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6篇“ 旱地冬小麦“的相关文章
氮磷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2025年
2022年,旨在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旬邑县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在旬邑县设置五个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施肥。N1:纯氮13.8kg/hm2,N2:纯氮27.6kg/hm2,P1:纯磷7.2kg/hm2,P2:纯磷14.4kg/hm2,K1:纯钾3kg/hm2,K2:纯钾6kg/hm2,各处理均重复3次,随机排布,通过田间试验法予以研究。结果 显示,该地区旱地中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有所不同,其产量亦存在差异。当纯氮施用量为13.8kg时,小麦产量逐步上升;纯磷用量达7.2kg时,小麦产量逐步提高;纯钾用量为3kg时,小麦产量达到峰值。持续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建议在该地区,施用纯氮13.8kg/hm2、纯磷7.2kg/hm2和纯钾3kg/hm2,能够获取最优的产量成效。对氮、磷、钾肥合理用量进行调整是提升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关键途径。
田晓莉沙一凡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肥力
覆盖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在土壤表面覆盖秸秆、薄膜等可以控制土壤理化性质,使之朝着增加农作物产出的方向发展。这种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利用自然降水的效率,增强保墒能力,演化出多种栽培模式。然而,已有研究未能充分比较多种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限制了试验结果应用于旱区雨养小麦集雨保墒和高产稳产等方面的研究。以渭北旱塬区雨养小麦为研究对象,设计传统栽培模式(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裸露垄沟(BRF)、垄上覆膜沟内秸秆覆盖(MRF)、绿肥轮作(GM)6种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以探究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出对上述栽培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传统栽培相比,除BRF处理外,各栽培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大小,降低了土壤容重,有效提高了土壤酸碱度;其中,SM模式和MRF模式较为突出,前者使硝态氮含量增长了32.6%(0~10cm),后者使硝态氮含量增长了58.5%(>10~20cm)。(2)产量方面发现GM模式>PM模式>MRF模式>BRF模式>SM模式,冬小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1.21%、22.04%、19.58%、15.46%、0.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4.56%、22.26%、13.73%、11.77%(S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T处理降低);冬小麦产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系数r=0.9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绿肥轮作栽培模式在提高冬小麦生产力的同时,也能提升渭北旱地土壤肥力水平,是适宜渭北旱塬区的冬小麦新型增产模式。
马玉徐士璎张斌卢枰达王可琳周静李常成王小平刘梦云
关键词:渭北旱塬区水分利用效率覆盖栽培冬小麦产量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5年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杨虓陈德来陈德来刘自成施万喜孟建军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干旱胁迫抗旱基因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张军胡川周起晖任开明董誓言刘傲寒吴金芝黄明李友军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
一种旱地冬小麦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小麦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旱地冬小麦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铺设滴灌带、肥水管理和收割。所述播种采用单条窄行和单条宽行交替排列;所述铺设滴灌带紧靠宽行一侧铺设;同时采用小流量滴灌系统与...
何刚孙文斌王湘银米晓田王朝辉
陇东旱地冬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被引量:1
2024年
为研究陇东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育种的进展与现状,选取近20 a陇东旱地选育的14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等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在旱棚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陇育4号和宁麦5号抗旱指数在1.100~1.2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2级;陇育7号和陇鉴387抗旱指数在0.700~0.8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4级;其余10个材料抗旱指数在0.900~1.0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级别在2~3级的材料占85.7%。产量性状主因子分析发现,抗旱级别为2级的陇育4号和宁麦5号,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抗旱级别为4级的陇育7号和陇鉴387,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减幅较大;抗旱级别为3级的其余10个材料在干旱条件下,其产量性状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只有一项发生变化,没有两项叠加变化。
杨虓刘自成刘自成
关键词:陇东旱地冬小麦抗旱性抗旱指数
蓝田县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筛选出适合陕西省蓝田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开展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对西农226、运旱805、中麦36、长航1号、西农928、铜麦6号、伟隆123、航麦287、旱麦728共计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及田间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铜麦6号亩产为492.68 kg,综合表现好,可在蓝田县大田示范种植;运旱805亩产为476.54 kg,可在蓝田县继续试验观察。
张冰雪刘彬博闫洁杨芸王珂樊锋王远利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性状
乌鲁木齐市旱地冬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2024年
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疆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难度逐渐增大,为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介绍了旱地冬小麦优质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包括保护环境、提高收益、保障粮食安全等;针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提出了包括科学选种、整地消毒、种子处理、播种密植、科学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及适时采收等要点的旱地冬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桑丽文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
陕西省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锌吸收特性研究
自“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最近几年粮食作物的单产增速放缓甚至停滞不前,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营养元素中的“木桶效应”。研究表明冬小麦随品种的更替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在当前品种、大量营养元素施用及管理水平日趋合...
常乐乐
关键词:冬小麦
气候变化对商洛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024年
研究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商洛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商洛旱地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利用2010—2023年陕南丘陵地区商洛亚区小麦区域试验商州点记录的小麦品种小偃15农艺性状数据和商洛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小麦农艺性状和气候变化的趋势,并进行相关性、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商洛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以及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中,播种至越前、越期间、返青至孕穗期的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抽穗至成熟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小麦农艺性状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有效穗数、产量均呈上升趋势,而生育期和株高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返青至孕穗期气温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越期间降水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长和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发现,穗长、千粒质量、穗粒数、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是决定产量的4个主要因子,它们共同决定了产量90.80%的变异。综合以上分析,为适应商洛地区气候变化,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穗长、穗粒数和生育期等性状。
敬樊李勇刚王静之张军吴秀宁雷蕾李晓静
关键词:冬小麦降水量气温农艺性状

相关作者

樊廷录
作品数:245被引量:2,136H指数:27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旱地 黄土旱塬
柴守玺
作品数:192被引量:1,581H指数:24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地膜覆盖 冬小麦 旱地 小麦 春小麦
程宏波
作品数:110被引量:633H指数:18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地膜覆盖 秸秆 旱地 冬小麦 小麦
常磊
作品数:129被引量:925H指数:21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地膜覆盖 旱地 秸秆 冬小麦 土壤水分
谢英荷
作品数:167被引量:1,614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土壤 旱地 旱地冬小麦 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