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6篇“ 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相关文章
- 双纵隔引流管在胸腔镜Ivor-Lewis术后胸内吻合口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全腔镜Ivor-Lewis术后吻合口瘘(AL)的老年患者术中预置双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500例因食管癌或贲门癌行全腔镜Ivor-Lewis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引流管放置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根纵隔引流管组,研究组为双纵隔引流管组,2组患者都常规置入胸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AL发生率,AL患者的炎症指标,AL的分级、鼻瘘管置入率、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声音嘶哑发生率以及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455例老年患者纳入了分析。研究组AL患者体温峰值[(39.58±1.03)℃和(38.05±0.56)℃,t=4.298,P<0.05)],白细胞计数峰值[(18.63±3.35)×109/L和(14.28±2.78)×109/L,t=3.450,P<0.05],C反应蛋白(CRP)峰值[(154.66±41.64)mg/L和(122.19±31.29)mg/L,t=2.131,P<0.05]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较对照组AL的分级和鼻瘘管置入率降低(82.4%和30.0%,χ^(2)=7.126,P<0.05)。在重症指标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ICU入住率更低[64.7%和10.0%,χ^(2)=7.349,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6.47±8.15)d和(0.90±2.23)d,t=2.62,P<0.05],ICU住院时间[(11.70±8.89)d和(4.70±6.27)d,t=2.184,P<0.05]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双纵隔引流管的应用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老年患者鼻瘘管置入率,ICU入住率,缩短ICU住院时间,且相对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詹传飞陈仕林沈晓康冯冬杰王晓俊沈伟忠蒋峰张勤许林
- 关键词:引流术食管肿瘤
-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治进展被引量:4
- 2022年
- 胸内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25%。吻合口瘘可导致患者胸腔感染、肺炎,需长期禁食,延长了住院时间,严重者需再次手术治疗或出现死亡等。由于吻合口瘘的症状、程度等不同,大多数常予保守治疗,内窥镜下治疗有支架、吻合夹、真空辅助闭合治疗及内镜下缝合等,必要时再次行手术缝合。本文就国内外对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钟东晨陈树斌陈少斌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瘘诊治
- 重建贲门、胃底、His角预防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建贲门、胃底、His角预防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方法行食管癌手术患者80例按照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管胃,观察组行管胃+重建贲门、胃底、His角。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内吻合口瘘发生,术后1、6、12个月反流症状、胃镜及消化道造影情况,随访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反流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反流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黏膜溃疡和黏膜糜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FS和O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建贲门、胃底、His角可降低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发生,降低反流症状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
- 金新天王强王俊荣陈健陈文庆刘刚
- 关键词:胃底食管癌胸内吻合口瘘
- 食管癌管状胃纵隔化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治
- 2019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管状胃纵隔化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我院食管癌术中实施管状胃并置入纵隔,术后胸内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所有15例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在15d到3个月的时间内瘘腔消失,瘘口闭合,均痊愈。结论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预后差、死亡率高,除充足的术前准备、精练的手术操作外,合理的预防措施、针对的治疗方法能改善吻合口瘘患者的预后。
- 施晋升王蓓蓓仲维岭李本忠王茂松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瘘食管切除术
- 纵隔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留置纵隔引流管治疗胸内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患者是否留置纵隔引流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放置胸腔引流管,观察组在放置胸腔引流管的基础上留置纵隔引流管,比较分析2组白细胞计数峰值、最高体温、瘘治愈时间、心肺并发症、随访并发症以及瘘相关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峰值、最高体温、瘘治愈时间分别为(14.28±1.12)×10^9/L、(37.78±0.46)℃及(23.68±4.26)d,均低于对照组的(16.48±1.15)×10^9/L、(38.42±0.49)℃及(34.12±4.8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26.5%,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1.2%、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瘘相关病死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可减轻术后吻合瘘患者的炎症反应症状,促进吻合口瘘的治愈,并可减少心肺并发症,降低瘘相关病死率,但对是否出现吻合口狭窄影响较小。
- 顾文亮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瘘
- 食管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CT诊断准确性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CT诊断食管术后胸内吻合口瘘(AL)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食管术后临床怀疑胸内AL患者资料,其中70例行口服对比剂(60%复方泛影葡胺)CT检查(口服对比剂组),116例未口服对比剂CT检查(未口服对比剂组)。由两名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口服对比剂组、未口服对比剂组的CT图像。以胃镜检查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口服对比剂CT、未口服对比剂CT诊断效能。单变量分析筛选出CT征象中与AL相关的变量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诊断AL的可靠征象。结果AL 49例,无AL 137例。口服对比剂CT诊断AL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3%、97.4%、96.5%、92.7%、94.3%、0.939,未口服对比剂组以上诸值分别为72.2%、79.6%、39.4%、93.9%、78.4%、0.759,口服对比剂CT+未口服对比剂CT(合计组)上述值分别为83.7%、84.7%、66.2%、93.5%、84.4%、0.842。口服对比剂明显提高PPV(从39.4%到96.5%,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溢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CT可准确诊断食管术后胸内AL,口服对比剂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比剂外溢是最可靠征象。
- 刘彩云李绍东徐凯沙正布苗新中
- 关键词:吻合口瘘
- 经鼻-瘘口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疗效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鼻-瘘口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9例,其中7例为我院手术患者,2例为外院术后转入患者;合并HIV感染2例。通过DSA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至瘘腔,小于0.04kPa负压床旁持续吸引。部分术中未放置鼻肠管或已拔出者,同期予肠内营养管置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部分患者胃肠减压未拔出者继续保持。结果 9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时间13~61d。其中2例HIV感染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愈合时间较长,分别为49d和61d。结论经鼻-瘘口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黄国金张王山陈仕林王涌臻蒋红军束青华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瘘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防治体会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防治对策。方法以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的3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发生吻合口瘘患者为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并总结治疗方法,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3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后治愈25例,死亡5例,其中2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的原因较多,对患者实施食管癌贲门癌术中要提高手术水平,对发生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原因进行积极预防,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 师智勇
-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胸内吻合口瘘
- 食管碘剂造影对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断价值
- 2017年
- 目的 探讨食管碘剂造影在诊断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食管癌手术胸内吻合患者728例的临床资料,将无吻合口瘘临床表现的723例患者依据进食前是否进行食管造影检查分为进食前造影组(A组,n=465)、进食前未造影组(B组,n=258),比较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吻合口瘘发现率分别为0.43%(2/465)、0.78%(2/2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A、B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65%(3/465)、0.78%(2/2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例临床疑似吻合口瘘的患者,均有包裹性胸腔积液,4例有发热,2例有异常的胸管引流,最终4例造影证实为吻合口瘘.结论 食管癌术后,进食前常规进行食管造影检查并不能提高胸内吻合口瘘发现率,但对有发热、包裹性胸腔积液、胸管引流液性状异常等提示吻合口瘘的患者进行食管造影检查可提高吻合口瘘发现率.CT造影检查较常规造影检查可能发现更小的吻合口瘘.
- 廖志敏郑威黄维江胡磊庞一雄
- 关键词:吻合口瘘食管造影
- 纵隔引流管在诊治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食管癌患者122例,术后同时放置纵隔引流管和胸腔引流管(试验组)64例,单纯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食管下段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均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食管中段癌均行经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结果:试验组发生吻合口瘘8例(12.50%,8/6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7例(12.06%,7/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热持续时间为(12.8±3.2)h,短于对照组的(41.0±12.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瘘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5%(2/8)和71%(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带管时间(22.8±4.3)天,显著长于试验组(18.4±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22.6±2.5)天;对照组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41.7±6.8)天,明显长于试验组(P<0.05)。结论: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明确关系,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也具有明显减低作用,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张智光任民胡芸海马骏陈志远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瘘并发症
相关作者
- 金新天

- 作品数:31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胸内吻合口瘘 贲门癌 吻合口瘘 胃底
- 许林

- 作品数:325被引量:1,589H指数:18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 肺肿瘤 食管癌 外科治疗
- 张勤

- 作品数:73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食管癌术后 食管肿瘤 肺癌 外科治疗
- 张合明

- 作品数:12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汤阴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贲门癌 吻合口瘘 手术 外科手术
- 秦昶

-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保守治疗 吻合口瘘 贲门癌切除 贲门癌 术后胸内吻合口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