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7篇“ 栖息地利用“的相关文章
-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 2025年
-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 黄志雄温华陈涛王新星王新星陈希肖尤盛张朝明方亮
-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港珠澳大桥栖息地利用珠江口
-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猪獾种群密度、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特征
- 2025年
-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进行3年调查,累积118800个工作天数。利用随机相遇模型估算了猪獾种群密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分析了猪獾与同域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并通过构建单物种占域模型评估了猪獾的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表明:(1)猪獾在清凉峰保护区内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26±2.97)只,并存在季节和年际间变化。(2)猪獾偏好晨昏活动,与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与黄鼬(Mustela sibirica)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3)占域模型结果表明,猪獾在繁殖季倾向栖息在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且气温正向影响其栖息地利用;在非繁殖季,猪獾偏好在缓坡、距居民区较近以及气温较高区域活动。本研究扩展了对猪獾野外生态习性的了解及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其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王扬厉亮郑南忠俞遴童根平付文燕宋虓赵闪闪徐爱春
- 关键词:鼬科
- 玛卡种植对云南会泽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影响
- 2024年
-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主要产区之一,玛卡种植面积的剧烈变化也为研究农田候鸟对农耕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契机。于2015—2020年在使用卫星跟踪技术在会泽保护区对8只越冬斑头雁进行了长时跟踪,在个体水平上比较了玛卡种植期(2015—2018年)和传统作物种植期(2019—2021年)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两个时期,斑头雁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主要利用沼泽(71.29±3.54)%,其次为耕地(18.12±2.90)%和深水水域(10.59±5.97)%,而在传统作物种植期,主要的利用类型则转变为耕地(74.44±4.84)%,其次为沼泽(12.53±6.97)%和深水水域(12.25±2.44)%。(2)对于同一只斑头雁个体,在不同越冬年份,其栖息地利用模式较稳定。A5号斑头雁在2019年和2020年越冬季均表现为对耕地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95%和80.41%;A6号斑头雁在2019、2020和2021年越冬时,均偏好利用耕地,利用率分别为76.52%、80.61%和75.74%。(3)在栖息地选择方面,斑头雁对9个环境因子均具有选择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评估结果,最重要的因子均为距夜栖地距离,表明斑头雁对夜栖水环境的依赖性。在其它因子上,两个时期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栖息地选择模式中各类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夜栖地>主要觅食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在传统作物种植期则为夜栖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主要觅食地。综合来看,玛卡种植会对斑头雁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直接减少斑头雁的优质栖息地面积,而且会直接改变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模式。建议在保护区内�
- 刘红雷宇孟子文张建军陈南英刘强
- 关键词:玛卡栖息地选择栖息地利用
- 海南椰子狸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利用研究
- 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研究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椰子狸(Paradoxurushermaphroditus)受栖息地破碎化和动物贸易影响,野生种群数量减少,被列为我国Ⅱ级重点保...
- 杨海婷
- 关键词:栖息地利用生境因子选择偏好
- 越冬青头潜鸭的栖息地利用和行为时间分配被引量:1
- 2024年
-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 李露马富光李杰耿思玉丁长青
- 关键词:行为时间分配栖息地
-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区越冬水鸟群落组成及栖息地利用
- 2024年
-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候鸟的越冬期),在该保护区的实验区的修复湿地中,对越冬水鸟资源进行持续监测,获取该区域越冬水鸟数量、群落组成等基础数据,并分析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共记录到水鸟36种,隶属于7目12科,累计数量23019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种;记录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列全球濒危(EN)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全球易危(VU)物种有3种,全球近危(NT)物种有2种;赤膀鸭(Mareca streper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和白骨顶(Fulica atra)为修复区优势物种;修复区水鸟栖息地包括裸地、浅水区、深水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区、菖蒲(Acorus calamus)收割区和塘埂。不同栖息地中的水鸟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在深水区中累计记录到的水鸟物种数(19种)和个体数量(18372只)都最多,其水鸟群落与裸地、芦苇收割区、菖蒲收割区、塘埂的水鸟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都较低,浅水区的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积极开展水鸟监测、及时了解水鸟对栖息地利用的现状、关注修复湿地状况及其变化、针对栖息地水鸟资源的生态需求差异、维持修复区湿地内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是提升保护区湿地及其水鸟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 李春荣许鹏张树松陈国远殷鹏张涛
- 关键词:越冬水鸟栖息地湿地修复
- 人为干扰下大熊猫与竞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与活动节律研究
- 蒲冠桦
- 基于周期性特征的华北豹栖息地利用强度与鸟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研究
- 李艳
- 蜂猴放归种群栖息地利用模式和社区保护意识研究
- 廖琳鸿
-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上海市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9
- 2023年
-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在城市环境下分布和栖息地的研究存在显著空缺。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调查了上海新江湾区域25个位点,累计总有效红外相机工作日1,581 d,在9个位点独立探测到小灵猫65次。基于红外相机影像完成了对小灵猫初步的个体识别,探明了上海市新江湾区域存在一个至少包含5只小灵猫个体的极小种群。研究发现,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呈严格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夜间21:00和凌晨02:00前后。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和流浪猫呈现不同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回避,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指数低(?=0.15),并显著回避人类相对活动高的区域;与流浪猫活动空间回避不显著,但在时间上显著回避。在栖息地利用上,小灵猫多分布在新江湾区域靠近水域的林灌丛生境中,其适宜生境在城市环境中很可能处于快速退缩中,具有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研究结果初步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缺,能够为推动以小灵猫为代表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 王怡涵赵倩倩刁奕欣顾伯健翁悦张卓锦陈泳滨王放
- 关键词:小灵猫红外相机日活动节律栖息地选择城市生物多样性
相关作者
- 马志军

- 作品数:85被引量:1,656H指数:2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迁徙 朱鹮 鸟类 HUAN 栖息地利用
- 周伟

- 作品数:167被引量:558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白眉长臂猿 鱼类 昭觉林蛙 滇蛙 黑颈长尾雉
- 徐基良

- 作品数:83被引量:61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白冠长尾雉 自然保护区 鸟类 SYRMATICUS REEVESII
- 鲍毅新

- 作品数:171被引量:1,426H指数:24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社鼠 黑麂 大型底栖动物 千岛湖岛屿 小型兽类
- 周岐海

- 作品数:140被引量:612H指数:17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黑叶猴 活动节律 白头叶猴 活动时间分配 红外相机