找到信仰归宿。以约伯为原型的方斯坦在苦难考验中坚持犹太信仰,继承摩西身份,却未完成代际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传递。而“我”由痴迷储存记忆转而关注犹太民族的功能记忆,完成新一代摩西的转变。小说勾勒了当代犹太移民群体在新流散境遇中身份认同的现实危机和作者希冀。
罗理浩刘兮颖
关键词:记忆
族群身份建构及其政治化影响——巴基斯坦穆哈吉尔人族群化过程的启示被引量:1
2023年
穆哈吉尔人是印巴分治后从印度北部迁徙到巴基斯坦信德省卡拉奇和海得拉巴等市操乌尔都语的印度穆斯林“难民”。该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精英曾服务于英国殖民政府。印巴分治后,穆哈吉尔人自认为是巴基斯坦的缔造者。随着巴基斯坦社会族群结构及政治化变迁,穆哈吉尔人随之成立了穆哈吉尔民族运动党,该党不断在国家和族群中争夺话语权,最终实现了从“移民群体”到“国家公民”再到“穆哈吉尔人”的族群身份建构。穆哈吉尔人的族群化过程表明,族群建构未必依赖共同血缘、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族群政治也能让一个历史上并非族群的流动人群萌发族群感,并以强烈的族群身份意识来争取和保持在民族国家中的权力和地位。
马秉仁马强
关键词:印巴分治
欧洲国家少数群体集体族群身份认定问题探析
2022年
“少数群体”的认定和承认问题,是和“少数群体”界定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问题。在欧洲,对“少数群体”成员个体身份认定,逐渐认同了“自我认同”原则。而在集体身份方面,欧洲通常采取国家认定或承认的方式。不过,欧洲国家在认定和承认族群集体身份时,门槛过高、缺乏“识别”过程、主观进行族群归类、添加一些附加条件等特征或不足。对此,有必要将“少数群体”的标准区分为“核心特征”和“外在条件”,将“在族群、文化、宗教或语言方面有异于主体民族”“表达了维护群体身份的意愿”作为认定或确定少数群体存在的“核心特征”,而将“公民身份、居住时长、人口因素”作为“少数群体”存在的外在条件。“核心特征”可以确定“少数群体”的存在,而“外在条件”则作为少数群体获得某种特殊权利或优惠的资格。
杨友孙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族群
晚明名宦江环故里、宗族及其族群身份考辨被引量:2
2022年
江环,字启运,号晋云,漳浦县六都火田寨(今云霄溪口)人,即俗称“寨仔”人,曾居莆尾(今云霄莆美),其宗族总户位于平和县新安里(今云霄石屏)。江环宗族在明代中期已入籍闽南,至今信奉陈元光,自认为是闽南人,建构陈元光部将江涎兴谱系。江环宗族历史上曾与畲民通婚,为畲民后裔蓝鼎元述及,因食盐贸易与客家人接触,导致清代中叶与永定、大埔同姓联宗,追溯客家祖地宁化石壁,却不能改变江环的闽南人身份
刘涛
关键词:族群互动

相关作者

雷勇
作品数:28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跨界民族 族群身份 地戏 安顺地戏 他者
王美桂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瑶族 族群身份 天主教徒 十万大山 身份认同
严又萍
作品数:1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族裔性 加拿大社会 互动 后殖民主义批评 族群身份
傅俊
作品数:32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阿特伍德 小说 女性主义解读 《使女的故事》 生态女性主义
庞金友
作品数:99被引量:58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逻辑与 自由主义 政治传播 民粹主义 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