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0篇“ 晚清文学“的相关文章
晚清文学中的海洋书写——以太平洋为中心被引量:1
2023年
太平洋时空在中西地理学的对话中进入中国,经历了被冠以“东海”“大东洋”等传统地名到确立新译地名“太平洋”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国人天下观念的崩解与世界观念的建立。与此同时,清朝使者笔下的大洋风物沾染上西方色彩,孕生出中西冲突的时空体验。甲午战争后,太平洋被文人形塑为列强争夺的战场与侵略中国的通道,浮槎其上的留学生们描绘出狂荡、昏暗的时代象征图景,奏响慷慨激昂的时代潮音。在亡国的刺激下,晚清文人以太平洋为场域,展开中国探索、殖民与征服太平洋的强国想象,寻求崛起于太平洋上的兴国之策。晚清太平洋的文学书写在中国被迫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可谓极具近代气息的一场海洋书写。
田雪
关键词:晚清海洋文学战场
“文明”观念与空间重构——以晚清文学中的“公园”意象为中心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以晚清时期的游记、诗文、小说以及各类报刊中的报道为中心,结合公园建设的实践,在梳理公园观念的基础上,对晚清文学中的“公园”意象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海外游记和国内报道中对公园的描写和介绍促使一种普遍的公园理想逐渐形成,而现实中租界公园禁止华人入内的规定则为公园观念注入了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意涵。由公园观念显露的各种冲突以及公园理想在现实中的受挫,促使“公园”意象出现在晚清乌托邦文学中,其中《电世界》一书尤具代表性。许指严通过想象性地建构“含万公园”,提出对“文明”的质疑与探问,进而描绘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王馨培李广益
关键词:晚清公园
晚清文学的“事件化”--以“华工禁约”事件的文学书写为例
2023年
晚清文学与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过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失衡的,文学在两者关系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晚清文学被舆论所规训,在创作题材、表现的观念与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会被某一现实舆论事件所强烈“吸引”,从而被动地介入对特定“事件”的表达,形成一种“事件化”的特征。本文认为晚清文学在自身的内在价值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这一时期文学并未完成自身主体性的建立,从而导致文学容易被外部舆论事件所影响,缺乏相应的自主性。建立文学自身的主体性,对现实生活形成主动的“反映”,挣脱这种“事件化”的状态,则正是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所必须迈出的一步。
徐先智
关键词:晚清文学文学主体性
从《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看晚清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晚清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大翻译高潮,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翻译规范,译者常常对原作进行随意更改,“译述”现象可谓无处不在。国内学者对这些“改写”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缺少对翻译文本的细致分析...
周萍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
晚清文学中的公使形象--以张荫桓为中心
2022年
晚清公使是中国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体验域外生活的重要群体,无论是从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从其对晚清社会、晚清文学的折射来看,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魅力。本文以晚清公使张荫桓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依托,从文史结合的维度比较张荫桓形象在不同领域的书写异同,探寻公使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拟运用小说叙事学、文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理论知识进行阐释,分析公使形象发展衍变的成因,借助形象的传衍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及历史文化变迁。
许萌杨波
关键词:晚清文学张荫桓
守旧与弄潮:晚清文学家族的复杂横切面
2022年
魏爱莲的《小说之家》研究晚清衢州詹氏文学家族,将詹氏兄弟关于女性的作品置于家庭脉络中审视,以此探讨传统母教与古典文学晚清文学提供的资源。家族视角并不能完全解释詹氏两代家族的创作新变,受到詹垲记者身份的影响,其文学作品与新闻社论都在表达其政治经济见解,并且在时局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观点,体现了晚清文学对现实快速反应的即时性。不同于传统士大夫,詹氏兄弟作为当时的"边缘知识人",同时创作新旧文学以获取商业利益,以弄潮儿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与风月场,趋时逐利的同时又关心女性事务,并灵活地将古典趣味与西潮冲击结合,推动了社会的风气之变。
成丹彤
关键词:晚清文学母教即时性
舆论规训下的文学——论晚清文学中的“穿越”写作
2022年
晚清时期,神州陆沉,舆论场普遍对“现在”持一种强烈的批判,而启用的方法就是引入“过去”与“未来”,人们对“过去”资源的“新编”与对“未来”图景的想象,直接影响了晚清文学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空维度上不断“穿越”的写作。晚清的“穿越”文本,直接受当时舆论的规训,意是“故事新编”,古为今用,几乎都具有明显的现实考量。这种现实考量即是在舆论场中通过“超越”现实的文学书写,想象一个以自己现实理念方能归回的“纯洁”古典镜像以及能实现的美好未来图景,以此确立这种观念在舆论场中的优势地位。无论是复古的言说还是未来的叙事,原点都是现实,都是现实观念的变革,只不过,前者是向中国传统寻求变革资源,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向现代西方寻求异域资源。
徐先智
关键词:晚清文学舆论场规训
晚清文学之市场化演绎——狭邪小说出版策略及意义探析
2022年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门类,狭邪小说产生于清末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它的出现昭示着青楼文学传统的终结,也标志着小说出版向市场化的演进。在文学机制市场化历程中,印刷资本主义的介入促使狭邪小说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并受制于商业文化的运作机制。纵观狭邪小说的出版路径,连载于刊的出版模式旨在拓宽读者面向,营销层面则采用广告宣传、折价促销、书报网络构建等策略。晚清出版者有意识地对小说市场把控与开拓,无不体现出以读者为本位的市场观念,最终助益大众出版市场悄然成型。
桑裕臻李常庆
关键词:狭邪小说出版策略市场化
“发现晚清”:1930年代中期晚清文学研究的兴起被引量:1
2021年
目前言及近代文学与新文学史研究,多以胡适撰写于1922年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开端之作;实际上,这一"开端"可再上溯至1920年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一文。至1930年代中期,阿英和郑振铎自觉使用"晚清"概念,收获《晚清小说史》与《晚清文选》两项标志性成果,并在当时学界与文坛掀起一股"晚清"潮流,意味着"晚清"成为独立的学术史概念和专门研究对象,晚清文学研究正式兴起。追究其动因,在学术史的内在理路上,乃是由于"新文学"史自我书写的确立,此前流行的"近代"概念内部出现裂隙,从学理上驱动了"晚清"之"发现";而1930年代中国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亦是不可忽略的现实引擎。
郭道平
关键词:阿英
文学与新闻的纠缠——论晚清文学文体的“舆论化”现象
2021年
晚清时期,现代传媒开始兴起,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与现代传媒开始结盟,在文体上呈现了一种"舆论化"的现象。舆论化使得晚清文学不再像传统文学那样高蹈,而是表现出对底层社会与即时事件的浓厚兴趣,这使得晚清文学在文体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特殊变化。本文从舆论的角度重审晚清文学,对"诗词纪事""政论文的兴起"和"小说文体的舆论化"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审视晚清文学在文体上的"舆论化"倾向与演变,同时认为文学的这种"舆论化"现象,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王朝崩溃、社会空间的扩大密切相关。
徐先智
关键词:晚清文学小说文体

相关作者

李欧梵
作品数:60被引量:288H指数:7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 小说 晚清文学 演讲
胡碟
作品数:23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晚清文学 红色文化 海陆丰 乡村 知识分子
林晨
作品数:14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晚清文学 庚子 晚清 清末小说 拯救
黄健
作品数:288被引量:283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盆栽 现代文学 江南文化 中国新文学 新文学
王琳
作品数:29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美国汉学 内画鼻烟壶 夏济安 晚清 晚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