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1篇“ 日常生活批判“的相关文章
- 激活日常生活的“瞬间”——读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
- 2025年
-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以其《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将传统马克思主义改造为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宏观历史进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无产阶级,而是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异化中的微观个体。基于此,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提出,社会变革的理想不应再局限于政治经济革命,而要诉诸于变革个体日常生活的“瞬间”。
- 王子欣
-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历史进程社会变革
- 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卢卡奇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从布达佩斯学派的视角出发
- 2025年
-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卢卡奇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卢卡奇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它既呼应了其早期的文艺美学思想,又表征了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真正超越。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集中阐释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构建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历史哲学关联,解决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阶级代替类无法实现的个体与类统一的问题,回答了早期美学遗留的如何实现艺术的反拜物化功能的问题。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直接引发了布达佩斯学派后续在伦理的维度上进一步阐释文化的可能性和对现代美学的重构。从布达佩斯学派视角对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审视,引发了我们对于卢卡奇思想的真正转折点是《审美特性》还是《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卢卡奇思想的主要成就还是次生问题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杜红艳
- 关键词:美学艺术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
- 文艺人民性与审美乌托邦:中西日常生活批判美学的两种不同进路
- 2025年
- 日常生活批判及其美学肇始于西方,有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多个流派。尽管角度不同,但审美和艺术始终是改造或解放日常生活的重要路径,因此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审美乌托邦理论。该理论在中国的进路迥异于西方,相关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大讨论表明,日常生活的相关批判一直围绕美学展开,文艺人民性始终是理论的落脚点。两种进路的差异既源于社会政治体制的不同,也因为彼此对自由以及类本质的理解不同。西方的批判多奠基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和物化理论,他们对集体保持怀疑,个体的审美自由是仅有的可能性。中国学界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地看待个体与集体之关系,类的自由既是个体自由的前提也是其结果,日常生活批判美学必将回归人民性立场。
- 李巍
- 关键词:人民性审美乌托邦类本质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
- 通过龙舟“变革”日常——对节庆活动的一种日常生活批判解释
- 2025年
- 文章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龙舟节庆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讨论了龙舟节庆活动“日常变革”的可能。文章从列斐伏尔理论中的节奏分析和个体意识批判两个角度,发展出了节庆节奏和个体意识面向两个概念。随后,综合理论演绎与珠三角龙舟节庆参与者的现实经验,将节庆节奏细化为日常型、事件型两种类型,将个体意识面向细化为私人化意识、社会化意识两种类型。由此,珠三角龙舟节庆参与者的“日常变革”类型被划分为沉默型、凝滞型、转变型和域外型4种。其中,转变型参与者对异化的日常生活实现了持续性的变革,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节庆理论提供了现实支点。文章刻画了“日常变革”的一种可能路径,希望以此唤起旅游休闲研究对日常生活理论视角的重视。
- 周贤雅张骁鸣
- 在日常生活批判与空间生产批判之间:列斐伏尔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被引量:1
- 2024年
- 列斐伏尔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从日常生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又从空间生产批判回归日常生活批判的两次转换。日常生活批判与空间生产批判两大理论主题的内在逻辑是根本一致的。无论是研究日常生活还是关注空间生产,都是在深度探寻资本主义幸存的真正原因。从空间本体论的建构到提出总体性的多元共存,列斐伏尔拓展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论域,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节奏分析理论将列斐伏尔一生中在多个方向的深耕取得的理论成果作了总体性串联。列斐伏尔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就是发现了隐藏在时间维度中的资本主义存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幸存的根本原因。
- 庄友刚徐蕾
-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内在逻辑
- 作为辩证人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 张一兵
- 关键词:列斐伏尔
- 日常生活批判中的方法论原则与新观念——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提出在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批判时,除去坚持总体性和异化批判的原则之外,还必须认识到的一个理论前提,即迅速捕捉到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批判中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包括:一是对日常生活的分层研究,将会使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本身变得更加精准和深入;二是注意从多维、结构性和模糊性的角度,更加精准地透视日常生活;三是运用社会关系场境论的观点,把握日常生活中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本质;四是超越传统锚定于生产制作活动中的实践概念,科学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总体实践观念。
- 张一兵
- 关键词:列斐伏尔方法论原则
- 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的生态维度及其启示
- 2024年
- 微观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的生态化变革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赫勒通过批判日常生活的自在化与异化,以建构人道化的生活结构及一般图式,强调了人道化的变革及创造性的革命实践对超越或改变自然态度的重要意义,明晰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思维、实践与自然可能性的内在联系,彰显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丰富且深刻的生态线索,为我们展开日常生活的生态批判提供了理论视角与思想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个体自我的不断实践,以及对社会异化的彻底扬弃。因此,当下推进日常生活的生态批判应唤醒人道化的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自觉意识,促进人的革命性的创造性实践,建构一种价值指向生态可持续的新型社会结构,以维护持续开放性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贾珍珍
- 关键词:赫勒生态批判
- “反转形象”与日常生活批判——论列斐伏尔对卓别林的批评
- 2024年
- 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反转形象”的概念,一方面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解析了卓别林电影,同时揭橥了作为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对象的“流浪汉”形象所具有的辩证的否定性,最后反思“反转形象”的局限性和电影作为批判工具的虚构性。通过对卓别林电影中“反转形象”的考察,发现列斐伏尔对“反转形象”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可视为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方法的延伸,也位于“左翼电影批评”的行列之中,围绕电影、异化、意识形态幻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焦点话题进行潜在对话。
- 孙雯诺
- 关键词:列斐伏尔卓别林日常生活批判
-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人学探索及其当代审思
- 2024年
- 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旧时代里,人类生活的真实样态被形形色色的生活理论所遮蔽,人在虚构的日常生活世界里被边缘化、工具化。列斐伏尔在考察人类生活世界时,基于日常生活这个概念,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将马克思的阶级主体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主体,构建了一种个体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范式,揭示了现代社会具体个人遭遇政治异化、思想异化、消费异化、科技异化等全方位异化的现代性境遇,最后提出以“总体的人”克服人的全面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列斐伏尔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角和核心表征的人学探讨与构建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对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董慧向金存
-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人学文化革命
相关作者
- 刘怀玉

- 作品数:142被引量:84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列斐伏尔 马克思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 衣俊卿

- 作品数:138被引量:2,403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
- 研究主题:文化哲学 文化精神 哲学 现代工业文明 日常生活批判
- 张一兵

- 作品数:610被引量:3,164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历史唯物主义 列斐伏尔 青年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鲍德里亚
- 仰海峰

- 作品数:222被引量:1,33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资本逻辑 马克思哲学 鲍德里亚 生产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
- 艾秀梅

- 作品数:27被引量:9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 日常生活批判 《红楼梦》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