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1篇“ 构拟“的相关文章
赣语莲花方言的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共时描写与历时
2024年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描写和解释赣语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莲花方言有三个基本指示词,其中近指的■和远指的■既能用作个体指示词,也可用作处所指示词;[ku35]既能用作近指指示词,也有中性指示词的用法。莲花方言有指量名短语和定指处所定语结(即“DemLoc-[ku]-Cl-N”)两个指示词短语,前者直接指称人或事物,后者通过指示某人或事物所处或关联的位置来迂回指称该对象。这些共时状态是历时演变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新老用法共存从而导致现代莲花方言中指示词系统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文章在揭示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跨语言中指示词演变的共性与个性,以阐释共时描写与历时、具体方言研究与跨方言/跨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
胡小娟
关键词:赣语指示词共时描写
基于语用理性的语言能力概念
2024年
语言能力的现有概念整体上深受实用主义影响,强调单方面的语言表达功能,相对忽视语言理解与沟通。从强调理解与沟通的语用理性角度看,语言能力是在以理解和共识为目标的语言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能力。它一方面是沟通主体依据真实性、有效性和正当性使用与理解语言的主体话语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是秉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协商差异与矛盾的主体间说理能力。这种强调理性与说理的语言能力观可为日常交往、矛盾调解和心理咨询等情境中的语言沟通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方案。
张结根
关键词:语言能力主体间性沟通理性
午时三刻:明清通俗小说行刑时间的与流变
2024年
午时三刻是通俗文学编创者为制造情节冲突和悬念而想象的死刑时间。“杀人必午时三刻”这条文学性的伪知识在类型化情节和叙述套路中塑造了大众观念,并在通俗小说阅读中发挥着知识功能。午时三刻在话语层面的精确性赋予同时发动的行刑与营救行动以情节时间上的确定性,反过来,相关情节也赋予午时三刻以威权与反叛两种象征意味。在时间与情节的固定联结中,小说家制造情节巧合与人物默契,建围绕午时三刻展开的情节逻辑。《水浒传》开创了以午时三刻为终点、以倒计时形式展开临刑场景的叙述范式。这一传统在晚清小说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丁岳
关键词:午时三刻知识功能
曾梗摄腭音尾的与中古音节结
2024年
部分学者提出中古曾梗摄或梗摄的鼻韵尾是-■。从中古音系结看,-?韵尾不是独立的音位。通过树立严格的对音比较原则可以发现,中古对音材料均不能反映出-■韵尾。朝鲜汉字音反映的是中古后期重纽对立,日译汉音反映的是日语自身元音和谐机制,越南汉字音反映了中古只有梗摄主元音具有[+front]特征,藏汉对音反映了中古西北方言宕、梗摄韵尾脱落的演变过程。朝鲜汉字音、藏汉对音与当代方言共同反映出汉语允许出现VniCo型音节形式,但这类音节分布受限,并不常见,其演变规律值得结合当代入声韵演变进一步探讨。
倪博洋
关键词:《切韵》音系中古音音节结构
在转变、与连缀中拥抱大的世界——弋舟小说的重复被引量:1
2024年
引言弋舟著作丰富,只从小说创作数量上来看,短篇、中篇和长篇均已可观,但如有读者产生了基于作品的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就会发现作者已有的人生经历、部分小说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等还较不清楚;此外,如果读者要想简述其一篇小说的内容以飨友人,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丁茜菡
关键词:写作时间弋舟中篇
“两段八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线上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为例
2024年
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平台和翻转课堂理论,设计并实施“两段八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教学”两个阶段和“知识输入、自测反馈、教学导入、纠偏测验、巩固拓展、阶段反思、情景迁移、总结实践”八个环节成。该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了柯克帕特里克四级学习效果评估模型的验证。该模式有利于建三元互动学习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协作式学习策略,实施多元取向评价标准。各教学环节协作形成同步与异步、直接互动与媒介交流、课内外联动的教学体系。
巴丹黄芳燕
关键词: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汉语口语
量子视界、万物与影像“纠缠”——界面理论探析兼论对电影观念的影响
2024年
知觉界面理论依据脑科学、量子物理学、自然演化理论等实证科学证据,论证了人的知觉是一个类似但不同于电脑的操作界面。知觉并不揭示真相,也不涉及真实的世界,仅仅是一个提供行动的指南。所谓现实时空只是意识主体这个观察者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界面“资料格式”,知觉界面参与编码的世界就是人所生存的唯一世界。界面理论借助数字媒介话语作为自己理论生产的基本知识型,并以其科学性的“虚本体”立场对影像、游戏、虚现实、元宇宙等数字产物提出了新的见解,挑战了当今流行的以关联主义为特征、高扬主体自我意识的欧陆影像哲学观念。
王珂
关键词:量子理论数字媒介影像
《上古汉语新》献疑一则
2023年
《上古汉语新》(白一平、沙加尔,2020;下文简称《》)讨论了传世文献中以“云”代“有”的现象,所举例证为王念孙将《慎子》中“云能而害无能,则乱也”训释为“言有能而害无能之人,则必乱也”。书中对这一现象提出的解释是“云”“有”二字在上古音中读音相近,而在韵尾上存在差异:“云”以*-r(后来变为[n])结尾,“有”则以喉塞音*-?结尾。该书对这种韵尾不同的替代的解释是:在以“云”代“有”的例子中,很明显后面接的词以上古音*n开头.
姜复宁
关键词:上古汉语构拟王念孙韵尾献疑传世文献
梵汉对音与中古汉语声调的——再论不空音系的声调和梵语的重音规则
2023年
一般认为,可以在梵汉对音中通过吠陀梵语的乐调重音古汉语声调的调值,如不空最常用上声对译高调(udaita),因而其调值也是最高的。但实际上,不空一派对音普遍倾向于多用上声,与梵语的重音位置无关;所以既不能直接证明上声读高调,也不能说明吠陀梵语的重音规则还保持不变。虽然当时的梵语文献已经不再标注重音,但通过近现代口语的读音、中古印度语和梵语发生音变的条件,以及古代印度文献的记载三方面材料的相互印证,可以看出梵语的重音规则确实发生了变化。因此,除非有其他确凿的证据,不宜直接使用吠陀梵语的乐调重音规则处理梵汉对音材料。至于不空音系四声的音长,进一步印证了去声最长,入声最短;提出上声可能略长于平声,但差别并不显著。
姬越
关键词:梵汉对音中古音
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生态系统被引量:2
2023年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跨时空属性,需要新兴技术赋能,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元宇宙是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新兴赛道之一,虚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推动了元宇宙的加速演进。元宇宙虚实共融、充分沉浸、高度智能等特性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可为其破解跨时空语境下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建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生态系统,能够推动本领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文章首次了虚实融合的“五驱三层双向”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生态系统,即以技术和硬件支撑为底层,以服务事业发展的公共资源建设为中层,以教学、管理、跨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空间拓展等“五驱”动力活动为表层,向外多维延伸,向内以人为本。
成思家
关键词:生态系统虚实融合

相关作者

孙宏开
作品数:97被引量:58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言 羌语支 濒危语言
李玉
作品数:40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主题:同源字 汉藏语 汉语 同源词 构拟
冯蒸
作品数:78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北京话 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中古音 构拟
倪博洋
作品数:38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全真 金元 构拟 中古 中古音
杜凤梅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研究主题:构拟 山东方言 音值 高校 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