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6篇“ 树干液流“的相关文章
休眠期前后樟子松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5年
[目的]探究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不同时期耗水量规律,阐明其对多种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揭示樟子松树干液流速率由生长期向休眠期的变化过程。[方法]2023年9月1日—12月21日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连续监测樟子松液流变化,同步测量了大气温度、太阳辐射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等多个环境因子。[结果](1)在整个观测期内随休眠季来临大气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显著性季节变化趋势。(2)在日尺度上11月4日前樟子松树干液流存在显著的昼高夜低的单峰曲线,4日之后其液流昼夜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故定义2023年该试验地樟子松林于11月4日开始进入休眠期。(3)在休眠前期樟子松液流日积累过程呈现“S”型,胸径不同液流日积累总量存在显著差异。(4)在休眠前期和休眠期内樟子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进入休眠期后其树干液流较为稳定,影响液流速率的因素明显减少。[结论]毛乌素地区樟子松树干液流在11月初开始进入休眠期,休眠前期树干液流主要受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以及饱和水汽压差的影响,其树干液流速率呈现显著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休眠期来临影响树干液流的因素显著减少,液流变化趋势趋于稳定。
师劭彤李森冯超群程少颖雷声坤刘忠华
关键词:樟子松树干液流日变化环境因子
滇中亚高山不同径级米槠树干液流昼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以滇中亚高山磨盘山森林公园内天然常绿阔叶树种米槠为研究对象,采用TDP-30热扩散探测器和小型自动气象站对米槠树干液流及林地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原位监测,研究米槠树干液流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米槠大(35~45 cm)、中(25~35 cm)、小(15~25 cm)3个径级的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均呈明显的“昼高夜低”单峰曲线,且前半夜液流速率略高于后半夜。日尺度上液流速率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变化幅度与径级大小呈正比,各径级液流速率大小依次为中径级>大径级>小径级。各径级整日液流量为19.21~72.27 mL·cm^(-2)·d^(-1),夜间液流量为0.97~6.04 mL·cm^(-2)·d^(-1),夜间液流对整日液流的贡献率为2.6%~21.5%,各径级夜间液流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小径级>中径级>大径级。米槠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显著相关,其中,昼间液流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夜间液流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空气温度。在我国西南亚高山低温高湿生境下,米槠树干液流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且昼间和夜间的树干液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在估算米槠日总蒸腾耗水量时,不可忽视夜间液流的影响。
丘雪明王克勤和娴越李珠宇张广贺赵洋毅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米槠径级
降雨减少对刺槐树干液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水文过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为揭示降雨量减少对树木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响应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对象,在减雨样地林分行间布设人工减雨板减少约47%的降雨输入,采用Granier型热扩散探针测定树干液流动态,并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事件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分析了树干液流对减雨处理及季节性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减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刺槐液流通量密度标准化值,处理第3年标准化液流通量密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减雨样地刺槐标准化液流日变化峰值时间早于对照样地,表明减雨样地刺槐较早实施了气孔调节,改变了其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时间;标准化液流通量密度响应蒸腾驱动因子的拟合方程参数值在样地间呈极显著差异,显示减雨样地刺槐响应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所降低。降雨量的改变不仅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还会对刺槐蒸腾耗水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产生影响。
郭海宁刘美君杜盛
关键词:刺槐土壤水分树干液流蒸腾
基于真空冷凝方法的树干液流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真空冷凝方法的树干液流提取方法,步骤三、连接真空冷凝器:将软管的另一端与便携式真空冷凝器进行紧密连接,便携式真空冷凝器采用液氮冷凝方法,用于抽取取样头内树干的水汽、凝结水汽和储存凝结的水汽,便携式真空冷凝...
孙向阳王根绪孙菊英宋春林汪余琨
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及蒸腾耗水特征
2024年
【目的】明确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蒸腾耗水特征,为板栗园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对‘大板红’板栗植株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7个相关环境因子: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SR)、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AT)、空气相对湿度(air relative humidity,ARH)、风速(wind speed,WS)、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ST)和土壤湿度(soil relative humidity,SRH),解析板栗树干液流规律和耗水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性。【结果】板栗树干明显液流启动于5月3日,结束于10月26日,前后历时176 d。板栗全生长季晴天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几”字形曲线,其在6、7、8月每日启动到达峰值时间早于5、9、10月,而下降时间晚于5、9、10月,致6、7、8月份液流速率峰值持续时间长于5、9、10月。板栗全生长季液流速率日均值、日均耗水量和月耗水量由高到低排序均为8月>7月>6月>9月>5月>10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7月和8月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夜间液流量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为10月>9月>5月>6月>7月>8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10月、9月和5月显著高于6月、7月和8月。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建立了5—10月板栗树干液流速率与7个环境因子的6个回归模型。【结论】板栗树干有明显液流始于5月初、终于10月末;7—8月是板栗的关键需水期;建立的板栗植株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可用于通过环境因子估测不同月份及整个生长季的植株耗水量。
郭燕张树航张馨方李颖刘金雨范丽颖刘师源高倩王广鹏
关键词:板栗液流速率
北京地区黄栌树干液流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
2024年
为探究北京主要造林树种黄栌树干液流在季节与昼夜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机制,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支持,以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造林树种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4—9月),采用热扩散技术对黄栌树干液流速率进行原位连续观测,并同步观测环境要素如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_(H))、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体积含水量(VWC),通过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的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黄栌生长季累积蒸腾量为90 mm。昼夜尺度液流速率(J′s)主要受PAR调控,呈正相关关系(R^(2)=0.93),二者到达峰值的时间存在0.5 h的时滞。季节尺度,日平均液流速率(J_(s)^(d))主要受蒸气压差(VPD)调控,VPD对液流速率的调控阈值为1.5 kPa:当VPD<1.5 kPa时,VPD直接驱动液流变化,呈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4);当VPD>1.5 kPa时其对液流速率的调控作用减弱,气孔导度(g_(s))对液流速率的调控作用增强,且g_(s)随VPD的上升呈指数型下降(R^(2)=0.88)。在生长旺期(6—8月),J_(s)^(d)随T_(a)、VPD、PAR的上升而上升,但与VWC间没有明显关系。研究发现黄栌具有低耗水性,昼夜尺度液流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限制,季节尺度液流速率主要受蒸汽压差调控,黄栌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适应大气干旱,为北京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张敏钱多张咏李鑫豪刘鹏赵洪贤刘新月徐清风查天山
关键词:黄栌树干液流环境因子时滞效应
猕猴桃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4年
【目的】探明环境因子对猕猴桃树液流特征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猕猴桃树灌溉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2023年生长季(4—9月)的6年生猕猴桃树为试材,采用热扩散法对猕猴桃植株液流进行1个生长季的连续测量,结合气象及土壤数据分析环境因素(气温、降水、辐射、蒸汽压亏缺、土壤湿度和温度等)与猕猴桃植株液流的关系。【结果】生长季猕猴桃树干平均液流速率为43.607~355.775 g/h,液流日累积量7月>6月>8月>9月>5月>4月。不同月份猕猴桃树液流特征存在相似性,0:00—24:00呈低-高-低变化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小时尺度果树液流速率规律相同,但树干液流速率峰值存在差异,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且晴天、阴天和雨天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强度(Rn)、水汽压亏缺(VPD)、20 cm土壤温度(T)均呈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H)均呈负相关关系。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与4个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拟合方程分别为F=4894.222+8.078e^(-5)Rn+284.579VPD-256.581T+10.019H(R^(2)=0.866)、F=-5220.102+3.410e^(-5)Rn+288.798VPD+181.098T+9.861H(R^(2)=0.855)、F=-2345.668+9.976e^(-6)Rn-4.915VPD+103.162T-0.482H(R^(2)=0.568)。【结论】猕猴桃树耗水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7月、8月晴天猕猴桃树干日蒸腾量最大,可适当蓄水、增加灌溉。
朱存洲韩威陈维榕邹玮王虎韦权高李莉婕赵泽英
关键词:猕猴桃液流速率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
崂山麻栎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4年
以崂山自然保护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利用TDP插针式热扩散探针技术,在不同生长季节进行树干液流监测,并同步记录样地内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光合辐射和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分析树干液流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树干液流日变化呈昼高夜低的单峰曲线,8月份是树干液流速率峰值和均值最高的时间段;树干液流受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子的影响,检验水平为极显著(P<0.01),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上因子与树干液流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R^(2)=0.824。
于琳倩范培先高群
关键词:麻栎树干液流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2024年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min和140.60、150min到达峰值。
林雪雯郭建斌韩炎穆付高冉于澎涛
关键词:树干液流环境影响时滞效应
从同步数据分析乔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树干液流是研究植物蒸腾耗水的重要生理指标,树种和气象因子均是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消除树种因素限制,探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尼梯田水源区3种林分中10种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测定其树干液流速率,将其同步数据与气象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从次生落叶阔叶林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7779条乔木树干液流速率数据中发现7条异常数据,且这些异常数据在各个树种中都表现出同步一致性;进一步关联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突然增加是产生乔木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上升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则是产生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下降的主要原因,两者的变化可导致其他气象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树干液流速率;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发生同步异常数据的气候条件下,树干液流滞后太阳辐射0~30 min,提前于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湿度0~60 min,滞后或提前时间远小于正常气候条件下各树种的时滞时间。[结论]乔木树干液流受到太阳辐射和降雨等气象因子的综合调节,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从生理生态角度探究乔木的蒸腾作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马泽宋维峰徐小青储娅
关键词:树干液流气象因子时滞效应

相关作者

马长明
作品数:104被引量:596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树干液流 华北落叶松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耗水量 燕山山地
赵平
作品数:146被引量:2,914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树干液流 马占相思 光合作用 蒸腾 整树蒸腾
曾小平
作品数:90被引量:1,750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马占相思 树干液流 光合作用 光合速率 整树蒸腾
杜盛
作品数:63被引量:582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树干液流 黄土丘陵区 刺槐 辽东栎 黄土高原
蔡锡安
作品数:106被引量:1,961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马占相思 树干液流 南亚热带 整树蒸腾 荷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