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92篇“ 旧石器“的相关文章
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群的迁徙与演化图谱
2025年
自2013年东亚第一例早期现代人核DNA发布以来,东亚不同时间和地点人群的古基因组数据逐步涌现,建立起东亚10万年以来人群迁徙演化和互动交流的复杂图景.其中,10余例距今1万年以上的东亚人类古基因组数据及一系列系统性研究,为解锁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10~1万年)人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区域人群复杂的迁徙、演化和适应的历史提供了全新而细致的观察视角.在这一研究背景下,本文综合梳理了东亚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人群的重要古基因组研究,讨论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古老型人类和不同早期现代人支系的分布特点、遗传结构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同时,为更全面理解东亚古人群的演化历史,文章结合了古人类学、古蛋白组学、动植物考古学和古环境学等部分跨学科的证据,在欧亚大时空框架下审视东亚古人群与其他地区古人群的遗传联系和交流网络,探讨其特定时间段或地理区域人群在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和生存挑战的适应性策略和复杂演化机制.此外,针对人类演化领域所关注和长期争议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结合古基因学证据和其他学科的观点假说,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期推动对不同学科观点的整合及对人类演化过程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付巧妹
旧石器埋藏环境与人类行为分析——以丁村遗址群为例
2025年
旧石器遗存广泛埋藏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地层之中,也就意味着它们存在于不同的埋藏环境之中。因此,埋藏环境就成了探究旧石器埋藏规律以及重建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媒介和基础。然而在过去的时间里,地层堆积仅仅被我们粗略地作为含有文化遗物的文化层和标定地质年代的坐标,我们既没有把它纳入观察人类行为的重点对象加以研究,也没有对旧石器文化遗存埋藏环境进行过深刻的理解和理论探讨。本文以丁村遗址群为例,就旧石器考古遗址中石制品的埋藏环境分析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从埋藏环境到人类行为,探讨了在不同埋藏环境下石器遗存的时空分布、密度以及遗址形态。在大量考古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原地埋藏情形下的遗址形态及其人类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本研究可以对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以及人类行为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王益人
关键词:旧石器遗址埋藏环境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2025年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贾雅娜李三灵赵文杰朱艳刘翀昊涂华李浩张玉柱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151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遗址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方向总体由EW向过渡到EN-WS向,核密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证明遗址分布呈现集聚现象。从旧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逐渐由分散的多核心布局演化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单核心布局。②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其中距水距离是影响四川省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坡度是影响四川省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的最大诱因。③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古人类生业模式经历了3次大的变迁。生业模式的变化促使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做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张海鹏刘维明赵慧敏叶哲隆潘美慧
关键词:古人类遗址
Hominin and human dispersals in palaeolithic East Asia
2025年
Dispersals,colonisation,im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assimilation or replacement are fundamental themes in the Palaeolithic record of East Asia.Some of these issues can be studied within a biogeographic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why and how the distribution of hominin species changed over time and space in response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Because hominins(and especially humans)can change their behaviour through technical,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s,biogeographic models also have to incorporate this factor when investigating dispersals.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ith the dispersals in East Asia by Homo sapiens into rainforests,across open sea to off-shore islands,to the Arctic and the highest par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is paper suggests how hominin and human dispersals in East Asia might b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biogeographic framework that can incorporate changes in hominin adaptability and behaviour.
Robin DENNELL
关键词:HOMININHUMAN
河南灵宝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2024年
2016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三门峡地区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在灵宝窄口水库周边发现旧石器地点8处、石制品74件及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中有47件出自地层。石制品主要埋藏在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中,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等。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盘状石核和多台面石核;石片以锤击石片为主;石器主要为刮削器和砍砸器,也有似手斧和凹缺器等。从技术和类型上判断,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普遍存在的石核-石片工业。石制品多出自黄土-古土壤条带L11~S5之间,年代范围为0.99~0.48 MaBP,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本次调查成果表明,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潜力。
赵清坡马欢欢
关键词:石制品旧石器时代早期
我国旧石器时代石球的新探讨
2024年
作为一种常见的石器类型,石球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有大量发现,但对石球的研究仅停留在定义、分类和功能等方面。文章在陈哲英、李超荣整理的51处遗址基础上,新增了35处旧石器地点,统计石球约1688件。通过分析石球的时空分布特点,尝试从动物群、气候环境等新视角去探讨其中的缘由,这对狩猎采集者的行为模式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磊
关键词:动物群气候环境
山西旧石器时代遗存工业类型研究
本文所指的山西主要包括黄河中游地区以东,太行山脉以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南以黄河为界,北至外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山西旧石器时代遗存较为丰富,近些年来不断有新遗址发现,材料较多。本文对以往及近年来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进行系统的归...
宋立超
李罡:迈入旧石器的新时代
2024年
在亿万年的时间长河中,被深埋的历史会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跋山,为李罡架起时光之桥的,是一场洪水。2020年夏天,台风带来连续的大雨,临沂沂河水位陡涨。位于沂水县的跋山水库紧急泄洪,水量远超往年。洪水如猛兽出笼,肆意冲刷着沂河两岸的土地,溢洪闸下游300米处,一根在泥土中深埋了数万年的象牙,就这样被冲刷了出来。当地人拍摄的短视频在网上引起文物部门的关注,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的序幕就此展开。
王立群
关键词:考古发掘跋山水库旧石器洪水
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50年
2024年
百色旧石器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具有阿舍利技术的早期石器工业的代表,因其含有众多的手斧、手镐等大型工具而著称于世。从1973年最初发现以来,在盆地发现了100多处遗址或地点,其中经过发掘的遗址达26处,历次发掘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获得的石制品数以万计,其中发掘出土的达2.6万件,还发现多处石器制造场和用火遗迹。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绝对年代早到距今约80万年,晚到距今约1万年。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包括手斧在内的石器埋藏层位问题,手斧的年代问题也取得进一步突破,并初步建立起石器文化发展系列和年代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手斧的划分标准问题、不同地层的年代测定,以及年代框架的细化和文化分期的完善等,需要今后引起重视,并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加以解决。
谢光茂
关键词: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

相关作者

高星
作品数:223被引量:97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遗址
陈全家
作品数:458被引量:1,472H指数:19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棉花 海岛棉 陆地棉 旧石器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裴树文
作品数:118被引量:582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遗址 古人类
王春雪
作品数:128被引量:338H指数:1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遗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地点
陈福友
作品数:78被引量:42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遗址 旧石器遗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